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昵称 海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5584989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 海哥(根据俞立中的演讲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 俞立中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介绍一位从知青群体里脱颖而出的人物,他就是地理学家、教育家、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俞立中先生。(内容非常丰富,将分二次刊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12日上午,上海纽约大学假座华东师范大学思群堂举行首届新生入学仪式。面对295名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俞立中校长作了感人肺腑的演讲,他没有过多地介绍上纽大的办学特色和宏伟愿景,而是与中外学生分享了他年轻时上山下乡的经历和求学之路,传递给弟子们一个理念,就是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演讲结束后,学生们将校长团团围住,被这位老知青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b> 做有知识的“知识青年”</b></p><p class="ql-block"> 俞立中是新中国的同龄人,1969年7月,他下乡到了黑龙江的长水河农场。他和所有知青一样经历了艰苦生活和繁重劳动的磨练。无论是顶着烈日锄草收割,还是冒着风雪伐木采石,他那时的志向是做一个有知识的“知识青年”,才能对国家建设有所作为。所以他只做两件事,一是拼命地劳动,二是择机读书。凡是能找到的书他都看,文学、政治、历史、地理、农业、机械、英语……甚至介绍厨艺的书,他也会认真阅读。每到回上海探亲,新华书店是必去之地,总会捧回几本书。</p><p class="ql-block"> 书本给了他知识和力量。俞立中在连队干得很出色,他入了党,当上了指导员。他希望连队能够科学种田,取得好收成,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在老连长的支持下,他带领知青和职工铆足了劲地干。那一年,连队盈利十几万,在农场普遍亏损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付出的努力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计划经济的农业政策指导下,农村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盈利是不可持续的。不管你多么地努力,想彻底打翻身仗不大可能,这让年轻的俞立中十分迷茫,总有一种前程未卜的感觉,似乎一切都不能被掌控,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但他内心深处越来越觉得只有多多地掌握知识,才能够找到方向,找到治理贫困的良方。</p> <p class="ql-block"><b> 挥之不去的梦</b></p><p class="ql-block"> “文革”使中国的教育停顿了好多年,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既想重新开启大学之门,又怕“资本主义教育路线复辟”,于是出现了一个“新事物”——工农兵大学生。俞立中表现突出,处处以身作则,是连队的好带头人,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大家都推荐他上大学,但每次都被上级拉下来,俞立中很无奈,想想或许是上级根本就不想放他离开农场吧。</p><p class="ql-block"> 1973年,选拔大学生的政策增加文化考试的环节。俞立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喜出望外,他认为凭真才实学,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可是命运偏偏又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发生了“白卷事件”,一个叫张铁生的考生在考试中非但交了白卷,还在试卷背后写了一封对文化考试表示异议的信,无疑给“文革派”提供了一发重型“炮弹”。因为这封信,当年的考试全部作废,俞立中的大学梦再次破灭。</p><p class="ql-block"> “四人帮”被抓,“文革”闹剧结束。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重新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观。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力图迅速扭转人才匮乏的局面。俞立中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必须抓住这个机会。白天,他操持着连队的工作,夜深人静时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学习。怕影响他人休息,他经常打亮一会儿电筒,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和习题记在心上。然后关掉手电,躺在炕上回忆,反复琢磨和解题。他把重要的数学公式、物理公式写在小纸片上,劳动歇息时打开看看,加深记忆。虽然时间支离破碎,但积少成多,意外地练就了他过目不忘的本领。</p><p class="ql-block"> 1978年,已近而立的俞立中被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录取,终于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多少年后,已经成为大学校长的俞立中回忆起那段往事,感慨万千,他说:“回想自己的高考历程,真的很不容易,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难以想象。当时,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支撑着我,那就是要把握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改变人生。现在想来,曾经走过的那段不平坦的路,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刚毅。艰难的高考之路磨练了我在逆境中前行的能力,增强了我应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足以让我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b> 做有志向的大学生</b></p><p class="ql-block"> 进了理想的大学,但下乡期间真切体验到的贫穷落后加剧了俞立中对知识的渴望。他对自己说,一定要把握机会,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将来可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俞立中和同学们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憋着一股劲玩命地学习:清晨,校园的角角落落布满了背英语单词的学生;早餐后,同学们一路小跑着冲向教室,为的是抢到前排的座位,上课时能听得更清晰;课堂里,只要有机会同学们都会争先恐后地提问,课后也会缠着老师求教;晚自习更是大家的不二选择,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熄灯后,宿舍的走廊上、厕所里仍然有同学在“借光”读书,学习气氛之浓厚前所未有。</p><p class="ql-block"> 面对如饥似渴的学生,教师们的热情也很高涨。他们课堂上认真讲解,课后耐心辅导,主动答疑解惑。国家被“文革”拖累了十年,国人对文化的渴望也压抑了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一个道理,想要快速进步,必须舍得付出,才能把失去的年华补回来! 教师一心要把满腹经纶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求知若渴,抓住每一个机会,力图拨云见天。俞立中在给学生演讲时说到:知青经历给我们这代人的启示,就是要抓住各种机遇来提升自己,实现人生梦想;人家一年做的事情,我们应该用一个月,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去做完它,这样才能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