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藏,一个神奇又美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听说去西藏旅游要喝中药预防高原反应,我把去西藏旅游的事告诉了吴医生,让他给我开些预防高原反应的中药。</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9月1日从杭州出发,经成都后进入318国道。</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康定,海拔高度(2500米)、折多山(4948米)、卡子拉山口(4718米)、理塘(4000米)、波瓦山(4500米)、稻城亚丁(3900米起,最高到4200米)、姊妹湖(4685米)、芒康(进入西藏)、觉吧山(3900米)、东达山(5130米)、怒江七十二拐等高海拔路段。之后到过然乌湖、八宿(约2500米)、林芝(2000多米)、墨脱(1100米),再经过鲁朗和卡木雪山垭口(5590米)、巴松措(3380米)、米拉山口(5013米)。</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都没有高反症状,直到抵达拉萨当晚(已停中药三天,中药只带了约10天),开始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心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医生诊断为高原反应、严重脱水,住院挂水两天。</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是根据周女士口述修改。</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吃中药这几天没有高原反应,中药停了就有高原反应一天比一天厉害,而且海拔也没有前几天高。中医认为高原反应是人体与外环境失衡,导致心肺功能失常。治疗原则是补益心肺,活血通脉,平衡阴阳。为什么这个中药方可以预防高原反应?中医“补心肺、活血、平衡阴阳”的方法用于预防高原反应,其背后有深刻的中医理论和现代生理学依据。高原反应的本质是人体进入高原(高海拔) 这种特殊环境后,由于 “缺氧” 为核心诱因,引发的一系列功能紊乱。中医将其看作人体与外环境失衡的“病证”。下面我们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来解析为什么这个预防方有效:</p> <p class="ql-block">一、 从中医理论看:高原是“邪气”,人体是“正气”在中医看来,高原环境具有 “少氧、寒冷、风大、干燥” 的特点,这些都属于 “外邪” 范畴,正不胜邪故出现类似于 “气虚证”、“血瘀证”和“阴阳失调” 的综合表现。中药通过补心肺(益宗气)—— 解决“动力不足”高原问题(邪气): 空气稀薄,吸入的氧气不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心肺 ——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心主血脉”。肺吸纳“清气”的能力下降,导致“宗气”生成不足。宗气是推动心脏搏动和呼吸的动力,宗气虚弱,心肺功能就会减弱。治法作用: “补心肺”(尤其是补益宗气)就像是给身体的“发动机”和“泵”增加动力。肺的呼吸功能强了,就能更有效地摄取氧气;心的功能强了,就能更有利地将血液(携带氧气)泵送到全身。这直接增强了身体在缺氧环境下的“氧”和“运氧”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血(活血化瘀)—— 解决“通路堵塞”高原问题: 缺氧会导致血液变得相对粘稠,流速减慢,微循环障碍。这在中医看来就是 “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血瘀会进一步加剧局部组织的缺氧,引发头痛、面色紫绀、四肢麻木等症状。通过 “活血化瘀”就像是给身体的“输油管道”做疏通和抗凝。它能够改善血液流变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确保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够顺利输送到最需要它们的器官和组织(尤其是大脑和心脏),从而缓解因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p> <p class="ql-block">平衡阴阳 —— 解决“整体失衡”高原问题: 人体进入高原,整个内环境状态被打破。可能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情况。比如:上半身因为代偿性心率加快而表现为“心火亢盛”(烦躁、失眠、口干),下半身因为循环不良而表现为“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畏寒)。这就是典型的 “阴阳失调” ,特别是 “心肾不交”。中药通过“调和阴阳”是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机能状态,增强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它能让过亢的功能平复下来(如镇静安神),让不足的功能得到补充(如温阳益气),使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抵抗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小结: 这个方法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补心肺(增强动力) + 活血(疏通通路) → 共同保障“气”和“血”的充足与畅行 → 调和阴阳(恢复整体平衡) → 最终提升人体对高原环境的“耐受力”和“适应性”。</p> <p class="ql-block">二、 从现代医学看:对应生理机制中医的术语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过程是高度契合的:补心肺 ≈ 增强心肺功能和氧气利用效率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改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提高细胞线粒体利用氧气的效率。活血 ≈ 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扩张血管(尤其是脑血管和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毛细血管的血液流动,确保末端组织供氧。平衡阴阳 ≈ 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稳定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因缺氧引起的过度应激反应(如心慌、焦虑)。调节内分泌,维持内环境稳态。增强免疫力,降低在高原环境下生病的风险。</p><p class="ql-block">结论:因此,采用“补心肺、活血、平衡阴阳”的方法预防高原反应,并非单一靶点的治疗,而是一种多系统、整体性的功能调节。它旨在高原缺氧这个“应激源”作用于人体之前,就提前强化人体的心肺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和整体调节能力,从而使人能够更平稳、更安全地适应高原环境,有效预防或减轻高原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p> <p class="ql-block">附中药方: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2g、五味子6g、当归12g、丹参15g、红景天6g等(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p> <p class="ql-block">最后谢周女士的详细口述、图片与珍贵经历分享,让我们得以通过真实案例深入理解高原反应的科学应对之道。愿每一位向往西藏的旅人,都能以科学的方法拥抱这片圣洁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