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的午饭🥣

王迎新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一次到社区食堂吃饭:一进去印入眼帘的广告:放学了,下班了,退休了……橙色的招牌像一束暖光,照进街角,也照进心里。我常看见那个扎着小辫的小女孩,站在门口比心,仿佛在说:今天,也别忘了好好吃饭啊。</p> <p class="ql-block">食堂的菜单从不花哨,却总让人吃得踏实。这里没有山珍海味,却有“与邻为善,与邻为乐”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牌子写着“幸福日子 有滋有味”,没说错,日子是平淡的,但饭香能让它变得滚烫,所谓幸福,就是一口鲜汤入喉,胃肠立即雀跃欢腾。</p> <p class="ql-block">墙边的公告栏贴着几块标牌,“政策指南”“志愿服务”“运营信息”,字迹清晰,颜色鲜亮。原来这小小食堂,不只是吃饭的地方,还是社区的联络站。谁家老人行动不便,谁报名了下周的志愿送餐,都在这里悄悄流转。一顿饭的工夫,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被悄悄织紧了一寸。</p> <p class="ql-block">食堂里灯光敞亮,天花板上一排排灯管整齐延伸,像一条通往温饱的轨道。取餐台前排着队,有人端着餐盘慢慢走,有人坐在靠窗的位置低头吃饭。菜品摆在玻璃柜里,冒着热气,颜色分明——红的是胡萝卜,绿的是青菜,黄的是炒蛋,白的是米饭。这里没有包间,没有服务生,却有一种奇妙的秩序感,像一首无声的协奏曲,奏的是日常的安稳。</p> <p class="ql-block">抬头一看,天花板上垂下几串绿植,叶片油亮,给这方空间添了点生机。墙上的标语红绿相间:“邻里食堂,暖胃更暖心”“均衡营养,从每一餐开始”。大屏广告牌循环播放着食材来源——本地农场直供的蔬菜,清晨现采的菌菇,连辣椒都是严选的品种。原来我们吃的每一口,都经过了看不见的用心。</p> <p class="ql-block">黑色网格的天花板,白色的灯管,墙上的“社区食堂”四个字简洁有力。我坐在角落,看人们来来往往。有学生模样的孩子边吃边写作业,有老人慢慢扒着米饭,还有穿着工装的外卖员,摘下头盔,第一件事就是打一碗热汤。这里不分身份,只分饭量,谁都可以坐下来,安心吃顿饭。</p> <p class="ql-block">最角落设了个“爱心就餐区”,橙色的提示牌上画着一个微笑的卡通厨师,仿佛在说:别担心,这儿有你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食堂正中的电子屏闪着光,四格画面轮播:“源头直采”“邻里食堂”“严选”“均衡营养”。水果、蔬菜、辣椒、胡萝卜,一张张食材图鲜活得像刚从地里拔出来。我忽然明白,这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更像一个微型的社区生态——从田间到餐桌,从陌生到熟悉,都在这一餐一饭间流转。</p> <p class="ql-block">我的餐盘端上来了,四格分明:过油肉、糖醋里脊、葱头拌木耳,香干伴豆芽还有一个西湖肉羹汤,主食白米饭。筷子一夹,米饭松软,菜香扑鼻。这一顿,不奢华,但完整。像生活本身——不必完美,只要均衡,就能撑起一天的力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湖肉羹汤,尝了一下叫豆腐鸡蛋汤更确切,金黄的汤底浮着细葱和豆腐丁,热气腾腾。喝一口,清淡却有味,像是把阳光熬进了汤里。</p> <p class="ql-block">过油肉不太正宗,肉少菜多,不过现在菜价不比肉价便宜。</p> <p class="ql-block">糖醋里脊</p> <p class="ql-block">香干豆芽拌韭菜,豆芽脆嫩,韭菜鲜香,豆干吸饱了汤汁。辣椒片点缀其间,不辣却提味,像是给平淡的日子加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凉拌木耳洋葱端上来时还带着凉气,黑亮的木耳裹着白紫相间的洋葱丝,清爽利口。</p> <p class="ql-block">白米饭是这里的灵魂。粒粒分明,洁白松软,堆在餐盘里像一座小山。它不抢戏,却承载着所有味道——浇上一勺菜,拌上一点汤,就是最踏实的一口。</p> <p class="ql-block">面条是西红柿卤和肉炸酱卤,,送一个卤蛋。但是面和米只能选一种,8元/人。你们觉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社区食堂,像城市里的一处留白,让人在奔忙中停下脚步,吃一顿热乎饭,看几眼熟悉的脸。它不张扬,却用一日三餐,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悄悄拉近。</p> <p class="ql-block">从社区食堂出来路过一楼领居院里的水果树__苹果🍎</p> <p class="ql-block">山楂</p> <p class="ql-block">石榴</p> <p class="ql-block">无花果</p> <p class="ql-block">柿子</p> <p class="ql-block">柿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