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药王孙思邈</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约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享年142岁。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孙思邈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他自幼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不少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502年-557年)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他知道家中的钱来之不易,父亲坚持供他读书,是希望他将来能有出头之日,光耀门户。因此,他读书十分刻苦,一天能诵千余言。他喜欢读诸子百家,尤其喜欢读《庄子》、《老子》,还好读翻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的书和外国的书。到七八岁时,就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p><p class="ql-block"> 由于幼年时多次因病求医,耗尽了家中的财力,孙思邈深知疾病的痛苦和医疗的重要性。因此,他在18岁时立志学医,颇觉有悟,开始为乡邻治病。青年时代,他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p><p class="ql-block"> 在北周静帝时期(约公元580年左右),权臣杨坚(后为隋文帝)执掌朝政,曾征召孙思邈担任国子博士(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授职位)。然而,孙思邈坚决拒绝了这个职位,选择不入仕途。</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认为官场生活“太过世故,不能随意”,他追求个人自由和学术专注,不愿被政治束缚。</p><p class="ql-block"> 拒绝官职后,孙思邈于隋开皇元年(581年)隐居到陕西太白山,专心从事医学研究。在此期间,孙思邈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医药需求增长,但当时医药知识分散。孙思邈有感于此,立志编写一部系统的医学典籍,以“救治苍生”。</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著作命名为《千金方》,凸显其“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循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孙思邈晚年著作,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p><p class="ql-block"> 《千金方》的核心医学思想:一是预防为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主张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结合;二是医德规范,首卷《大医精诚》提出“精(医术精湛)”与“诚(医德高尚)”的从医准则,被西方学者视为世界医德法典的渊源;三是学科创新,首创妇科、儿科独立篇章,将内科按脏腑分类,奠定了中医临床分科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 。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新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记载八百四十四种药物,图文并茂,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对中医药物学发展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部分历史资料明确记载孙思邈参与了《唐新本草》编著。他在编写过程中对《本草》《名医别录》进行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实践有效的药草,因参编有功被唐高宗授予承务郎,在尚药局指导御医诊病用药,时间充裕得以精研医学典籍。也有观点认为孙思邈参与编著《唐新本草》是千年误会。</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享年142岁。有观点认为,他享年为125岁。也有观点认为,他享年为165岁。</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p><p class="ql-block"> 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p><p class="ql-block">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英国公李绩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引线诊脉”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吩咐采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不好强求挽留,御赐冲天冠、赫黄袍等许多礼物。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孙思邈拒绝了太宗的赏赐。</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颂词一首。今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p><p class="ql-block"> 一日孙思邈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白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他只好上了白衣少年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一会儿到了一处庄园。景色明媚,门庭气派,望去俨然是王侯府第。</p><p class="ql-block"> 少年请孙思邈入内,主人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请孙思邈进入内堂。</p><p class="ql-block"> 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心想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p><p class="ql-block"> 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孙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p><p class="ql-block"> 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p><p class="ql-block"> 龙王送给很多珍贵的礼物,孙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孙思邈,接着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备好仆马,送孙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孙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孙思邈路遇一队送葬之人。队伍过后,地上的几滴异样鲜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连忙追上,寻问所以。原来棺内装着一位少妇,因难产而刚刚去世。孙思邈又一次俯身去嗅闻血迹,断定此人或可一救,遂说服丧者的亲人,同意打开棺椁,只见他找准穴位,一针下去,片刻,少妇全身抽动,慢慢苏醒,顺利生下一名男婴。</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他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p><p class="ql-block"> 一日傍晚,孙思邈发现两只老虎在门外哀鸣,经诊断发现母虎因误吞金钗导致喉咙肿痛。孙思邈首创“虎撑”工具(一说直接徒手)取出金钗并敷药治愈,老虎为报恩从此守护杏林,阻止生人乱折花果、驱赶野兽,甚至在孙思邈出行时充当坐骑与护卫,直至其寿终仍坚守杏林。</p> <p class="ql-block"> 广济药王庙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广济县武山湖与长江相通。有一天,一尊木雕菩萨从很远的地方漂流来到武山湖畔陶家塘。当地陶姓村民从水面捞起来,一看是药王菩萨。于是大家商量,把药王菩萨请到村内双虎山半山腰上的山洞里供起来,村民都来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后来,村里人有了三病两痛的,都到药王菩萨面前问医求药,解除病痛,十分灵验。当地百姓为了感念其恩德,便在双虎山下为他修建仙寿寺,又称药王庙,并在大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彩色塑像。</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药王庙的香火长盛不衰。这一现象反映出民众对健康平安的永恒追求,以及对传统医药文化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在当年半山腰上山洞前建造的药王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药王庙的大药柜,现已封存。据说以前常年存有两百多味中草药,能治很多种疾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