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北京…燕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6145</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HUAWEI Mate 60</p> <p class="ql-block">远古足迹:石器时代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b></b>通天洞遗址是新疆旧石器时代的关键坐标,距今约4.5万年的遗存填补了区域考古空</p><p class="ql-block">白。展出的梭状石镞、石核等工具,见证了远古人类打磨石器、狩猎生存的技能;而石罐、石臼等生活器具,则反映出他们从游牧采集向定居生活过渡的痕迹。</p><p class="ql-block">遗址还出土了距今约5200年的小麦遗存,是国内最早的小麦发现之一,佐证了阿勒泰地区早期农业与游牧文明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草原青铜与游牧信仰, 墓葬与石人的密码</p><p class="ql-block">托干拜二号墓地、喀依纳尔1号墓地的石人、石构遗迹,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刻石记事"。这些石人面部雕刻精细,有的还带有服饰纹饰,既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也暗含着古代突厥、匈奴等族群的宗教信仰与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展厅中铜人面器足(清代)等文物,造型奇特,可能与游牧民族的祭祀、生活器具相关,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与实用功能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b>阿勒泰的石刻(尤其是石人、岩刻)简直是草原文明的"立体史书",每一刀都藏着千年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大多属于突厥、匈奴或更早的游牧族群,人物造型特别有辨识度,有的戴着尖顶帽,有的穿着窄袖袍,面部表情或严肃或平和,甚至连胡须、发式都刻画得清清楚楚。比如喀依纳尔墓地的石人,五官轮廓分明,就像把千年前的游牧贵族"冻"在了石头上。它们的"久远"和"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这些石刻距今少则千年,多则两三千年,是新疆草原游牧文明最早的"肖像画" ,另一方面,工匠们用极简的线条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和身份特征,比如贵族石人会刻上纹饰复杂的腰带,普通人则相对朴素,这种"以简胜繁"的雕刻手法,放在当时绝对是高超的艺术表达,站在这些石刻前,就像和千年前的草原先民隔空对视,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身份、信仰的表达欲,这种穿越感太绝了!</p> <p class="ql-block">喀依纳尔1号墓地位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原克尔木齐)镇喀依纳尔村西南,墓蓉南向北一字排开,共5尊石人,编号由南向北分别为1-5号。</p> <p class="ql-block">在新疆北疆的阿勒泰地区,诸如切木尔切克墓地、托干拜二号墓地等遗址,自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距今约3000-4000余年),出土了大量石盆、石罐、石棒等石器。这些器物材质多为当地坚硬的石材,造型或规整或古朴,石盆用于盛放物品,石罐可储存食物或水,石棒则在春捣、加工等生产活动中发挥作用。它们是北疆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从器物的制作工艺、功能用途等方面,为研究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饮食结构乃至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是解码北疆史前文明发展脉络的关键"钥匙"。</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图:切木尔切克文化葬俗</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切木尔切克文化是新疆北疆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p><p class="ql-block">葬俗特征:墓葬多为低矮封堆,边缘有竖起石板围成的石围。封堆中有小石板石室,用于幼童墓葬或祭祀,多埋葬石罐、陶罐。封堆下有较大石板石室,葬单人或多人,石板外有装饰,如人面、菱形雕刻或动物、网格、三角彩绘,石板对接处常呈四十五度以保证石棺严密。</p><p class="ql-block">实物案例:托干拜二号墓地M3墓室东北角发现羊骨,M4墓葬有棺盖板。</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是联体石罐(复制品),出自新疆阿勒泰市克尔木齐古墓,属于春秋战国前后的文物,材质为青石英石,由一整块石料凿成两个椭圆体罐,是北疆早期铁器时代石器工艺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下方的是兽首柄石臼(复制品),同样属于北疆史前文物,石臼带兽首柄,工艺精巧,反映了当时先民在石器制作中对实用与艺术结合的追求,这类器物多用于研磨谷物等生产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于花海子三号遗址的考古展示内容。</p><p class="ql-block">遗址概况:从展示的地图和布局图可见,该遗址有复杂的遗迹结构。</p><p class="ql-block">出土遗存: 包含中心区域的石围人像、石棺墓等,还有散落的石制品(如画面中的石质构件线描图),这些遗存多为石质,属于北疆史前文化遗迹,对研究当地先民的聚落布局、丧葬习俗和石器工艺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出土有金器的墓葬(M15)展示,属于北疆早期铁器时代的高等级遗存。</p><p class="ql-block">墓葬结构: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木椁用铁钉固定,东、南、西三面围砌石板,内置木棺,还发现有疑似熏炉的残留物,内有大量熏香和少量红烧土块。</p><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金器:有金箔饰件(如菱形金箔)、包金铜器、金耳饰等,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p><p class="ql-block">其他:出土红色陶器、青铜铜镜、铜饰件、铁钉、木器残件等。</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这类墓葬和金器的发现,反映了北疆早期铁器时代社会的等级分化、金属工艺水平以及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是研究当时贵族生活、手工业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金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金器类型:出土金器丰富,以圆形金箔片居多,还有动物造型(如狮、虎、熊、蛇等)、金泡饰、金箔饰件、管状金饰、耳饰、金项链等。</p><p class="ql-block">装饰特点:金箔片上有小孔,推测用于装饰肩部等位置,使其易于飘动,增加炫目效果,这与欧亚草原早期人群用金器装饰自身的传统一致。</p><p class="ql-block">文化关联:这批金器很可能由当地工匠制作,艺术风格与艾迪尔文化联系紧密,和图瓦阿尔赞游牧首领墓葬出土的金器在主题、风格和装饰方面也很接近,反映了北疆与欧亚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东塔勒德墓地出土了一批采用炸珠工艺制作的金器,展现出比较成熟的制作水平。炸珠工艺在金器加工技术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依据碳十四数据以及器物、墓葬结构对比来看,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炸珠工艺金器距今2800多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塔勒德墓地出土的猛虎逐鹿错金铁泡及纹样图,具有极高的工艺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错金工艺:该铁泡采用错金技术,即在器物表面刻出沟槽,嵌入金线、金丝或金片后磨光表面,工艺成熟,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金属加工水平。</p><p class="ql-block">纹样内涵: 猛虎逐鹿的纹样充满动感,反映了欧亚草原游牧文化对动物题材的喜爱,可能蕴含着狩猎、力量等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文化关联:东塔勒德墓地在墓葬结构、习俗和出土物等方面,与阿勒泰的切木尔切克文化、乌尤克文化、巴泽雷克文化有诸多相似性,同时又有自身独特特征,是研究北疆与欧亚草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这展示的是与马葬相关的遗存,属于北疆史前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墓葬场景: 画面上方的墓葬中可见马骨遗存,反映了游牧民族"马殉"或"马祭"的葬俗,马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精神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出土器物:下方展柜中的器物可能是与马具、马饰相关的遗存(因细节有限暂无法精准命名),这类器物用于装饰马匹或辅助骑乘,体现了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和游牧生活特色。</p><p class="ql-block">这种遗存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古代游牧民族对马的依赖,以及马在其文化体系中的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b>四、隋唐遗珍与丝路繁华</b></p><p class="ql-block">喀拉苏墓地出土的铁马镫、兜鍪(头盔)、箭、剑鞘,是隋唐时期游牧军事装备的代表。箭以木材、桦树皮制作,装饰铜饰件,剑鞘甚至使用鱼皮,细节中尽显工艺精湛与游牧生活的适应性。同时,展厅还通过龟兹乐舞图舍利盒(库车出土)、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等文物,延伸展示了唐代丝绸之路的文化辐射,宗教艺术(佛教造像、壁画)、乐舞文化沿着丝路东传西渐,让阿勒泰成为多元文明交汇的节点。</p> <p class="ql-block">喀拉苏墓地出土隋唐器物:</p><p class="ql-block">在喀拉苏墓地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公元7世纪前后的铁马、兜警(头盔)、箭藤(古时盛放弓箭的工具)和剑鞘等珍贵文物。箭腹和剑鞘多同时出现,用木材、桦树皮制成,装饰有较多的铜饰件,箭腹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很小的铜钉和垫片,制作精细,剑鞘还使用了鱼皮。</p> <p class="ql-block">唐代丝绸之路展览内容</p><p class="ql-block">路线与繁荣:唐代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至新疆,再延伸至中亚、西亚、欧洲、印度。此时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以及阿尔泰山脚下的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了古代东西方互通的交通网络。文化与商品交流:在这条交通网络中,使节、宗教人士、军队和商旅往来频繁,丝</p><p class="ql-block">绸、钱币、玻璃、金银器等商品自由流通,宗教、哲学、文学、音乐、舞蹈、科技、民俗等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体现了开放、包容、进取、互利的主题。</p><p class="ql-block">实物证据:青河县出土的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镜,工艺精美,反映了唐代铜镜制作水平和文化内涵:北庭故城出土的唐代钱币,证明了北庭作为唐代庭州城和"北庭大都护府"治所的重要地位,也佐证了唐代丝绸之路在北疆地区的繁荣兴盛。</p> <p class="ql-block">唐代韩休墓乐舞图壁画与北齐黄釉乐舞瓷扁壶:</p><p class="ql-block">唐代韩休墓乐舞图壁画,展现了唐代宫廷乐舞的场景,体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河南出土的北齐黄釉乐舞瓷扁壶,上面的乐舞纹饰反映了北朝时期乐舞文化的特点,也说明当时中原与西域在乐舞艺术上已有深度交流。</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古代中国乐舞艺术的多元性和文化交融的广度,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与历史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两件文物分别展现了唐代及北朝时期,中原与新疆地区在乐舞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龟兹乐舞图舍利盒:出土于新疆库车,属于龟兹文化的精品。龟兹乐舞在古代西域极具影响力,舍利盒上的乐舞图案生动再现了龟兹乐舞的风貌,是研究龟兹艺术、宗教(佛教)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北高加索莫谢瓦亚﹣巴勒卡遗址发现的丝绸</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庭高昌回鹘佛寺(西大寺),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是研究新疆古代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的珍贵遗址:</p><p class="ql-block">建筑与造像: 佛寺建筑风格独特,佛像类型丰富,有交脚塑像、结跏趺坐像、禅定罗汉群像、槃像、文殊普贤像、力士天王像等,展现了高昌回鹘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壁画价值:壁画内容涵盖千佛、菩萨、供养比丘像、护法和经变故事等,还带有回鹘文和汉文题记,是研究新疆古代佛教传播、艺术风格以及语言文字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于元代西域历史与人物的展览内容,展现了元代西域的政治、文化和地理风貌</p><p class="ql-block">人物与文物:展示了斡亦剌惕部贵族(如斡亦刺惕部首领)、思巴夫大通道等人物形象,还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夜行铜牌"等文物,反映了元代对西域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涉及耶律楚材(1190-1244年),他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在西域有诸多活动,对西域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贡献。</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与地理:南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江斡旋楚材随大军西征等历史事件,以及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的相关历史节点,展现了元代西域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地图展示了"西辽疆域图""蒙古帝国疆域图",呈现了当时西域的地理范围和政治格局。</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于革命先烈事迹与历史事件的展览内容,具有重要的红色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人物介绍:展示了多位革命先烈的生平,如早期投身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志士,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事业奉献了生命。</p><p class="ql-block">历史事件:涉及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历史场景,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解放军的欢迎,这是新疆和平解放历史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还有1949年1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等</p><p class="ql-block">关键历史节点,以及相关纪念建筑(如烈士纪念建筑)的展示,记录了新疆解放和建设初期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是了解新疆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北路出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西路出巴里坤。五万大军,师行三月,畅通无阻,会师于博尔塔拉,五月抵达伊犁河畔,受到准噶尔军民、僧侣及大小和卓所率塔兰奇(维吾尔种地人)的夹道欢迎。乾隆帝有诗纪实"有征无战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p><p class="ql-block">准噶尔总台吉达瓦齐率万人退据西南的格登山(今昭苏县边境)。乾隆二十年五月十四日(公元1755年6月23日)夜,清军阿玉锡等25勇士突袭敌营,大获全胜,达瓦齐翻越天山南逃,被乌什维吾尔伯克霍集斯遵檄擒献,清朝第一次平定准噶尔之役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5年9月17日</p><p class="ql-block">——欢迎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