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游记

三脚铆

<p class="ql-block">  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观,是我们此行的一项主要内容。刚踏入这片红色土地,广场中央那组英雄群体雕像便直直撞入眼帘,不过一瞬,我们俩早已热血沸腾,无需言语,那种发自内心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便如山间清泉般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向黄洋界进发时,山间的风似乎都带着历史的回响。1928年的那个秋天,正是无数如雕像般坚毅的红军战士,在这里用仅有的迫击炮和步枪,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创造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年轻一辈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这里瞻仰先烈,接受着传统的教育。革命的事业后继有人,请先烈们放心吧。</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八角楼,参观了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这是一栋朴素的土坯房,屋内的木桌、竹椅、油灯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透过窗户望去,院子里的老樟树枝繁叶茂,阳光透过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重要思想。</p> <p class="ql-block">  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走进展馆,她所走过的路程让我们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太阳下山时,我们来到茅坪,晚上在这里入住。</p> <p class="ql-block">  夜色下的茅坪镇热闹中透着独特的魅力,红色基因存在于每个细节中,凸显出来的是一种温暖。</p> <p class="ql-block">  次日早晨,我们来到了茅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拾级走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在延续着雕像的故事。泛黄的《井冈山的斗争》手稿上,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能看见深夜油灯下,伟人伏案疾书的身影;锈迹斑斑的步枪枪管、磨损得露出棉絮的草鞋鞋底,无声复刻着雕像里战士们在崇山峻岭间行军作战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重温着井冈山的革命历史,更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离开井冈山。回望这座群山,广场上的英雄雕像依旧清晰,它不再只是一组冰冷的雕塑,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种不灭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场井冈山之旅,不仅是足迹的丈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那些凝固在雕像里的理想和信念,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与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