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念思鲁迅先生,念想古城绍兴。今年国庆前夕,我终于到了绍兴,鲁迅先生的故里,参观了鲁迅先生的故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学课本里的那些场景,终于具象化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青石板路铺就的历史街区,寻觅鲁迅笔下最生动的童年记忆。百草园里的皂荚树依旧苍翠,三味书屋的课桌仿佛还留着少年鲁迅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走在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诞生成长地,在鲁迅的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鲁迅儿时生活、求学的真实场地,在鲁迅的纪念馆里,寻找他一生光辉岁月和留下的足迹,以及给后人留下的不朽的诗歌、小说、杂文、散文等著作。在绍兴城最有名的书塾屋里,寻找鲁迅十二至十七岁就读时曾因替父买药而迟到,在课桌上刻下"早"字而警醒自己的场景,从书中去回味鲁迅笔下的《新青年》和《我的故乡》里的故事和人物。 </p><p class="ql-block"> 穿梭于鲁迅故里,青石路上仿佛看到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在粉墙黛瓦的书屋里,鲁迅先生的背影和奋笔疾书的情景宛若在眼前出现……"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他的声音言犹在耳,他的醒世名言至今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 踏入鲁迅故居,那一张张照片、图文史料、遗迹手稿、祖居实物和原始场景还原,那一本本书,一帧帧木刻版画、鲁迅先生的童趣、生活等,真实而又亲切。在鲁迅故里慢慢行走,驻足凝神沉思,在我的眼前,浮现出曾经的《彷徨》里《呐喊》的吼声,那《狂人日记》里对封建礼教和国民劣根性的痛斥与控诉;还有那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破衫站着喝酒吃茴香豆的形象;阿Q精神胜利法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性格;《故乡》里少年闰土的活泼真诚与善良,到中年闰土穷困潦倒,卑微且木讷的一代封建中国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真实形象;小说《祝福》里,一个旧中国悲苦鳏寡的祥林嫂;还有《药》里,茶馆主人华老柱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所表现出当时社会那种封建迷信、愚昧荒唐人物的众生相……这一幕幕场景,引发了我对鲁迅文章的低低颂吟,使我想起了儿时求学课堂上不能忘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行在鲁迅故里,最不能错过的就是那道著名的鲁迅墙,巨幅鲁迅肖像画前,已有无数游客排队打卡。选个最佳角度吧,和教科书里的文豪来张跨时空合影,朋友圈C位非你莫属。作为撑起了江浙文人和诗词半壁江山的绍兴,鲁迅就是这座城最大的精神与形象IP。用更时髦一点的话来说,绍兴成为了一座巨大的鲁迅痛城。</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江南是一首诗,那么绍兴,就是诗里最独特的一笔。岁月流转,古城浸润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斗转星移,古越大地灌溉了万顷星河。这座延绵千年的古城。底色之中流淌的,是绵绵不绝的诗意。想起鲁迅先生的诗《莲蓬人》,“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此诗作于1900年冬,全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莲蓬人不畏风霜,耐得寂寞,独立于水际的不屈形象,寄托了鲁迅先生高尚的思想感情。鲁迅先生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 七言绝句《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03年,时年二十二岁的鲁迅,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全诗四句,从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写到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救国救民的理想还未能为人民所理解,心情不免有点沉重,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这一肝胆照人,气贯长虹的诗句,字字倾注了鲁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表现了青年时代的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气概。</p><p class="ql-block"> 鲁迅,原名周树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为其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他以笔为武器,深刻剖析社会矛盾,唤醒国民意识,被毛泽东评价为“骨头最硬”的文化战士。鲁迅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性,涵盖小说、杂文、散文诗、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主要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朝花夕拾》、《孔乙己》等。</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p><p class="ql-block"> 最记鲁迅的十句名言,这些简短而深刻的名言,涵盖对社会、人性、青年及人生道路的思考,——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强调珍惜时间与主动进取的重要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对敌人的坚决态度与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寓意希望源于行动,鼓励探索未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激励青年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警示面对压迫时需勇敢抗争。——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强调直面现实的勇气是行动的基础。——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揭示个体经验的独特性与理解的局限。——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打破传统对“豪杰”的刻板印象,展现人性的复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传递超越仇恨、珍惜情谊的豁达胸怀。——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提醒警惕内部的腐败与懈怠。这些名言,简洁有力,既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伟人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写有绍兴鉴湖《七绝·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二首。“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赞颂鲁迅在白色恐怖中英勇无畏、以笔为武器的战斗精神。“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揭示鲁迅精神与故乡文化传统的渊源,肯定其诗歌的爱国情怀。这是毛泽东在1961年纪念鲁迅诞辰时写的两首七言绝句。全诗凝练沉挚、铿锵有力、情感炙热、寄寓深刻,以恢弘的气度赞扬了鲁迅伟大的人格和诗品,歌颂了鉴湖越台先贤名士,在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痛心疾首、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气概,展现了鲁迅的伟大人格、战斗精神和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缅怀鲁迅时,也写下一首七律,诗词令人沉醉回味,至人过目难忘。《仙台鲁迅碑献花》,“青叶山前鲁迅碑,永铭俯首与横眉。拼将野草滴成乳,敢怨春花雨若丝。红白旗开严敌我,轩辕血荐决雄雌。林边东海潮仍急,忍听荒城晚翠词。”老舍认为,鲁迅自成一家,就像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如泰山一样伟岸。鲁迅《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抒写了先生对华夏民族的一腔真情,并深深地鼓舞着后世读者。老舍读后也感到敬佩不已,这里就化用了鲁迅的这一名句,表达出诗人对前辈深深的敬意。白居易曾有诗句“晴翠接荒城”,展现出野草蔓延之势。老舍则反用其意,并呼应首联,表达出对世事沧桑的感怀,也希望后世读者永远铭记先生的崇高形象。全文情景交融,文笔精练,彰显出诗人对鲁迅先生的缅怀和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的作品更是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出自《故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都生活在迷茫与困苦之中,不知道未开的路在何方,这句话是鼓励人们,不要害怕未知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去探索,去实践,就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句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在我的人生路上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中青年时期的我,也经常在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曾经摔过跟头,曾经迷路彷徨,但也时而否极泰来,时而柳暗花明。我是一个农家子弟,父辈文化层次低,一生为农,与天争时,与地较劲,泥土里的春秋,手心里的酸甜,生活坦然艰辛。少年时的我,早就把如何跳出农门,作为年少时的朦茫理想。那时如何走出农门,考上理想的学校,长辈们就没有相应的指导方法,只能自己去摸索,去尝试,这算是我第一次走的求知路。走进社会,参加工作以后,我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父辈们也没有多少相关性,需要自己去追求、去探索、去励炼、去融入,这也是需要我自己去走的功名路。还有,我喜欢自媒体写作,我也是偶然之间发现了美篇,才开始创作的,走的更是从未走过的路。自己去研究如何写,如何找话题,怎么找图片,怎么配音乐,绞尽脑汁想写出好的答案等。我用我实际经验证明,这世界没有那么多铺好的路,有的只是自己去走走,多踩踩,方能走来自己的幸福平安路。</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有段非常深刻的话,对我的处世哲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原来优秀的人,对谁都会尊重,尊重强者是一种欣赏,尊重弱者是一种慈悲,尊重所有人是一种基本的教养。”每每想起鲁迅先生关于尊重的这段话,心底就忍不住生出些些的赞叹。生活中太多人习惯“看人下菜碟”,奉行“先敬罗衣后敬人,先敬皮囊后敬魂”的功利法则。于是,当人在底层时,难免遭遇冷眼与轻视,承受傲慢与不公。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认知误区,以为要穿得体面,才不会被他人低看,以为要活得足够优秀,才算配得上他人的尊重。为了这份“被尊重”,多少人拼命努力,想在世俗的标准里活成“像个人”的样子。年少时读鲁迅的文字,总觉其如利刃般犀利,剖开世间种种假面;直到在生活里几经辗转,才读懂他藏在锋芒后的温柔洞察。这句关于“尊重”的箴言,初听只当寻常,再品方知字字珠玑。它不仅道尽了人对“优秀”的认知蜕变,更藏着为人处世的深层智慧。</p><p class="ql-block"> “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老绍兴,最江南”。朋友,来一次绍兴“偶遇迅哥”吧,乘上一叶乌篷船,左岸是沉淀千年的人文风景,右岸是奔涌向前的时代潮流。绍兴,一座活在诗词与烟火里的慢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乌篷船摇曳飘荡,老黄酒香气氤氲,书卷气弥漫张扬。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以2500年的历史积淀,以江南水乡的温婉风骨,成为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成为旅人心中的诗意栖居地。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到王羲之挥毫的兰亭,从鉴湖的碧波潋滟到安昌古镇的酱香腊味,绍兴既是《兰亭集序》的书法圣地,也是《孔乙己》的市井烟火。</p><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书圣故里、仓桥直街、八字桥、兰亭、沈园、安昌古镇。 绍兴的旅行,是我为了忘却的寻觅,是石板路上流淌的岁月呼唤,是乌篷船摇橹的水声激涤,是黄酒坛中封存的时光沫享。一天匆匆的行程,从文学圣地到烟火市井,从书法雅集到舌尖狂欢,每一步都在书写属于你我的江南故事,这绍兴的桥、酒、诗、人,已成为我2025年最难忘的旅行记忆。</p><p class="ql-block"> (20250930绍兴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