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双林寺与镇国寺

大江

距离王家大院30余公里,有一处国宝级的寺院,这便是双林寺。<br>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约至宋代改名双林寺。寺院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规模不算很大。<br> 寺院始建年代现已无从考证,据记载,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即公元571年,距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多遭风雨兵灾之患,寺庙屡有损毁,历朝皆有修葺,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br>  1997年,双林寺作为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镇国寺一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  双林寺的大门为一座高耸的木制牌坊,牌坊前置石狮两尊。环寺院一周为高大的夯土围墙,上置箭垛,为明代所建。远远观去,寺院好似一座小城堡。 穿过牌坊,沿中轴线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构成了前后层层递进的三进院落,显得庄严而深邃。<br>  进入寺院,迎面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 天王殿为明代重修,正门上方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笔力遒劲,高古典雅。约三米高的四大金刚塑像矗立于殿外廊下,高大威猛。殿内塑有四大天王与八大菩萨,皆为元明时期造像。<br>  穿过天王殿,正面坐落着释迦殿,两厢为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释迦殿是寺院主殿之一,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屋顶为悬山式,满布灰瓦,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大殿内四壁布满泥塑壁龛,每一壁龛皆为独立的神话或佛教故事,佛传故事人物据说有两百多位,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释迦殿北面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大雄宝殿。殿内主像为肃穆庄严的“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皆为明代佳品。<br>  大雄宝殿的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 千佛殿内彩塑达五百余尊,为全寺之最。主像为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观音旁的韦陀像,极富个性特征,夸张变形的身躯颇具动势与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实为明代彩塑中少见的艺术杰作。<br>  在千佛殿内,还可以见到残存的明代壁画,堪称稀世珍宝。<br>  遗憾的是当日菩萨殿维修封闭,未能一探珍贵的千手千眼观音佛像。 双林寺中至今尚能见到的珍贵的唐槐、宋碑与明钟。尤其是二千多尊彩绘泥塑,无愧于“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美誉。 <p class="ql-block">  距离双林寺20余公里,便是另一座与其齐名的镇国寺。</p><p class="ql-block"> 镇国寺位于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初名为“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历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与重建,现存寺院为两进院落。</p><p class="ql-block">  镇国寺规模与双林寺相比似乎小了很多,大门更显得些许“寒酸”。</p> 踏入寺庙便是创建于元代的山门天王殿。殿内塑有“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人物形象极为饱满,色彩艳丽。 穿过天王殿,便是寺院中最早的建筑万佛殿。<br>  万佛殿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即公元963年,距今已一千多年,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br>  外观万佛殿,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形制古朴,最为令人张目的是硕大的斗拱,具有明显的朝代建筑特征。据说,整座大殿没用一根钉子,所有结构皆由木头之间相互卯榫结合而成,梁架结构极美,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进入大殿内,神情闲适祥和的11尊五代时期的彩塑最为引人注目,这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的五代作品,堪称国宝,令无数能一睹其真容之人为之倾倒。殿内四壁遗存为清代壁画,一样十分珍贵。<br>  令人惊讶的是,在万佛殿内的背面坐落着一尊自在观音像,神形竟与双林寺中的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绕过万佛殿,正北坐落的是建于明代的三佛楼。<br>  三佛楼为二进院正殿,下窑上阁式二层建筑。一层供奉着一尊大肚佛像,二楼殿内供奉法身佛、报身佛与应身佛三尊主像彩塑,为明代早期作品,造型十分优美。<br>  在三佛楼内除了彩绘梁枋、金妆佛像外,最精彩的当是52幅以释迦牟尼佛生平为线索的长篇佛传故事明代壁画,让人目不暇接,虽有局部模糊,却是依然惊艳。 双林寺与镇国寺,两座因世界文化遗产而紧紧扭结在一起的古寺,皆是国宝级的所在,是探古觅宝的绝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