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西安旅行记

赵阳金

二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十月二日,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洒落,我们便从钟楼附近的住处出发,顺着地铁一路向南。站台边“钟楼 ZHONGLOU”的标识清晰醒目,像一位老友在默默指引方向。车厢里早已挤满了人,肩挨着肩,却没人抱怨,反倒有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抱着孩子轻声安抚,广告牌上“文明乘车,礼让他人”的标语在绿底白字中静静流淌——这城市的脉搏,就藏在这一节节穿行的地铁里。</p> <p class="ql-block">从永宁门登上古长城的那一刻,历史仿佛突然有了重量。脚下的青砖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墙垛间吹过的风带着千年的低语。我伸手轻抚斑驳的砖石,抬头望去,远处高楼林立,近处红旗招展,现代与古老在此刻悄然交汇。一路漫步至和平门,城墙下是熙攘的人群,有老人拄杖缓行,有孩子蹦跳着拍照,还有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石碑前合影,笑容灿烂如花。</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三字刻在蓝底金纹的牌匾上,庄重而沉静,像是这座城市对过往的郑重承诺。而和平门那边,拱形通道下一辆粉色汽车静静停驻,与古老的砖石建筑形成奇妙的对望——一边是时光的沉淀,一边是生活的流动。</p> <p class="ql-block">城墙蜿蜒向前,游人如织。有人倚栏远眺,有人蹲下系鞋带,还有情侣并肩而立,背影融进阴沉的天空与厚重的云层里。那一刻,我不再只是游客,而是成了这幅画卷中的一笔。古城墙不只是防御工事,它更像一条温柔的臂弯,把喧嚣与宁静、过去与现在,都轻轻揽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在街边一家“川味下饭菜”解决了午餐。红亮的辣椒油裹着细长的豆角,一口下去,辣得额头冒汗,却忍不住再夹一筷子。饭后,拖着行李换了酒店,从钟楼搬到了大雁塔景区。新住的“悦事酒店”大堂明亮整洁,前台工作人员笑意盈盈,让人一进门就卸下了疲惫。</p> <p class="ql-block">新酒店的建筑颇有意思,顶上是飞檐翘角的中式屋顶,主体却是玻璃幕墙的现代结构,像极了西安这座城市本身——骨子里是唐风汉韵,外表却与时俱进。傍晚,我们没急着休息,而是直奔大雁塔。</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大雁塔在灯光中缓缓浮现,宛如从盛唐走来的诗人,披着月色与梵音。广场上人头攒动,却并不嘈杂,有人静静仰望,有人举着手机录像,还有几位老人坐在石阶上,望着塔影出神。塔前的柱子雕着金纹,在夜色中熠熠生辉,与远处的高楼遥相呼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古今交融”,不是生硬拼接,而是像这样——历史站在光里,现代在它脚下静静环绕。</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十月三日清晨,我们在酒店匆匆吃过早餐,便打车前往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路上车流如织,街道两旁古建与高楼并立,灯笼依旧高挂,节日的余温未散。</p> <p class="ql-block">美术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作静谧而深邃,一幅幅笔墨勾勒出三秦大地的魂魄。午后转战陕西历史博物馆,那里更是让人震撼——从青铜器到唐三彩,每一件文物都像在低声讲述一个王朝的兴衰。走出馆外,天色阴沉,可心里却亮堂得不行。</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附近找了一家“传家菜”解决午饭。店内人声鼎沸,窗外行人不断,一盘色泽鲜亮的酱爆茄子端上桌,香气扑鼻。夹一筷送入口中,咸香中带着回甘,仿佛把这几天的旅途滋味都浓缩在了这一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趟西安之行,走过的不只是城墙与展馆,更是时间的缝隙。在地铁的拥挤里,在城墙的风中,在一碗热腾腾的饭菜前,我触摸到了一座城的真实心跳——它古老,却不陈旧;热闹,却不浮躁。十一小长假的旅程终会结束,但那些穿行在历史与当下之间的瞬间,早已悄悄住进了记忆深处。然后继续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