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1971年10月3日,我和当时初中毕业后的两位同学,王捍国、黄介良,一同在洛阳市百货楼后面小街的一家饭馆,吃了一顿饭。那时在街上吃饭,我们称之为“下馆子”,这是我们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在外点菜上桌的饭店里,就餐的第一顿饭食。那时很多饭店都是自己排队买票,自己排队凭票领菜饭,自己找座位吃饭。</b></h1><div><b><br></b></div> <h1><b>1968年底,我们三人从一拖的不同小学,一小、二小、三小,一起被分到拖一中三连五排上学。我们的分别坐在第一排和第二排,黄介良坐在第一排,我和王捍国分别坐在第二排。三张桌子相邻,老师为防止我们课中交流,把我们每个课桌左右前后都是按男女隔开的方式安排就坐,所以我们三个人,成为一种品字状的入座。就这样平时课间和课中还是断不掉的交流,因此在一块儿也说得来一些话,成为好学友、好朋友。</b></h1><div><b><br></b></div> <h1><b>左起:七十年代中期的我和王捍国。</b></h1><div><b><br></b></div> <h1><b>1971年初,我和王捍国下乡到郊区辛店公社马赵营大队,黄介良进入拖二中上高中。在此期间,我们俩从乡下回来,三人也在一块儿玩儿。一天大家提出建议,我们要去吃一顿。为了什么?庆贺一下,庆贺什么呢?庆贺我们初中毕业?还是庆贺我们分别?</b></h1><div><b><br></b></div> <h1><b>其实最大的因素是为了解馋,那时生活很艰苦,餐桌上能见到肉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我们两个在乡下一天两顿红薯糊涂,那更是没有油水,所以谈到吃,大家兴致非常高。</b></h1><div><b><br></b></div> <h1><b>我们三个确定,到十一国庆节时,我们两个从乡下回来,到那时候我们去饭馆吃一顿,这似乎也成了那年的年计划。</b></h1><div><b><br></b></div> <h1><b>就在10月3日那天,我们三个人一同约定骑自行车前往百货楼。那时候涧西区的饭店只有三家,一家是长安路饭店,一家是上海市场饭店,还有一家是广州市场饭店。对我们来说,这三家饭店都很高档,我们兜里的小钱实在无奈。第二个我们知道,西工百货楼后边的小街有很多小吃店一样的饭店,价格比较低且实惠,容得下我们这种囊中羞涩的学生和知青。</b></h1><div><b><br></b></div> <h1><b>在洛阳市百货大楼这栋建筑的后边就是西工小街(网络照片)。</b></h1><div><b><br></b></div> <h1><b>那时位于西工的洛阳市百货大楼是洛阳市唯一的百货大楼和最大的百货商场,涧西区的上海市场、广州市场,老城的老城商场,都是平房商店,比他的规模都小。百货楼的右边好像是市委市府院(现在的西工游园),南边是人委院。这里就是那个年代的市中心了。</b></h1><div><b><br></b></div> <h1><b>我们那会下乡了,好像是走向社会了,其实家里还要负担,每个月都要给5块钱补贴作为零花钱(有些同学从家里能得到的更少),这些零花钱包括我们往返城里的乘车费用,在农村每月的柴米油盐,包括我们在乡下的其他生活用品消费。我们两个都不吸烟,所以相对比有些吸烟同学来说,我们手上省下了一些钱,我们自己也有感觉,吸了还不如吃了。所以,就凭着这一点钱,有了去饭馆的底气,做好去下馆子吃一顿的准备,包括粮票。</b></h1><div><b><br></b></div> <h1><b>准备大吃一顿,我们所谓的大吃,能吃上肉就是大吃一顿了,其实就是想解解馋瘾。因为那个时候,物质都很缺乏,买鱼买肉都要凭票。下乡的人在城里都没有这些票证了,回来吃也是吃家里的。</b></h1><div><b><br></b></div> <h1><b>10月3号那天中午11点,我们骑上各家的自行车。从5号街坊叫到6号街坊,从6号叫到13号街坊。三人聚齐了一路向百货楼骑行,一边走一边聊着乡下和新上高中同学的一些事情。</b></h1><div><b><br></b></div> <h1><b>中午11点从涧西出发,到了那边儿已经12点多了。又在百货楼和小街的商店里转了转。相中了小街老土杂店北边的一家饭馆儿,是一家从一楼楼梯走上去,设在二楼的饭店。人很多,那时候因为饭店很少,到了中午那个饭点的时刻,哪个饭店人都很多,特别是赶上周日和过节。</b></h1><div><b><br></b></div> <h1><b>那时候赶上饭点在饭馆吃饭,第一个要占桌位,有桌子,服务员才给你开票,第2个需要占座位,没有座位即没有板凳,开完票上完菜你可能就要站着桌子前去吃,因为那时候座位和桌子的配比刚开始是完善的,但是营业很长时间后,板凳损坏了,饭店都不能及时增添,所以有桌子没有配对的凳子,也是饭店常有的事。所以我们就在街上边看边转,等到人稍微少点儿才走上去,这时都快两点钟了。</b></h1><div><b><br></b></div> <h1><b>我们上到二楼,看到还是满屋的顾客,屋顶上的几台吊扇呼呼的转着,和忙忙碌碌的穿白制服的工作人员。同时面对我们走过来的有几个人,看似比我们年龄也许稍大点儿。从穿衣着装上就看出来了,比较痞,吃的很满足的样子,迎着我们走下楼去。后面的两三个服务员,盯着他们的背影,在相互议论着。</b></h1><div><b><br></b></div> <h1><b>当看到我们三个小青年儿,学生派头,又走进了饭厅,带有异样的眼光又盯上了我们。我们三个人找一张刚清理出来的桌子坐下。她们来了一位服务员,把菜谱往那儿一放,同样是一副不屑的口气对我们说,要点儿什么?迎着她们盯着的眼光,我不知道他们两位怎么样,我都有点感到她们把我们与前面几个视为同路人的感觉,好像小年轻坐在饭店吃饭,付饭菜的钱来的不是正当渠道一样,就有点身上生些燥热。</b></h1><div><b><br></b></div> <h1><b>再加上我们3个没有一个有自己独立出来下馆子的经验,所以也没有那份儿派头。一说点菜,看着油了吧叽,且不知其意的菜单菜谱,紧张的很,不知道该点什么,汗都出来了。大家一番的推让商议,把服务员儿都晾着了,站不住,走了。</b></h1><div><b><br></b></div> <h1><b>她走了我们反倒放松了,黄介良首选要了一份黄焖鸡,王捍国要了份红烧带鱼,我还不吃肉,黄介良给我推荐一个木须肉,说里边有肉丝,有黄花菜、有鸡蛋,有木耳,还要了一份雪里蕻豆腐汤。我们一人还要了两碗米饭,那就是6碗,因为是二两一碗。</b></h1><div><b><br></b></div> <h1><b>黄焖鸡一盘/3毛5分,红烧带鱼一盘/3毛8分。木须(苜蓿)肉一盘/2毛7分。雪里红豆腐汤。1毛2小盆儿。6碗米饭,每碗二两,一碗4分钱,6碗 2毛4分钱,合计1斤2两粮票。那个年代我们每个人兜里都要装一点粮票,有时粮票比钱还重要,那时兜里没有粮票你想拿钱买馒头都买不到。当即点菜付款付粮票,总共1块3毛6分钱,还有1斤2两河南粮票,服务员计价、收款、收票、唱票、下单熟练麻利得如行云流水。</b></h1><div><b><br></b></div> <h1><b>黄焖鸡(网络照片)</b></h1><div><b><br></b></div> <h1><b>红烧带鱼(网络照片)</b></h1><div><b><br></b></div> <h1><b>木须(苜蓿)肉(网络照片)</b></h1><div><b><br></b></div> <h1><b>雪里蕻豆腐汤(网络照片)</b></h1><div><b><br></b></div> <h1><b>我们吃饭时人已经比较少了,饭菜上的很快。在那些服务员的不同眼神的观注下,我们确实有一些不太舒服,但是美食很快就让我们忘记了这些不悦,很快的就把这些菜饭汤一扫之完。</b></h1><div><b><br></b></div> <h1><b>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窘迫,还是头一次的经历,还是蓄势已久,或天气燥热,或已饿了许久,这顿饭让我们吃的很快,吃的头上冒汗,吃的痛快淋漓,又吃的紧紧张张,入秋风扫落叶一般,干净快捷,稀里糊涂的就干完了饭,回到了小街上。</b></h1><div><b><br></b></div> <h1><b>但是这顿饭,我忘不了,因为他是我们三人走出初中校门儿,还未独立,拿着家长给的生活费,自作主张的在街上铺张了一番,三个人自己聚的餐。</b></h1><div><b><br></b></div> <h1><b>这件事儿已经过去了54年了,54年前这天的10月3号中午。三个毛头小伙,第一次在外面自行的点菜吃饭。那是第一次下馆子,现在说来吃的虽然简单,但是记忆中却很正式,在外边餐馆吃饭,现在说是很普通的一件事,那个年代却显得很重要。记忆虽然会淡薄,但它不会被完全抹去。</b></h1><div><b><br></b></div> <h1><b>2015年王捍国出差去杭州,黄介良为他接风。左起:黄介良 王捍国。</b></h1><div><b><br></b></div> <h1><b>谨以此篇回忆,祝同学、好友王捍国和黄介良,十一、中秋双节快乐!</b></h1><div><b><br></b></div> <h1><b>祝我所有的同学、朋友、我们这代人十一、中秋双节快乐!</b></h1><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