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孙村街道方家村方姓村民为何明朝从安徽全椒迁来?六百年来经历了什么?

张利荣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历城区(现为高新区)孙村街道方家村方姓村民什么原因在明朝从安徽全椒迁来,六百多年来经历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  方家村建村于明朝,原村位于孙村西北三公里处,约一千人,以方姓村民为主,另有少量田、王、贾等姓氏。这个普通村庄的方姓村民,是明朝由安徽全椒县迁来的。是什么原因跨越700公里迁来此地没有让人信服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口迁移多有发生,大多为:1、战乱、自然灾害;2、工程建设,如修筑长城、运河、宫殿等;3、逃避兵役、徭役、税赋;4、随军队驻扎,明代实行卫所制,军人户籍终生不变,家属跟随。从以上四点来看均不是方姓村民从安徽全椒迁来的理由。南京或全椒距济南约700公里,那时交通极其不便和落后,即使被迫迁移,跨距也不会那么大,更不会是方姓独自迁移。朱元璋这个草根开国帝王,开国初期面临经济贫困、民生凋敝、内忧外患。为巩固统治,富国强民,摆脱困境多次组织移民,史称“洪武大移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江南(江浙沪)、江西、山西三地移民至人口稀少的地区。这是唯一可接近的迁移理由,但是如上所说不可能独方姓而无其他姓氏。况且全椒县也属江北。这让人想起躲避朝廷的追杀,不给后代留后患。</p><p class="ql-block"> 方孝孺,明初著名大臣、大儒,1357年生于浙江宁海,1402年7月被凌迟处死于南京。方自幼聪颖,才华横溢,撰有多部书籍,方殉节后其书大多被焚, 是公认的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是建文帝的核心大臣,参与削藩政策的制定,直接触犯燕王朱棣的利益。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因方孝儒的官职、地位、能力及影响,令起草即位诏书,以更具合法性让官民百姓认可,方严词拒绝,坚持不侍二主、效忠建文帝,并当庭写下“燕贼篡位”四字,彻底激怒朱棣,被凌迟处死并诛杀十族,本是株连九族,方是再加门徒好友一族。本案涉及873条人命,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诛杀十族。</p><p class="ql-block"> 方氏族人从南京到宁海,惶惶不可终日,纷纷逃离南京和祖居地。当时一方氏族人从南京逃到河南南阳,长时间不敢承认是方氏后裔,现保存有清康乾年间的几通墓碑确认是其后人。浙江宁海同村同姓的族人纷纷迁出居住村,有的改姓,以免遭诛杀或牵连。</p><p class="ql-block"> 大胆推测,方家村方姓村民是方孝孺本族,但不在九族之列。依靠方孝孺的影响在当时明朝国都南京从政、经商或从事其他事业,大多生活在南京或附近。诛杀十族后,他们决定立马离开南京,以免遭受不测和影响后人。东南是祖籍地同样受到威胁不可去,便一路向北,在南京与北京之间,选定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偏僻之所(明初山东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青州)。也有少部分从浙江宁海迁来。附近的乡邻大多在明初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迁来,村与村比邻而居,各自从事各自的营生,安居乐业。方家村村民不提方孝孺,不谈从南京迁来。全椒地处南京西北30公里,现属安徽滁州,明初属直隶滁州,生活习惯、口音相差不大,村民们便统一口径从安徽全椒迁来。</p><p class="ql-block"> 方氏家族原是书香世家,受家族影响,出了很多的各级地方官员。有老人讲村里方氏后裔出的大小官比一斗米的米粒还多,这只是比喻,有些夸张。村里有座官坟,官坟里有牌坊、神道、石碑、石甬及守墓建筑,可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官坟里埋葬的具体人物是方守地。古迹没了,但故事却代代相传。从老人们的传说、描述中,能感受到方氏家族曾经的荣耀和辉煌。有风水先生说方家村像一条龙,后期在村某处打了一眼水井(官井),这眼井像一根钢钉将龙身钉住不得翻身,从此方家村极佳风水不再。</p><p class="ql-block"> 方守地是方家村最有成就的,考取了功名,官做的最大,在当地很有影响。他少年时勤奋读书,于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中举人,次年1613年会试中进士,殿试三甲三十五名。方家村的西邻流海村,有条季节河名“杨家河“,自南向北穿越其中,夏秋雨水季节致附近村民通行受阻,给百姓带来不便。方守地中进士后倾其家资建桥,名“飞虹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桥,没有想象的那么壮观、宏伟,但四百多年来一直在默默地服务于附近百姓,方进士建桥的故事也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2016年夏拍的飞虹桥。</p> <p class="ql-block">  从石质桥面的磨损程度看出它的沧桑岁月,桥面的护栏大多损坏。</p> <p class="ql-block">  拍照时流海村待拆迁,房屋不准修建,道路也破旧。</p><p class="ql-block"> 方家村拆迁有二十年了,土地全被征收,现安置居住在孙村小区南区,村民们住上楼房,不再以种地为生,生活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