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山村,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西北部,海拔80O多米,山高水清,旧属四都,距西城镇39公里,离县城46公里,人口15O0人,土地面积50555亩,其中毛竹覆盖率60O0多亩,是三明市“十佳毛竹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 该村辖彭山、杉溪、角山、界头四个自然村,落座于风景秀丽的龙凤岩(有待开发)山脚下,东边与沙县郑湖乡长村、箭坑、大炉村交界,南面和尤溪梅仙百丈沶、东坪,西城东村相毗邻,西部与凤元府竹自然村连山连水,自古以来就亲来戚往,关系密切。</p> <p class="ql-block"> 三山村历史悠久,有张、彭、徐、胡、陈、郑姓氏人家,建村已有600多年,最初彭姓始祖迁至这里繁衍生息,早期,以彭氏为初,故而起名彭山。</p> <p class="ql-block"> 据(彭山张氏族谱》记载,张氏祖上张德财、张贵财两兄弟从南平坑柄移居彭山,在彭家打长工,以放养母猪为生。</p> <p class="ql-block"> 村里老人说,张德财、张贵财两兄弟在后门岭大树林(现张氏祖祠)放养母猪期间,竟然在后门岭大树林生了几十只幼崽,母猪产完后久久不肯离去,两兄弟惊异万分,心想,牲畜愿意留下的地方,应该是风水宝地,于是,立即向东家汇报此事,彭家主人一口应允在后门岭大树林建立猪场,并派两兄弟长期驻扎放养。</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两兄弟在此结婚生子,繁衍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氏不断添丁,第四代张胜晏开基立主至沙县箭坑楼坪头、大炉等地,两地至今共有张氏后裔100多户,并分布沙县各地。</p> <p class="ql-block">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己亥(1898年)12月16日申时,彭山张克绍,官名张胜高,字顕箕,出生于上坑头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张德烟,是一个老实的山里人。</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期间,卢兴邦挥师途经四都角山时,张胜高才十三岁,由于家境贫寒,他便随着卢部鞍前马后,帮助卢兴邦端茶送水,卢部到哪,他便跟到哪,十分细心,卢兴邦见张胜高聪明好学,在军中又讨人喜欢,平时又与官兵们习武操练。</p><p class="ql-block"> 民国七年,卢兴邦正式入编张胜高;民国十一年,提升其为稽查队队长一职。第二年,升职为建安督办上游总指挥部卫队营第三连连长。民国十五年,任福建国民军第八路第二支队二营六连连长,又提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独立师二旅四团二营营长;十七年,民国革命军独立十四师二旅四团二营营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九年三月改元国民革命军第二师第五旅十团二营营长。又年,任陆军新编第二师步兵第四旅八团二营少校营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升任陆军第五十二师步兵一五四旅第三零八团上校团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五年,兼连城县民众学校校长,期间,由卢部出资再到黄埔军校进修一年。</p><p class="ql-block"> 据彭山《张氏族谱》记载;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十六,张胜高不负众望,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高等教育班第五期,并发放毕业证书,其校长蒋中正,训练总监为唐生智。</p> <p class="ql-block"> 返乡后,得以卢兴邦重用,并管辖龙岩连城、长汀、沙县等地。</p><p class="ql-block"> 1941,在彭山后门岭大树林建造张氏祖祠,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村部后面。</p> <p class="ql-block"> 张胜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周边熟知他为人的无一不对他竖起大拇指,深受一方民众拥戴,不仅如此,他也乐于助人,谁家生活若有实际困难,孩子没钱上学或者受外头欺凌,他总是热心地去帮助对方,有些涉及上头的疑难事,主动出面去协调,直到办完为止。</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期间,彭山坑头科有一位名叫张光章(号锦文)年轻时,酷爱笔墨书画,对易经也颇有研究,在方圆十里八乡略有名气,谁家若办喜丧事或过年写对联,掐算黄道吉日的事都会上门去找他,深受十里八乡爱戴。</p> <p class="ql-block"> 张光章不仅是文人墨客,人也长得一表人才,眉清目秀的书生样子,以至于三山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妇深深地喜欢上了他,并频频与他暗中交往。</p><p class="ql-block"> 一年,国民党旅长叶兴金,绰号叶乞食仔,祖籍尤溪县西城镇七尺村人,因公巡查三山,一壮丁附他耳边告诉他三山有一美丽绝伦的年轻女子,又名岭头妹,虽已嫁娶,并且生了一个孩子,但风韵犹存,为了讨好旅长,还亲自把他带到女子家中。</p><p class="ql-block"> 叶兴金见后大喜,果然是一位美女,虽已结婚多年,但依旧风韵优存。</p><p class="ql-block"> 当晚决定住其家中,还要求壮丁们把他家人逐个驱散,并承诺岭头妹丈夫若再娶,彩礼全包。</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叶兴金便有事无事往三山跑,与那女子厮守几宿。在交往的过程中,女子不止一次提起当地张光章,说他如何如何有才,如何如何地英俊。</p><p class="ql-block"> 叶兴金听后,醋意大发,当即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光章逮捕,并关押在三山隔头坪一座炮楼严刑拷打,并扬言要制张光章于死地。</p><p class="ql-block"> 女子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后悔口不遮言害了张光章,下一步要做的是思量着怎么把张光章救出来。</p><p class="ql-block"> 过了不久,叶兴金再次来她家,发现家中多了些年轻美丽的女子,还办了一大桌酒菜等候他的到来。叶兴金开心至极,叫手下一起享用美酒美女。</p><p class="ql-block"> 直到傍晚,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女子们见他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家中已经睡着,偷偷从壮丁裤腰带找出炮楼钥匙,吩咐两个当地村民乘此机会去把张光章给放了。</p><p class="ql-block"> 张光章逃跑后躲在罗峰岩山角下不敢回家,等叶兴金离开三山乘着夜色才回家吃饭。</p><p class="ql-block"> 张光章在家排行老五,且是幼子,很受家人宠爱,母亲得知情况以后焦急万分,束手无策。心想长期这样躲躲闪闪也不是办法,万一又被抓回去后果将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就在他们犯难的时候,国民党团长张胜高回家探亲,张胜高幼年时很受张光章母亲的宠爱,出于感激,每次探亲都会到她家去看望她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当听到他们母子俩说的情况以后,决定营救张光章,但考虑叶兴金是国民党旅长,又是卢兴邦结盟兄弟之一,官大一级不说,还经常公务见面,于情于理也得想个万全之策,既不要得罪叶兴金,也可保全张光章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张胜高悉知彭山张光章的才智,于是,在坑头科征得张光章母亲同意后,回卢部时,将张光章带回团部任职,并将他引荐给卢兴邦,那时,日寇侵略中国打响,卢兴邦正在扩军,防御外敌,正是用人之际,听完张胜高举荐,二话没说,立马封张光章为国军军书一职,负责行书草案。</p><p class="ql-block"> 当时,时局动荡,尤溪香湖乡(现汤川乡)一带匪寇猖獗,不时侵扰乡民,抢夺财物,百姓怨声载道,上报地方政府也无济于事,有一位乡长曾被土匪杀害,局势紧张,许多官员都不敢去香湖为官。</p><p class="ql-block"> 卢部管辖福建二十二个县市,势力强大,尤溪县政府与卢兴邦商议推荐香湖乡长职务人选,卢兴邦思来想去,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派谁去。</p><p class="ql-block"> 正当卢兴邦犯愁时,军书张光章却毛遂自荐,愿意去香湖任职,卢大喜过望,问张光章需要带领多少人马,张光章却摇摇头回答说,无需兵马,只带几位随从人员就好……</p><p class="ql-block"> 果真,自从张光章任香湖乡乡长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些土匪得知新任乡长的为人,许多人纷纷下山返乡从良,耕地劳作,保了一方平安。</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7日,中共二野五十一师同意派少数部队协同闽西北游击纵队10天内解放沙县、顺昌、尤溪三个县,短短几天,尤溪宣布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香湖做为与福州交界点一个重要乡,在游击纵队始入尤溪境地时,乡长张光章便率领乡里民众在山兜路口迎接解放军,并将卢部官印、所辖国民官文、财产等全部上缴,之后,自己则返乡回彭山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公元1951年4月),张光章在尤溪红卫场接受人民群众审查时,香湖乡人民组织代表十几人到在现场力保前任乡长,历数张光章在任期间的德高望众和一心为民诸事,张胜高才幸免挨批。</p><p class="ql-block"> 而张光章曾经建造在彭山大丘田的炮楼,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彻底拆除,土地产权全部归公。</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废乡建村,彭山改为三山大队,属尤溪县团结公社管辖,土改后,团结公社改为团结乡,大队改为村,上个世纪一九九六年,乡改镇后叫西城镇,三山村名不变。</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演变,许多与县城周边的乡镇、村都已开发建设,三山地处偏远高山,沿途山路十八弯,前些年由于建造铁路、高速路,前往三山的路面基本破坏,直到前年县交通局才重新铺设水泥路面,交通压力大大缓解。</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西城镇算是较为偏远的高山片区,三山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由于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在全国掀起城镇化的趋势下,三山村许多青壮劳力为了生活,纷纷走出大山,到陌生的城市求生存,谋发展,有开小吃的,也有在政府部门上班或自己创业的。</p> <p class="ql-block"> 村里只留下一些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老人们常常聚拢在村部活动中心,身传言教村里的孩子,规范孩子们其行为举止,教育他们遵循祖训,如何为人处事,做品德兼优之人。</p><p class="ql-block"> 而大人们赚了钱,返乡后则在镇上买房买车,为孩子创造生活、学习条件,一代又一代,并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张 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 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尤溪县西城镇文联副主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