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马耳他属于南欧,是一个群岛国家,由马耳他岛、戈佐岛、科米诺岛、科米诺托岛和菲尔夫拉岛五个小岛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55.3万,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马耳他位于地中海的中部,</span>它的北面毗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西面和南面分别是非洲的突尼斯和利比亚,东面是同为南欧国家的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地中海心脏”之称。</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200年,曾先后被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圣约翰骑士团以及英国人占领和统治,直到1964年获得独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马耳他融合了各种文化、艺术、宗教和建筑,不同文明的碰撞为其留下的浓厚的历史印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壮丽的地中海风光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引起的各国导演的关注,影视剧《权力的游戏》、《大力水手》、《新基督山伯爵》、《侏罗纪公园3》、《角斗士2》等都曾经前来取景。</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首都瓦莱塔面积仅有0.8平方公里,是欧洲最小的首都,这座被誉为“圣约翰骑士团之城”的地方以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巴洛克式建筑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是以当年指挥马耳他保卫战的骑士团首领的名字命名的。1565年马耳他岛遭到土耳其人的入侵,当时岛上以法国大公让·德·瓦莱塔为首的圣约翰骑士团的骑士们和岛上的居民奋起反抗,发动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马耳他之围”,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当时的首都及各个要塞变成了一片废墟,骑士团决定建立一座新都,以抵御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1566年在战略高地希伯拉斯山开始修筑城池作为军事要塞,历时五年完工,此后一个半世纪城墙一再加固,1571年,瓦莱塔被定为马耳他首都。</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瓦莱塔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庄严的军事堡垒、教堂、宫殿和大理石廊柱,每一处仿佛都在叙述着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圣艾尔莫堡是瓦莱塔城重要的防御要塞之一,位于马耳他湾沿岸,与迪聂堡、曼纽尔堡等共同构成瓦莱塔城的防御体系。 </p> <p class="ql-block">旧薄荷街是马耳他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街道之一,长长的街道沿着地势形成了一个坡度较缓的“U”型,两侧特有的浅黄色石灰岩建筑里布满了各色各样的小店,在远处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壮美恢宏,古朴素雅,是全世界著名的网红打卡圣地。</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骑士团第6任首领<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德·瓦莱塔的青铜雕像就位于</span>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中心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海神”喷泉是瓦莱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特里谢广场中央,由三个海神雕像共同托举一个托盘构成,设计灵感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特里同。该喷泉由马耳他著名雕塑家文森特·阿帕于1959年设计建造,历时四年完成。 </p> <p class="ql-block">距离“三海神”喷泉不远处的耶稣基督国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总理府是瓦莱塔最精美的巴洛克建筑之一,建于16世纪中叶,最初为卡斯蒂利亚宫,用于安置来自卡斯蒂利亚、莱昂、西班牙、葡萄牙的骑士,1798年法军驱逐马耳他骑士团后,这里曾是法军指挥部,英国占领马耳他时期,又成为英军指挥部。</p> <p class="ql-block">大团长宫,原为骑士团领袖的居所,现为马耳他总统府和议会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圣母教堂,是在1566年为纪念“大围攻”胜利所建,教堂虽然不大,却是瓦莱塔众多教堂中的第一座。</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教堂,由意大利骑士建于1576年,意为献给亚历山大里亚的圣凯瑟琳。</p> <p class="ql-block">圣普布利乌斯教区教堂。普布利乌斯是圣保罗遭遇海难后马耳他的罗马执政官,后来成为马耳他的首位大主教,在他的推行下马耳他全岛居民都成为了基督教教徒,普布利乌斯也被封为圣人。</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大教堂是马耳他最具标志性的宗教建筑,由马耳他骑士团于1573—1578年建造,以其朴素的巴洛克式外观与内部极尽奢华的装饰而闻名,被公认为欧洲最华丽的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位于教堂入口处的1565年大围攻纪念碑,也是马耳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金箔装饰、雕刻繁复的石墙、彩色大理石地面和无数精美的壁画组成的恢宏景像,它的奢华远超出我的想象,所有空间没有留白,到处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此时你才真正的感受到什么叫奢侈华贵,什么是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内部不仅美轮美奂,更具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意义,它的整个拱顶被一幅巨大的壁画所占据,这幅壁画由意大利杰出的骑士与画家马迪亚·布雷迪倾注五年的心血精心绘制,完整描绘了圣约翰生平的36个场景。</p> <p class="ql-block">地面铺设有405块彩色大理石墓石板,每块石板上都镌刻着精美的图案和骑士的姓名及功绩,地下墓穴安葬着16—18世纪圣约翰骑士团12位骑士团大团长和近400位最著名的骑士,第一任首领阿达姆、第六任首领瓦莱塔和教堂的主要装饰者马蒂亚·普雷蒂也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主祭坛的设计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与文艺复兴的元素,由马耳他建筑师梅<span style="font-size:18px;">尔吉奥雷·加法主导设计,</span>其主体雕塑展现了施洗约翰为耶稣施洗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两侧共有八个小礼拜堂,分别归属于骑士团的“八语”骑士,这些骑士来自于法国(3种语言)、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和葡萄牙等六个国家,他们各自供奉着自己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小礼拜堂内的祭坛各具特色,周围墙壁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生动的雕塑,并收藏有宗教圣物,每一座都金碧辉煌、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教堂中最具吸引力的艺术瑰宝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的真迹《施洗者圣约翰的斩首》,卡拉瓦乔以《圣经》故事为背景,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使画面充满舞台般的戏剧效果,成为了巴洛克艺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最珍贵处还在于它是卡拉瓦乔唯一签名的作品,签名就在画面最下方圣约翰鲜血下的一行字“Fr.Michelangelo”,意为“骑士团兄弟”。</p> <p class="ql-block">在大教堂附属的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卡拉瓦乔的另一幅作品《圣哲罗姆》,游客可以免费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团长宫的纪念馆正遇到一个外国团队在听讲解,没有多停留,只拍了几幅画作,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大团长曼努埃尔·平托像》,曼努埃尔·平托是18世纪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骑士团大团长(1741—1773年在位)。</p> <p class="ql-block">瓦莱塔的巴拉卡公园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巴拉卡公园很少有游客到访,在长方形的公园内有几座雕塑和小喷泉,两侧分布有座椅,很适合休闲散步。</p> <p class="ql-block">公园一端立有瓦莱塔独立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上巴拉卡公园建于1661年,原为意大利骑士的私人花园,也是城市防御工事的一部分,现在是瓦莱塔最热门的观景地之一。公园内设有花坛、喷泉、树木和拱廊,环境清新淡雅。</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心立有邱吉尔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青铜雕塑雕刻的是巴黎街头的三个流浪儿童,雕塑取材于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小说《九三年》中的人物形象,这组雕塑曾经荣获国际大奖,并出现在马耳他的邮票上。</p> <p class="ql-block">通过小花园里阶梯可以到达中间的拱廊,远处的大理石圆柱纪念碑记载着马耳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拱廊靠海的一面就是观景台,可以俯瞰马耳他大港和对面的“三姐妹城。”</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下方的堡垒区还保留有11座青铜礼炮,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16点都有鸣放礼炮的表演仪式。</p> <p class="ql-block">马耳他大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是英国的海军基地,遭到过德国和意大利数以千计的空中轰炸,尽管如此,依然没能阻挡英国舰队从这里出发,出其不意地袭击意大利到北非之间的海上运输船只,致使北非的德军处于粮草不济的困难境地,为盟军取得北非战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拱廊的石柱上镶有二战期间盟军保卫马耳他的纪念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瓦莱塔港口乘坐游船前往三姐妹城游览。 </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城分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托里奥萨、</span> 森格莱阿和科斯皮库亚,它们位于瓦莱塔对面的海湾区域,呈“品”字形排列,三座城市均始建于中世纪,1530年,圣约翰骑士团从罗德岛撤退后,选择此地作为首个据点并建立都城,1565年作为马耳他大围攻的核心战场成功抵御了奥斯曼帝国的围攻,被誉为“马耳他的历史摇篮”。</p> <p class="ql-block">维托里奥萨旧称“比尔古”,是三座城中最古老的城市,早在骑士团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一度曾是马耳他的首都。骑士团到达马耳他之后,把比尔古作为最初的定居地,由于其极具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很多著名战役都发生于此,在马耳他大围攻中,比尔古成为抵挡奥斯曼帝国大军进攻最重要的战场,骑士团在此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当时的骑士团团长让·德·瓦莱塔为了纪念这个城镇的光荣历史,逐将其命名为维托里奥萨(Vittoriosa),寓意为胜利之城。</p> <p class="ql-block">圣安吉洛堡位于维托里奧萨城的顶端,瓦莱塔的正对面,是马耳他最著名、最具历史意义的军事建筑之一。堡垒由多层防御工事组成,包括城墙、炮台、地下通道和瞭望塔,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马耳他大围攻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最初是圣约翰骑士团总部所在地,后来相继成为法国军队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总部,直到1979年英国离开马耳他群岛才予以归还。1998年,马耳他政府将堡垒最上面的部分授予圣约翰骑士团,为期99年。</p> <p class="ql-block">圣劳伦斯教堂,建于1436年,是圣约翰骑士团首座修道院教堂,内部保存有1657年克里特岛战利品十字架等宗教文物。</p> <p class="ql-block">位于教堂附近的维托里奧萨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比尔古广场</p> <p class="ql-block">森格莱阿原名“伊思拉”,因在1565年大围攻中城镇军民作战英勇,被授予“不可战胜之城(Citta' Invicta)”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森格莱阿主教座堂,建于16世纪中叶,由圣约翰骑士团建立,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17世纪壁画和十字军战利品等。</p> <p class="ql-block">教堂旁立有“和平与正义”纪念碑,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科斯皮库亚曾叫“博姆拉”,战后更名为“勇敢(Cospicua) ”之城,是三姐妹城中面积最大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英国殖民时期,科斯皮库亚因其发达的造船业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工业中心,现在小城的港湾里还停放着许多游船。</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三姐妹城你会被各种风格的建筑所吸引,巴洛克式的华丽,阿拉伯风格的独特,每一处都透露出往日的繁荣,骑士团的教堂、医院、城堡等旧址仿佛在述说着久远的故事。如今,三姐妹城已经成为了马耳他的旅游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这里的风光和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