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代帝王庙访古

一品燕麦Joy

<p class="ql-block">  出北京地铁6号线北海北站,沿阜成门内大街西行百米,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便在梧桐绿荫中崭露一角——这里便是历代帝王庙,一座隐于市井却承载着数千年家国记忆的礼制建筑。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嘉靖帝下诏仿照南京帝王庙规制营建,后经清康熙、乾隆两朝扩建修缮,终成如今“前庙后寝”的恢弘格局,也是国内现存唯一一座集中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p> <p class="ql-block">  未入庙门,先见门前两侧的“下马石”。青石雕琢的石墩上,“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虽历经风雨,仍透着庄严。明清时,即便是亲王重臣,至此也需下马步行,这规矩里藏着对“帝王统绪”的敬畏。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昔日官员身着朝服,拾级而入的肃穆身影,正如《大明会典》中所记:“凡祀帝王,前期致斋,陈设如仪,百官陪祀,各有位序。”</p> <p class="ql-block">  穿过棂星门,便是戟门。门上曾悬乾隆帝御笔“景德崇圣殿”匾额,两侧陈列的铁戟虽已无当年锋芒,却仍让人想起《礼记》中“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的古训。戟门之后,便是帝王庙的核心——景德崇圣殿。这座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殿内梁柱均为金丝楠木,抬头可见“一统绪同”的匾额高悬,檐下斗拱交错,气势恢宏。乾隆帝曾在此写下“历代帝王崇祀典,万年宗社仰神祇”的诗句,既是对祭祀传统的推崇,也暗含着“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  景德崇圣殿四周,散落着8座明清时期的御制碑刻,如同沉默的史官,镌刻着帝王庙的修造往事与祭祀理念。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康熙帝御制《历代帝王庙碑》与乾隆帝《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以苍劲的楷书书写,详细记载了庙宇扩建、祀典调整的始末,字里行间满是“敬天法祖”的治国思想。如康熙帝在碑文中写道:“朕维帝王之道,在乎安民,而安民之本,在乎知人。”寥寥数语,道尽对历代君主执政得失的审视。</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称奇的是每座碑下的“水台”——即碑座下方的方形石质基座,又称“赑屃座水盘”。这些水台并非简单的承重构件,而是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台面边缘雕刻着流畅的云纹与龙纹,四角各凿有一道细微的凹槽,雨水可顺着凹槽汇入台下暗沟,既避免碑身受潮,又暗合“龙吐水”的皇家意象。水台表面的石材经数百年摩挲,已泛出温润的包浆,凹槽处仍能看见水流冲刷的痕迹,仿佛还能听见雨天里“滴答”的落水声,将实用与美学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这座曾承载皇家祭祀的礼制建筑,在近代也经历过“烟火气”的转型。1925年,民国政府将帝王庙改建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开启了它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历史;1937年后,这里先后成为北平师范学校、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的校舍,朱墙内的读书声取代了昔日的祭祀礼乐。</p> <p class="ql-block">  彼时,景德崇圣殿被用作学校的大礼堂,学生们在这里举办开学典礼、文艺汇演;东西配殿则改成了教室,黑板上的粉笔字与殿内残存的彩绘相映,成了独特的时代印记。据老校友回忆,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常会围着殿外的碑刻打转,对着碑文上的古字好奇发问,老师便会借机讲述历代帝王的故事——帝王庙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以史育人”的使命。直到2000年,学校迁出,帝王庙才开始全面修缮,2004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结束了长达75年的“校园生涯”。</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着188位帝王的牌位,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跨越数千年。有趣的是,并非所有帝王都能入祀——秦始皇因“焚书坑儒”曾被移出,武则天也曾因“牝鸡司晨”争议未入,直到乾隆朝才定下“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标准,将“正统”帝王尽数纳入。牌位前的供桌虽已无祭品,却让人想起《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语,历代帝王在此汇聚,无关王朝更迭,只关乎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绕过大殿,后院的东西配殿则供奉着79位文臣武将,如张良、萧何、诸葛亮、岳飞等。其中岳飞的牌位尤为引人注目,乾隆帝曾评价他“精忠报国,百代楷模”,将其与诸葛亮并列,既是对忠臣义士的表彰,也暗含着对“君臣相得”的理想期许。配殿墙上的碑刻记载着历代修庙始末,其中康熙帝“凡帝王陵寝,见在之处,皆当保护”的谕旨,字里行间透着对历史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走出帝王庙时,夕阳正斜照在朱红的宫墙上,将琉璃瓦染成暖金色。这座历经五百年风雨的庙宇,既有皇家祭祀的庄严,也有校园岁月的温情,碑刻与水台见证着它的沧桑,读书声与礼乐声都成了它的记忆。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史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历代帝王庙或许正是这样一面明镜,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能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中华一统”的深层含义。</p> <p class="ql-block">感恩遇见,佛度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