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明第一牛人王守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0月3日 四年级 代亦宸</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讲一位伟大之人,也称大明第一牛人。</p><p class="ql-block">一九零五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他率领部队跟俄罗斯战斗,大获全胜,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表现优秀,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一生俯首拜阳明。</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p><p class="ql-block">成化八年,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但凡成大事者往往出身贫寒,小小年纪就要上山砍柴,家里还有几个生病的亲属,每日以泪洗面,这差不多是惯例了,可惜王守仁先生的情况恰好相反。</p><p class="ql-block">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祖先——王羲之。王家的先辈们大都曾经做过官,据说先祖王刚曾经给刘伯温当过跟班,最高混到了四品官,后世子孙虽然差点,但也还凑合。到了王守仁父亲王华这里,事情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成化十七年,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这下王家更是不得了,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加,毕竟他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p><p class="ql-block">十岁的王守仁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了,他领悟的很快,能举一反三,其聪明程度让老先生们也倍感惊讶,可是不久之后老师们就发现了不好的苗头。</p><p class="ql-block">据老师向王状元反映,王守仁不是个好学生,不在私塾里坐着,就喜欢舞枪弄棍,读兵书,还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蔽月山房》</p><p class="ql-block">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p><p class="ql-block">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p><p class="ql-block">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思索片刻,叫来了王守仁,问他了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书房很闷吗?”</p><p class="ql-block">王守仁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跟我去关外转转吧。”</p><p class="ql-block">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形容的玄妙,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去开开眼界。</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居庸关外早已不是朱棣时代的样子,蒙古骑兵经常出没,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出关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情。但王华还是决定带自己的儿子去那里看看。</p><p class="ql-block">在居庸关外,年少的王守仁第一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和大漠,领略了纵马奔腾的豪情快意,洪武年间的伟绩,永乐大帝的神武,那些曾经的风云岁月深深的映入了他的心中。</p><p class="ql-block">王华原本只是带着儿子出来转转而已,可王守仁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不久之后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态,严肃的走到王华面前,对他爹说:</p><p class="ql-block">“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p><p class="ql-block">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做出了反应,他十分激动的顺手拿起手边的书朝王守仁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p><p class="ql-block">“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p><p class="ql-block">王守仁第一次为国效力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但他并没有丧气,因为不久之后他就有了新的人生计划,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p><p class="ql-block">王华的肠子都悔青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这个儿子真是啥都想干。王华曾天真的觉得过一段时间王守仁就会慢慢忘了这些事。</p><p class="ql-block">也许是他的祈祷产生了效果,不久之后王守仁又来找他,这次是来认错的,王守仁平静的说道:</p><p class="ql-block">“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p><p class="ql-block">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p><p class="ql-block">“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努力读书,将来也不是不可能。”</p><p class="ql-block">“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有了新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哦,你想干什么?”</p><p class="ql-block">“做圣贤!”</p><p class="ql-block">这次王华没有在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应——一个响亮的耳光。</p><p class="ql-block">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p><p class="ql-block">王华终于和老师们达成共识,如果再不管这小子,将来全家都要败在他手上。王华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结婚,他决定让王守仁成一门亲事,这样就有老婆管着他,他就不会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出于稳妥考虑,王华不想让这小子继续留在京城闹事,便挑选了江西洪都的一个官家小姐,然后叫来了刚满十七岁的王守仁,告诉他马上收拾行李去江西结婚,少在自己跟前晃悠。</p><p class="ql-block">王华给王守仁办这么个婚礼,无非是想图个清净,可他没有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将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p><p class="ql-block">愣头愣脑的王守仁就这么被赶出家门,跑到江西洪都,万幸的是他礼仪学的还不错,岳父大人对他十分满意,一来二去,亲事定下来了,结婚的日期也确定了。</p><p class="ql-block">结婚的日子到了,官家结婚,新郎又是王状元的儿子,自然要热闹隆重一点,岳父大人家里忙碌非凡,可是等大家都忙完了,准备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个关键的人物——新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结不成婚还在其次,把人弄丢了,怎么跟王华交代?岳父大人急的满头冒汗,赶紧让手下的所有人出去找,可怎么找也找不到,全家人急得不行。直到第二天早晨,他们才在城郊的一所道观里找到了王守仁,大家都十分激动,可是失踪一天的王守仁却一点都不激动,他惊讶的看着这些满身大汗的人,问说出了他的疑问:</p><p class="ql-block">“找我干啥?”</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位兄弟结婚那天出来闲逛,看见一个道观,便进去和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劲,就开始学道士打坐,这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来人提醒他才想起昨天还有件事儿没做。</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件事,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怪人,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王守仁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十七岁的他就为自己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p><p class="ql-block">王守仁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圣贤,所以他出没于福寺道院,希望从和尚、道士身上找到成为圣贤的灵感,但除了学习念经打坐之类的,连圣贤的影子也没看到。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不断的追寻着圣贤之道。</p><p class="ql-block">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王守仁坚信这一点。</p><p class="ql-block">或许是他的诚意打动了上天,不久之后上天就给王守仁指出了那条唯一正确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弘志二年,十八岁的王守仁离开江西,带着他的新婚妻子回老家余姚。在旅行途中他认识了一个书生,便结伴而行,闲聊解闷,交谈中他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p><p class="ql-block">“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p><p class="ql-block">这位书生思考了一会,说出了四个字的答案:</p><p class="ql-block">“格物穷理。”</p><p class="ql-block">“何意?”</p><p class="ql-block">书生笑了:</p><p class="ql-block">“你回去看朱圣人的书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王守仁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朱圣人是谁呢?就是朱熹。</p><p class="ql-block">下面我要给大家再介绍一下这个“道”,我讲的比较简单,大部分都能听懂:(注:听不懂了就去翻书吧,我也没办法。)</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有这样一群僧人,他们坐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诵经念佛,而与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们往往是几十年坐着不动,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体。</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群习武者,经过多年磨练,武艺已经十分高强,但他们却更为努力的练习。</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群读书人,他们有的已经学富五车,甚至功成名就,却仍然日夜苦读,不论寒暑。</p><p class="ql-block">他们并不是精神错乱,给自己找麻烦的白痴,如此苦心苦行只是为了寻找一样东西。</p><p class="ql-block">传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轻若无物,却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够获取这种东西,它就能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皆可掌握!</p><p class="ql-block">这不是传说,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p><p class="ql-block">这种东西的名字叫做“道”。</p><p class="ql-block">所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只要能够了解到,就可以明白世间所有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于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他的名字叫“理”。</p><p class="ql-block">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乐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情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为之“开悟”</p><p class="ql-block">关于武者的道,大致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p><p class="ql-block">按照武术中的说法,兵器是越长越好,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但据说五代年间有一位高手用剑却是越用越短,到后来他五六十岁,剑法出神入化之时,居然不用剑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阵,却从未被打败过。</p><p class="ql-block">就像小说中的一句常用句:</p><p class="ql-block">“手中无剑,心中有剑。”</p><p class="ql-block">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p><p class="ql-block">如果某些地方看不大懂的话,也不用去翻书了,你只需要懂三点就可以:</p><p class="ql-block">一、道是个稀罕玩意儿,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二、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作,悟到了道都会有好处。三、悟道是很难的,能够悟道的人是很牛的。</p><p class="ql-block">朱圣人告诉我们,你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是有理的,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p><p class="ql-block">而我们该怎么悟道呢?你要不停的“格”,用心的“格”,聚精会神的“格”,加班加点的“格”,是会“豁然贯通”的。那什么时候才能“豁然贯通”呢?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你该“豁然贯通”的时候就“豁然贯通”了。</p><p class="ql-block">圣贤之路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它有起点,却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它神秘诡异又深不可测,它比名将之路更加艰辛,在这条路上你没有帮手,没有导师,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败,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p><p class="ql-block">然而,十八岁的王守仁义无反顾的踏上这条道路,他最终成功了。在十九年后的那个地方,那个夜晚,那个载入史册的历史的瞬间。</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