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曹雪芹晚年(约1750-1763年)在北京西郊香山一带生活,此处属清代正白旗旗营旧址。北京植物园现址覆盖了当年的正白旗村,曹雪芹曾在此居住并完成《红楼梦》创作,环境特征与书中“黄叶村”描述一致。纪念馆直接建于正白旗39号院原址,该院因发现题壁诗(署名“拙笔”与曹雪芹遗物笔迹相似)被考证为曹雪芹故居,1984年经修缮后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植物园环境(如古树、溪流)还原了旗营生活场景,契合《红楼梦》背景,便于游客体验历史。</p> <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是因为该地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创作《红楼梦》的所在地——正白旗村,纪念馆以清代正白旗39号院为基础建立,与历史记载的“黄叶村”位置吻合。</p> <p class="ql-block">建馆决策基于三重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证据:正白旗39号院题壁诗及曹雪芹书箱等文物,经红学家周汝昌等考证,确认其与曹雪芹关联。14</p><p class="ql-block">地理一致性:曹雪芹好友敦诚、敦敏的诗文描述其著书地点为“西山黄叶村”,与植物园位置及古槐树龄(约300-400年)吻合。13</p><p class="ql-block">文化象征:植物园内樱桃沟的“元宝石”“石上松”等景观,被视为《红楼梦》“木石前盟”灵感来源,强化了纪念馆选址的文化合理性。</p><p class="ql-block">(摘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