<p class="ql-block"> 9月21日,达丹东,我们先瞻观鸭绿江断桥。鸭绿江断桥有两座,一个是位于丹东振兴区,一个位于宽甸的河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达丹东的第一座断桥。这座桥建于1911年,桥长916米,高11米,是中朝往来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 沿着江边缓步,可见远处那座横跨江面的钢铁巨龙在阳光中静静伫立。桥身由粗壮的钢梁交错而成,桥下江水缓缓流淌,几艘游船泊在岸边。对岸的朝鲜村落隐约可见,炊烟袅袅,与这边的高楼林立形成鲜明对照。</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只是一个打卡景点,更是像踩在历史的脉搏上。桥头的信息牌上写着:“鸭绿江第一桥”,旁边配有老照片——桥面被炸断的瞬间,浓烟滚滚,令人心颤。</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铜雕群像气势恢宏,中央是一位手持旗帜的将领,周围环绕着冲锋的士兵,神情坚毅。花坛里鲜花盛开,为这肃穆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暖色。</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一座古老的塔形炮楼静静伫立,灰色石墙爬满弹痕和岁月痕迹。塔前台阶通向顶端,周围行人穿梭,现代建筑环伺。它既是守望者又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靠在栏杆上,感受着江风拂面,思绪却飘得更远。这座桥不只是地理上的分界,更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它见证过离别与牺牲,也承载着今日的安宁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桥边一块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鸭绿江”三个大字,笔力遒劲。背景是那座钢铁大桥和几株高大的树木,晴空万里,气氛庄重。这块碑不只是地标,更像是一个提醒: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有过怎样的风云激荡。</p> <p class="ql-block"> 江面宽阔,水色清亮,几艘带篷的游船静静停靠。当你回望这座断桥,时间又骤然拉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曾是连接中朝的交通要道,也曾是战火中的焦点。1950年11月8日,美军轰炸机掠过江面,将大桥拦腰炸断,留下如今这一截残桥,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也像一座无声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钢铁大桥横跨江面,拱形结构稳固有力。晴空下,桥影倒映水中,静谧而庄严。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象征——断裂与连接,战争与和平,过去与现在。</p> <p class="ql-block"> 桥体坚固,钢架层层叠叠,支撑起一段沉重的记忆。我站在桥中段的观景台,目光越过江水,望向对岸——那里是朝鲜的新义州,房屋低矮,街道安静,与这边的喧嚣形成强烈反差。当年志愿军就是从这座桥跨江出征,无数身影消失在战火深处,再也没能回来。如今桥上行人如织,孩子们欢笑着奔跑,情侣依偎着拍照,和平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p> <p class="ql-block"> 微雨刚过,对面天边悬起一条彩虹,象是欢迎我们的到访。</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座桥上,脚下是斑驳的铁轨遗迹,耳边似乎还能听见当年列车轰鸣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过断桥最残破的一段,却未曾停留太久,仿佛知道,有些伤痕不必久看,铭记就好。</p> <p class="ql-block"> 我俯身细看桥身的一块说明牌,上面图示了桥梁的构造原理。黄昏的光线温柔地洒在金属表面,仿佛为这段历史镀上了一层金边。</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云层被染成柔和的橙粉色,江面波光粼粼,城市建筑在余晖中熠熠生辉。几艘船静静停泊,像定格的画面。这一刻,鸭绿江美得令人心醉,而这份美,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蓝色的钢桥上人流不断,城市高楼林立,蓝天白云下,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我们在桥上的每一步,都是对和平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断桥</p><p class="ql-block">铁骨横江忆旧年,弹痕如雨诉烽烟。</p><p class="ql-block">一衣带水情难断,明月同辉两岸天。</p> <p class="ql-block"> 沿河步行街灯火初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左侧是静静流淌的江水,右侧是现代都市的繁华。这里没有战火,只有生活的喧嚣与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 这时城市天际线在晚霞中渐变出绚丽色彩。我们都是幸福生活的获得者和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 河边堤岸矗立着刻有“中国”字样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手扶栏杆。身后是来往的游客和远处的江景,白云点缀蓝天。快乐很纯粹,属于当下,属于旅行本身。更属于一种对和平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河口(清城)断桥,是由侵华日军指令伪满当局与朝鲜同建的一座公路桥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桥长709米,宽51米,高25米,</span>1942年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 河口公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三大渡江地之一,1950年1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自安东(今丹东),河口、辑安(集安)三地跨过鸭绿江出国作战。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一一七师,第四十军一一八师由此桥前往朝鲜战场,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23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干部战士及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在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的率领下,乘车由河口过江入朝,前往志愿军总部驻地大榆洞。</p><p class="ql-block"> 1951年11月中旬,美军出动20多架轰炸机,投下大量炸弹,将大桥中间9孔长约200 米拦腰炸断,形成了今天的河口断桥。</p><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缅怀志愿军将士的丰功伟绩,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历史,丹东鸭绿江旅游集团修缮河口断桥,敬塑先躯供世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打扮成志愿军模样的真人,手里拿着冲锋枪站在桥头上,主动与前来的游人合影互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断桥头拍到的河对岸朝鲜景观。</p> <p class="ql-block"> 桥头巨石上“断桥难断水,憾山难憾军!”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开断桥,继续前往下一站景点—虎山长城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