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的意义

默默老文

<p class="ql-block">  虽然从出生开始就一直没有见过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但在小时候记忆中,每到过节放假的时候,父母总是要匆匆赶回老家。从云南边疆临沧爬山涉水回到湖南桃江灰山港源嘉桥村,路上的旅程就需要五六天。六七十年代交通十分落后,临沧到昆明汽车要三天两夜,昆明到长沙绿皮火车更是要二十多个小时,再从长沙到益阳,益灰铁路坐小火车去灰山港源嘉桥,光是换乘就要六七次。归途中累了靠着座垫打个盹,没有方便面,没有面包,没有任何零食,渴了喝带的水,饿了就啃口粮馒头,这段回家的路就像是去西天取经。</p> <p class="ql-block">(1975年和2025年的益灰铁路火车站对比)</p> <p class="ql-block">  回家路上父母总是望着前方,不断地自言自语:快到了,快到了………离家乡越近,脸上充满按捺不住激动,近乡情怯真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到了来不及休息,第一件事就是把大包小包路上舍不得吃积攒了很长时间的东西分给早己等候多时的每一个亲戚,一大群人把父母包围在中央,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依稀记得小时候甚是不理解,心里很难受和气愤,凭什么把自己舍不得用舍不得吃的好东西留给别人,为什么总是要干这吃亏的事?</p><p class="ql-block"> 日子飞逝而过,连续五六天串门成了回家的整个节目,弄得人疲惫不堪,爸妈却乐此不疲。返程时行李也并没有少多少,家乡特产鸡蛋、红薯片、交切、酥糖、蒿子粑粑等等放满了大袋小袋。我的小手在兜里紧紧抓着几张零散的票子,那是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虽然每一家只有五块钱,凑起来也有了个五六十块,心里乐滋滋的。返程路上父亲没了来时欣喜,不是沉思就是昏昏欲睡,但下车后却像来时一般重新恢复了活力,和妈妈讨论起下一次何时回家的问题。想必对于他们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老家的向往胜过一切风景,</span>虽然两三年才能回去一次,但回一次老家相当于看一次心理医生,治愈了工作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p><p class="ql-block"> 父亲1949年新中国解放时随部队南下参军,跟大队伍到贵州剿匪,辗转到云南后从此在边疆扎根部队。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文化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因为学识高写得一笔好字而担任了师政治部的文化教员,后来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医院工作,家里祖宗几代都没有学医的,长大后从医或许还真的是我从小生活在部队医院的缘故。家中有六个兄长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刚刚20岁父亲就能勇敢走出家门去闯世界,在那个年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努力!同样20岁我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当时在干啥,现在年轻人生活优越就不用说了,更奇葩的是稍不如意动不动就要割腕跳楼。所以说老一辈人打天下决不是时代造就了人,而是人改变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竹山和石勘湾是源嘉桥村下面的两个小地名,</span>外公外婆家在油竹山,爷爷奶奶家在石勘湾,两地相隔没有多远,也就是三五里路的样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1958年父亲赶回桃江与母亲成婚,婚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年轻人共赴云南,</span>19岁的母亲虽然是小学毕业却勤奋好学,参加部队夜校拿到了毕业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改变了命运</span>当上了小学教师,在大理生下哥哥姐姐,接下来又在临沧生下我,父母一晃眼扎根边疆近三十年,我们兄妹三人也算是半个云南人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云南出生三姊妹:我分别是11个月与1岁)</p> <p class="ql-block">(部队任命聘书)</p> <p class="ql-block">(红宝书)</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少奇主席当时因历史原因姓名用笔盖住了)</p> <p class="ql-block">(父亲曾经穿过的军棉袄,1960年生产)</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随父母回湖南共三次,分别是1972年、1975年 、197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姊妹三人中应该是次数最多,原因大概就是那时候哥哥姐姐已经十多岁了,可以寄养在邻居家里,而我太小放别人家不放心,只好带在身边,一直到1979年父亲部队转业才结束了一家人千里跋涉的回乡之旅。而9岁的我再也没有踏上过云南的土地,彩云之南成了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次回湖南只有一岁多,什么都不记得了,第二次遇上资江一桥(会龙山大桥)通车竣工,依稀记得当时万人涌上桥头的盛况。后两次返程时都去了韶山,一个原因在于伟大领袖毛主席家乡韶山是全国各族人民日夜期盼向往之地,另外一个原因为表姐大学毕业后当时分配在韶山电视机厂,顺便去看看她,那个年代韶峰牌电视可是当时响当当的品牌!</span></p> <p class="ql-block">(1974年12月30日通车的会龙山大桥)</p> <p class="ql-block">(四岁回家与妈妈姑姑表姐在伟人铜像下)</p> <p class="ql-block">(七岁回家:军人家庭三男儿)</p> <p class="ql-block">(十一岁回家:益灰铁路跃进站下车桥头)</p> <p class="ql-block">  大跃进大发展的时代,这么一个大家庭要艰难的活下去,千辛万难无法言喻。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分忧,每一次离开又不知下一次何时才能见面,这种乡愁、这种亲情才是不远千里,回到老家的真正动力!</p><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一个大家庭兄弟姊妹围坐一起吃团圆饭、承欢膝下几天的幸福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节回家是对生活与亲情的珍视,被亲人高度重视被依赖的感觉就是亲情的真正意义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晃眼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一辈亲人一个个都己离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span>转眼间我也年过半百,成了长辈,静下心时常会想起小时候事情,记忆却越来越模糊,<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也回不去了,</span>一切都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 家乡源嘉桥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青水秀,</span>因始建于清初的桥而得名,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志溪河水村边穿流而过,河面清澈碧透、白云倒映,河畔银杏点缀、柳枝轻摇。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盛开,如诗如画;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秋天,稻谷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象;冬天,大雪覆盖,宁静的山村别有一番风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排竹林,几个菜园,几间瓦房,几行茶树,几棵果树……此情此景,大有陶渊明《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感,好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桃花江出美女,但桃江男人更是融机智、勇敢、温柔、帅气、善良于一身,虽然大都不善言辞,却特别讲感情,珍惜那一份浓浓的乡情。部队出生后我一直在城市里长大,乡下每一次蹲的时间没有超过一周,但平素里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桃江人。</span>喜欢到田间地头溜达,吹一吹田野的风,喜欢看鸡鸣狗叫,牛羊慢悠悠的吃草,喜欢柴火煮饭,那才是饭香的味道,遇到老乡会主动打招呼唠家常,碰到农民干农活总想亲自感受一下。二舅家就在外公外婆老宅附近,是我常去乡下小住的驿站,当年二舅和母亲关系最好,二舅过世后老俵夏阳光依然待我这个表弟为贵客,总是大鱼大肉好酒好菜的招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乡下生活很有退休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2008年带8岁儿子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  对面的大山是父母安息之地,20岁离家打拼,六十年后落叶归根,他们这一辈子终于可以永远留在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山脚下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蜿蜒伸向远方,青石板桥令人驻足遐思。时间这么不经用,恍惚间我还是六七岁来过这里,突然间孩子都25岁了。每一次来都面向大山默默凝望,过去的一切仿佛都在昨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至少自食其力,健康幸福。</p> <p class="ql-block">  月光所照,皆为故乡,双脚所踏,无非过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乡的风景很美,家乡的味道很浓,</span>最圆的月亮还是回家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是佳节至,每逢佳节倍思亲,出发!回老家过节!</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留存的书法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