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辛屯旧梦:三弦盲人、飞女孩、甜树叶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在悠悠岁月长河中,鹤庆辛屯恰似一颗温润的珍珠,静静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我的故乡大水渼村,往昔曾归辛屯公社辖制,后来又被划入城郊公社。然而,大水渼与辛屯公社群丰大队(南河)毗邻相依,两个村庄屋舍俨然、房屋相接,几乎融为一体。如此紧密的联结,让辛屯满载着我数不清的回忆与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在鹤庆县度过的童年时光里,辛屯甜树叶清甜的滋味、“飞女孩”白碧琴飞跑的身影,还有三弦盲人张树先那悠扬弦音,都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构成了我童年绮丽的旧梦,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鹤庆县志》记载元明时期“爨白军(寸白军)”到辛屯地区屯田。元明时期,“爨白军”的屯田之举,为辛屯这片土地埋下了繁荣的种子,“辛屯”之名自此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了最初的印记。那些带有屯田色彩的地名,如南营、北营,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倔强地存在着,仿佛是时光的使者,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开疆拓土的艰辛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明末,辛屯的王贡士走出故乡,前往蜀中为官,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的寥寥记载,让这段历史有了更为生动的注脚。那是辛屯人走出故乡、闯荡世界的勇敢尝试,也是故乡荣耀的一种延伸。</p><p class="ql-block"> 清末,黑白旗军的驻防与小规模战斗,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战火的沧桑。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动荡的历史却深深烙印在故乡的土地上,提醒着后人和平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当红军长征的脚步踏上辛屯的土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红军战士的场景,成为了一段温暖而光辉的记忆。军民鱼水情,在那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而解放军进藏前在辛屯的备战驻防,更是让这片土地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1950 年 3 月 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14 军 42 师 126 团进驻辛屯一带,随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在故乡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三弦盲人</b></p><p class="ql-block"> 乡愁,或许就藏在张树先哥哥那悠扬的三弦声里,如一缕袅袅的炊烟,在记忆的天空中久久不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年幼的我,跟着母亲还有同行的人,从大水渼村出发,徒步前往辛屯公社义朋村张树先的亲戚家做客。那漫长的路途,对于小小的我来说,仿佛没有尽头。疲惫如潮水般将我淹没,每走一步都觉得无比艰难,终于,我再也坚持不住,向大人们叫嚷着要休息。</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到了义朋村,张树先家西侧有一条宽阔的水渠,上面横搭着几根棕树杆,成了一座简易的桥。看着那晃晃悠悠的棕树杆,我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恐惧如同藤蔓般紧紧缠住我,说什么也不敢迈出脚步。在母亲温暖而有力的搀扶下,我才战战兢兢地过了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张树先大哥,还是个尚未成家的小伙子。他自幼双目失明,命运的阴霾过早地笼罩了他。然而,他并未被黑暗吞噬,而是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与洞经音乐结缘,尤其擅长弹奏三弦。他的三弦声,仿佛是从黑暗深处流淌出来的溪流,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凄凉与忧愁,每一个音符都像是他内心世界的独白。</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这位双目失明的大哥,竟能独自一人稳稳当当地走过那看似危险的棕树杆桥。他的脚步是那样的从容,那样的坚定,仿佛黑暗并没有阻挡他前行的道路,反而让他拥有了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勇气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上了小学,也见过张树先大哥几次来我们大水渼村做客。有一次,学校的李家栋老师对他的才艺十分欣赏,特意邀请他留在学校住了几日。李老师热爱唱歌,一直想向树先大哥学习演唱《漾弓定》。</p><p class="ql-block"> 我对音乐一窍不通,没有丝毫的音乐天赋。可每当回忆起童年时,张树先大哥那悠悠扬扬的三弦声,一种难以言说的乡愁便如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将我紧紧包围。那弦音,穿越了岁月的长河,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也成了我乡愁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二、飞女孩</b></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我自大水渼小学毕业。彼时,我并未选择前往我们石朵河大队就读初中,9月,我与本村的赵茂森、赵飞泉、张丽华、赵仙花、赵正华等同学,还有柳绿河村的李银龙、洪星亮、洪树堂、洪金龙、洪玉旗等伙伴,一同踏入了辛屯公社群丰大队的南河学校,开启了初中生涯。当时,柏渭辕老师担任校长,李文瑞老师则是我们初十一班的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身影格外耀眼。我们上一级初十班有个被大家称作“飞女孩”的同学,她叫白碧琴,来自辛屯公社如意大队鹿鸣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小李场。这个小村落,坐落在辛屯东南边,距离如意大队部约一里之遥,全村不过七十多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白碧琴并未选择住校,每日跑步往返于学校与家中。她总是跑步回家吃饭、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快,仿佛脚下生风。从南河学校到她的家,那一段路见证了她的坚持与成长,也让“飞女孩”这个称呼在校园里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 在体育跑步课上,她就像一阵风,瞬间掠过跑道。她奔跑的姿态轻盈而矫健,将男生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那飞扬的发丝,坚定的眼神,还有如闪电般的速度,成为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那时,辛屯公社校区每年都会举办一场体育运动会。运动会的举办地点是辛屯学校的操场,各个大队的学校都会派出代表参加。我们读初二那年,柏渭辕老师从南河学校调任辛屯学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在那场运动会上,白碧琴再次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她站在起跑线上,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眼前的跑道。发令枪响,她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如风似电,无人能及。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必胜的决心。最终,她毫无悬念地获得了冠军,那飘扬的彩带和热烈的掌声,是对她努力的最好嘉奖。</p><p class="ql-block"> 后来,柏校长慧眼识珠,将她推荐到了大理州体校。从此,她踏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去追逐自己的体育梦想。而她在校园里奔跑的身影,如同一段美好的旋律,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了我们关于青春、关于奋斗的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span><b style="font-size:22px;">、甜树叶</b></p><p class="ql-block"> 乡愁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或许,它就藏在天子庙会上那甜叶的独特滋味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童年时光中,鹤庆辛屯公社的天子庙会热闹非凡,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天子庙,因供奉着大天兴国国王赵善政的塑像而得名。每年正月十五,这里都会如期举办天子庙会,那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纷至沓来,让整个庙会充满了烟火气与欢乐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我,也曾多次去赶这盛会。从大水渼村到庙会现场,全靠双脚一步步丈量。一路走去,路途漫漫,辛苦自不必说。然而,当踏入庙会会场,所有的疲惫都在瞬间消散。在那里,有一种来自坝子东面深山的树叶出售,是山里人不辞辛劳背下来的。轻轻摘下一片放入口中咀嚼,那又甜又香的味道瞬间在味蕾上绽放,仿佛给整个身心都注入了一股甜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几十载岁月匆匆流逝,那树叶的香甜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仿佛我仍在细细咀嚼着它。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辛屯街子售卖的树叶原来是肉桂叶。我特意查阅了《中华本草》,才知道肉桂叶的拉丁学名是Cinnamomum cassia Presl,属于樟科。原来,多年来让我魂牵梦萦的,竟是这般有着明确身份的树叶。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的馈赠,更成了我乡愁的寄托,承载着我对故乡、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忧伤乡愁,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奏响。怀旧碎梦,恰似一幅斑驳的画卷,在时光的角落里渐渐展开。我的思绪,常常被带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辛屯公社的甜树叶、飞女孩、还有那跟随母亲去义朋村张树先家做客,听他那悠扬的三弦声。这些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乡愁符号,也成了我怀旧梦境中挥之不去的片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