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北欧(4,斯德哥尔摩)

风无影

<p class="ql-block">离开峡湾街才是今天斯德哥尔摩城市游真正的开始。我们第一站是斯德哥尔摩老城岛(Gamla Stan)。老城岛主要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斯塔霍尔姆岛(Stadsholmen),官方区划虽将里达霍尔姆岛(Riddarholmen)、黑胶岛(Helgeandsholmen)和斯特罗姆岛(Strömsborg)也划入老城区,但一般人所指的老城通常不包括这三个地区。我们初来乍到,根本弄不清方位,姑且记住老城区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老城岛其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是斯德哥尔摩的发源地。19世纪中至20世纪中,老城曾被视为贫民窟,许多建筑失修,二战后部分房屋被拆。20世纪80年代起,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大量游客,价值得到认可。</p> <p class="ql-block">比如著名的瑞典王宫,,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诺贝尔博物馆,大广场等景点都位于老城岛上。这就是王宫侧门。</p> <p class="ql-block">王宫作为旅游景点,不仅有多处导览牌,而且是对游客开放的。人们可以游览中世纪拱顶、皇家公寓,探索皇家藏品。王宫设有多个入口,分别对应皇家古钱币展、代表性公寓、军械库等不同展区。我们来的太早,今天是无缘入内参观了,这也是一大遗憾。</p> <p class="ql-block">王宫前墙上的喷水池,如今瑞典非常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即使如王宫,在开放前这些喷水池也都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王宫的一处纪念铭牌。铭牌纪念瑞典国王卡尔十一世(Konung Carl XI)。他于1690-1697年主持王宫北侧的改建工程,1697年5月7日王宫遭遇大火,之后的重建工程持续到1712年,1728年中断,最终王宫于1754年12月7日正式作为王室居所启用。</p> <p class="ql-block">王宫围墙上的青铜雕塑,具体内容不详。</p> <p class="ql-block">前景围栏上的金色王冠与“XIV”标识,与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Carl XIV)有关,体现了王室的身份象征与历史传承,是王宫建筑细节中彰显皇家威仪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王宫的卫兵。</p> <p class="ql-block">这里应该是王宫的侧门,因为靠近王宫前的广场,是外国政要到访入宫的通道。如今还是瑞典国王的官方居所,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外观装饰精美,有众多雕塑和铭文。铭文纪念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Carl XII),他是瑞典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铭文彰显了他的英勇与功绩。</p> <p class="ql-block">王宫前有卫兵值守,卫兵身着传统制服,是斯德哥尔摩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游客可观看卫兵换岗仪式。</p> <p class="ql-block">卡尔十四世约翰雕像,他是瑞典贝尔纳多特王朝的开国君主,雕像展现了他骑马的英姿,底座上的纹章和铭文体现了他的王室身份和历史地位,他被称为“兄弟人民之父”,在瑞典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雕像。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历史上的重要君主,他于1771-1792年在位。他是立法者(LAGSTIFTare)、胜利者(SEGERVINNARE)、和平缔造者(FREDENS ÅTERSTÄLLARE),在瑞典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诸多举措,比如推动文化艺术发展,还曾发动对俄国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雕像由斯德哥尔摩市民(STOCKholms BORGERSKAP)立碑纪念,展现了他在瑞典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是研究瑞典王室历史和18世纪瑞典社会的重要实物载体。从王宫广场的大斜坡向港湾走下来,雕像就矗立在道路正中。</p> <p class="ql-block">王宫前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圣雅各教堂)。</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外观为粉色与白色相间,搭配高耸的钟楼和方尖碑,是斯德哥尔摩老城的重要宗教建筑,内部装饰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前的方尖碑是为纪念斯德哥尔摩市民支持瑞俄战争而建。瑞俄战争是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俄国和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及其沿岸地区而进行的多次战争的总称。该方尖碑也被称为古斯塔夫三世方尖碑,体现了当时斯德哥尔摩市民对战争的支持以及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博弈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前的奥拉乌斯·彼得里(1493-1552)雕像。他是瑞典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也是瑞典语文学的先驱。他在宗教改革时期推动瑞典教会摆脱罗马教廷控制,同时致力于瑞典语的发展,对瑞典的宗教、文化和语言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的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圣雅各教堂)尖顶。从我的查阅资料结果看,圣雅各教堂应该是多次重建,其中建筑风格也在重建中有些变化,兼具后哥特式风格和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博物馆侧门。</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过去豪门门口的一个岗亭。设计得挺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的大广场喷泉(Stortorget Fountain)。 建于1642年,是斯德哥尔摩老城最古老的喷泉之一。1520年“斯德哥尔摩惨案”在此广场发生,该喷泉成为老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喷泉下应该是一个水井,采用石材建造,带有复古的雕塑装饰(如兽头喷水口)。</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博物馆(Nobelmuseet)是为庆祝诺贝尔奖成立100周年而建立的。博物馆成立于2001年春季,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老城大广场北侧的证券交易所大楼内,与瑞典学院和诺贝尔图书馆同处于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斯德哥尔摩大广场边上的老街里穿行。这里的街巷狭窄且曲折,由鹅卵石铺成,部分小巷仅能容纳一人通过,充满历史感与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巷内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教堂、博物馆、特色店铺和咖啡馆,充满文艺气息,是感受瑞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一直在说北欧城市上厕所难。今天终于第一次体验。这是王宫广场边上的一处收费厕所,很多人刚到广场时就跑来方便,但据说是因为刷卡不灵而没用成。我因为并没尿急,也没去看热闹。一大圈街拍回来,听说厕所可以使用了,而且男士的厕所并不需要收费。</p> <p class="ql-block">出于好奇我索性进入了男厕,只有一个狭仄的空间,一个小便池。但应该很干净,也没有特别的异味。</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王宫侧面的议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远眺圣雅各教堂壮丽的尖顶。</p> <p class="ql-block">王宫门口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格兰德大酒店(Grand Hotel)。是斯德哥尔摩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市中心滨水区域,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外观典雅大气,绿色屋顶与米黄色墙体搭配极具辨识度。酒店与诺贝尔奖密切相关,每年诺贝尔奖得主都会在此下榻,酒店也成为斯德哥尔摩文化与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自1874年开业以来,一直是瑞典高端酒店的代表,接待过众多王室成员、政要和名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银行。瑞典银行是瑞典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外观庄重典雅,带有穹顶设计,彰显金融机构的稳重与权威。</p> <p class="ql-block">国会大厦侧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国会大厦前的下沉式广场,是斯德哥尔摩的地标性滨水区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散步、观景,也是感受城市现代与历史交融的重要场所,周边还分布着众多博物馆、美术馆,文化氛围浓厚。</p> <p class="ql-block">瑞典国会大厦(Riksdagshuset)是瑞典议会(Riksdag)的所在地,位于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赫尔格恩霍门岛(Helgeandsholmen),是瑞典政治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标。始建于1897年,1905年竣工,由建筑师阿隆·约翰松(Aron Johansson)设计,建筑风格融合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复兴元素。建筑立面庄重典雅,中央部分带有巴洛克复兴风格的装饰细节,东翼顶部曾有丰富的屋顶装饰(如方尖碑、“王国之果”),后因结构问题和避免与王宫争辉而移除,现东翼屋顶采用景天植物覆盖,兼具生态与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离开王宫和老城区域后,斯德哥尔摩开启了她阳光绚烂的秋色。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梅拉伦湖上,我们来到了位于国王岛上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座宏伟的红砖建筑静立水畔,宛如一艘即将启航的巨轮,轮廓在湖光映衬下显得格外壮丽。</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由瑞典民族浪漫主义建筑大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设计,从1911年动工,历时12年方才落成,是北欧建筑史上最具诗意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整座市政厅外墙由超过800万块手工红砖砌筑而成,砖石错落有致,虚实相间,既有北欧传统的沉稳厚重,又不失浪漫主义的灵动美感。</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高达106米的钟楼尖塔,巍然耸立于建筑右侧,是北欧四国中最高的市政塔楼之一。塔顶熠熠生辉的三顶镀金皇冠,是瑞典国家的象征,亦被称为“Tre Kronor”(三王冠)。这一标志源自14世纪的卡尔马联盟,曾代表丹麦、挪威与瑞典三国的联合,如今则成为瑞典统一与历史传承的象征。据说登上塔顶,可将整个斯德哥尔摩城尽收眼底——湖水环绕、岛屿星罗棋布,城市如画卷般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主体为对称式红砖建筑,共5层,内部设有瑞典首相办公室、斯德哥尔摩市议会大厅、市长办公室等行政空间,是瑞典及斯德哥尔摩市的核心行政场所,日常承担立法、决策与城市管理功能。</p> <p class="ql-block">用大量拱门是市政厅建筑特色之一。拱门整体延续市政厅民族浪漫主义风格,以红砖为主要材质,表面保留红砖的自然纹理与暖色调,与建筑主体的红砖外墙形成统一视觉体系,避免过度装饰,凸显北欧建筑的简洁与厚重感。部分拱门(如正门入口处)边缘搭配白色砂岩装饰线条,线条简洁流畅,既划分拱门轮廓,又中和红砖的深沉,形成“红墙白边”的经典对比,增强视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建筑外立面装饰有瑞典历史人物浮雕、城市徽章等元素,正门上方的雕塑象征“市民与市政的联结”,体现北欧民主理念。</p> <p class="ql-block">蓝厅(Blå Hallen)虽名为“蓝厅”,实际墙面为红砖原色(设计初衷为蓝色,但建筑师发现红砖质感更符合整体风格,故保留原色),是市政厅最著名的空间之一,也是诺贝尔奖晚宴的举办地(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得主、王室成员、政要在此出席晚宴)。</p> <p class="ql-block">原来,建筑师最初计划以蓝色马赛克装饰此厅,但当红砖墙砌成后,他被其自然质朴的美感深深打动,毅然放弃了原设计,称“红砖本身就是最美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间可容纳千余名宾客的宴会大厅,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都会迎来盛大的诺贝尔奖晚宴。市政厅有瑞典官方特派的讲解员解说,这位大姐一口流利的北京话,解说也非常专业。</p> <p class="ql-block">晚宴时,瑞典国王与王后亲临现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平奖得主共聚一堂。大厅两侧列柱间金光闪烁,穹顶之下,灯光如星河倾泻,蓝色光柱自前方打下,烘托出庄重而辉煌的氛围。站在这片历史与荣耀交汇之地,仿佛仍能听见往届颁奖时的掌声与祝酒声。</p> <p class="ql-block">蓝厅空间呈长方形,高26米,可容纳1300人就餐,厅内悬挂着瑞典历代国王的肖像,地面由瑞典各地的大理石铺成,墙面红砖间镶嵌着白色砂岩装饰,整体氛围庄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也为这次参观加分不少。</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俯瞰蓝厅全貌。</p> <p class="ql-block">二楼侧门入口得设计,非常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内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办公空间一角。</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政府办公机构,但处处都是艺术博物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办公区一隅。</p> <p class="ql-block">徽章展示。</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议会大厅。</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厅的布局庄重而实用,体现了民主议事的氛围。席位安排:大厅呈长条形,中央设有议长的高台坐席,市议员们的座位则呈环形围绕布置。每个议员的座位是固定的,座位上标有他们的名字 。议员们按照左翼、右翼和自由派等不同阵营分区域落座,以保证社会各阶层利益都能得到体现 。</p> <p class="ql-block">百拱厅:与议会厅相连的百拱厅(也称荣誉入口),其屋顶有一百个蜂窝状的拱,最初代表100名议员。后来为避免表决平局,议员增至101名 (女性议员多1人)。性别平等体现:瑞典社会强调的性别平等在议会大厅也有体现。有资料显示,每个议员名字后会有字母标识性别(M代表男性,F代表女性),并且男女议员的数量基本相等 。</p> <p class="ql-block">大厅的主色调为暗红色,气氛庄重典雅,与市政厅整体的红砖外墙相呼应。墙顶的窗户设计巧妙,让自然光能够洒入厅内,既节能又美观 。</p> <p class="ql-block">议长坐席。</p> <p class="ql-block">旁听席:大厅边上设有旁听席,向所有市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前来旁听议会的议案讨论,体现了政治透明度。不过,由于现在会议都有电视直播,实际前来现场旁听的人已经很少了 。</p> <p class="ql-block">媒体采访席。</p> <p class="ql-block">议员表决器。</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独特的船形屋顶。这个设计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在屋顶支架搭建好后,发现其结构很像一艘倒扣过来的维京长船。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临时改变方案,决定保留这一造型,以此向斯德哥尔摩最早的居民——维京人致敬 。</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是市政决策的场所,也象征着瑞典民主制度的根基。屋顶壁画中的星辰不仅代表光明与理性,也暗喻政治应如星空般清澈无蔽,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紧邻蓝厅,是市政厅的“艺术瑰宝”,因墙面覆盖约1800万块金色和彩色玻璃马赛克而得名,总面积约25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艺术与匠心的极致体现:四壁与穹顶镶嵌着约1800万块一平方厘米大小的金色马赛克与彩色玻璃,构成一幅幅恢弘的壁画。马赛克壁画由瑞典艺术家卡尔·拉尔森(Carl Larsson)设计,主题围绕“瑞典历史与文化”展开。</p> <p class="ql-block">中央壁画描绘“梅拉伦湖女神”(象征斯德哥尔摩的起源),周围环绕瑞典工业、科技、艺术、贸易等领域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壁画中还隐藏着设计师的自画像、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肖像,甚至有中国龙的图案(体现1920年代东西方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组壁画表现的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从我是谁?从那儿来?到哪儿去?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试图解决哲学和宗教的终极拷问。</p> <p class="ql-block">灯光映照下,整座大厅流光溢彩,宛如置身神话殿堂,令人屏息。</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由800万块红砖砌成的外墙。这些红砖不仅赋予了建筑坚实而温暖的质感,并通过高低错落、虚实相间的砌筑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北欧特有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也极为巧妙。市政厅周围环绕着宽阔的广场和精心打理的花园,绿树繁花间点缀着喷泉和雕塑(例如代表歌唱与舞蹈的雕像)。无论是由水面对岸远眺,还是在花园中近观,红砖建筑、蓝天绿水和雕塑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典雅秀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选址于国王岛东南角,两面临水,这为其外观增添了动态的美感。巍然矗立的塔楼与沿水面横向展开的裙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上装饰性很强的纵向长条窗,使得整个建筑群远观犹如一艘正在梅拉伦湖上破浪航行的宏伟舰船。</p> <p class="ql-block">这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比尔格·雅尔(Birger Jarl)纪念墓。位于市政厅内。比尔格·雅尔是13世纪瑞典的重要统治者,被视为斯德哥尔摩的“建城之父”,他在1252年主导建立了斯德哥尔摩城,对瑞典的城市发展和政治格局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从市政厅花园远眺里达霍尔姆教堂。这是是斯德哥尔摩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其高耸的黑色尖顶是老城的标志性景观。它还是瑞典王室的墓地教堂,多位瑞典国王和贵族安葬于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外观确实独具魅力,它将宏伟的建筑与优美的水岸景观完美结合,成为了斯德哥尔摩乃至整个北欧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米勒斯花园的“强力者”喷泉,是瑞典现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景观之一。是瑞典雕塑家卡尔·米勒斯(Carl Milles)的作品,属于其“力量与自然”主题系列雕塑之一。作品通过人体与自然元素(水、岩石、蛇形装饰)的结合,传递出对生命力量、自然张力的思考,吸引艺术爱好者与游客前来欣赏。</p> <p class="ql-block">市民频繁来到市政厅举办各种活动。</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水边远望。</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厅,回望这座红砖砌就的建筑杰作,它不仅是一座市政办公地,更是一座承载国家记忆与文化荣耀的丰碑。作为诺贝尔奖晚宴的永久举办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早已超越其行政功能,成为全球智慧与人文精神的象征。它矗立于湖畔,如诗如画,白天倒影随波轻漾,夜晚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无论是建筑之美、历史之重,还是文化之光,这座市政厅都无愧于“斯德哥尔摩之心”的美誉。它不仅属于瑞典,更属于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