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4日上午前往花江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就是还没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p> <p class="ql-block"> 花江峡谷大桥是在2025年9月28日建成通车,大桥横跨峡谷,主跨1420米、桥高625米,创山区峡谷桥梁跨径与高度两项世界纪录,将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该桥配套建设高空玻璃观光厅、三叠纪地质文化馆、观光电梯、塔顶观星水吧等设施,形成集桥梁观光、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 花江大峡谷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部,是北盘江流域深切千米的喀斯特峡谷,全长80千米,宽3千米,总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峡谷呈“地球裂缝”地貌特征,谷底花江河水势汹涌,两岸绝壁藤蔓丛生,分布着摩崖石刻、古铁索桥、古生物化石群等景观,曾作为《西游记》等影视作品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地球的裂缝”之称的安顺关岭花江大峡谷,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天然岩溶景观。峡谷两岸峰峦蜿蜒,峰林峰丛似海。谷底飘带般奔腾的花江河水势汹涌,响声如雷。这条河上的“花江铁索桥”“老花江桥”“新花江大桥”,大多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景观的原始魅力,让人初探为之震撼,再探为之流连。</p> <p class="ql-block"> 因董箐水电站的修建,原花江大桥被淹没,改在距老桥下游约1公里处修建新的花江大桥,新桥桥面比老桥桥面高出52米。新建花江大桥于2008年5月16日开工,2010年5月31日完工,施工期24个月。桥梁全长242.5米,主跨140米,为开口薄壁箱型拱桥,是当时全国跨径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无铰有平衡重转体施工拱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游船穿过花江峡谷大桥</p> <p class="ql-block"> 峡谷山泉群</p> <p class="ql-block"> 花江铁索桥,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与贞丰县交界处的北盘江上,古为黔滇交通之要枢。桥扣挂两山之间,由14根粗大的铁链串缀而成,每根由262个环链组成。桥全长71米,宽2.9米,距水面约70米,上铺数百块大枋作为桥面。桥下江水汹涌澎湃,河流湍急。明代起曾多次在此架桥,桥未建成即被洪水冲垮。清光绪年间又多次复修,地易三址,三建两毁,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月方建成。桥之北岸新建有六角亭一座,桥南岸为笔立如削的灰白色峭壁,崖上古树森森,崖脚古驿道的一长段石壁上有众多摩崖石刻,上游还有“仙字石”等景观。为花江大峡谷景区中心景点,也是全国著名的遗存不多的古铁索桥之一。为《西游记》流沙河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14日下午,参观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化石保护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埋藏的化石群是2.2亿年前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海百合,以及菊石、双壳类、腕足类、鹦鹉螺、鱼类和陆地生长异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遗迹。其化石群埋藏之集中,门类之齐全,数量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晚三叠世化石宝库,是探索两亿年前(晚三叠世时期)海洋生物的一个重要窗口,研究生物多样性、集群死亡,生物超常规保存和埋藏的“天然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规划面积26平方千米,核心区0.94平方千米。该公园设有原位保护馆、博物馆及化石采掘体验区,推出化石拓印、修复等研学项目。</p> <p class="ql-block"> 景区园外的山上,满山都是光伏板,壮观之极,惊呆了!</p> <p class="ql-block"> 傍晚,打卡安南古城,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地处海拔1552米的群山环抱中,其名称源于晴隆县古代地名"安南"。该古城自2013年起为拍摄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按历史原貌重建,总面积为37440.7平方米,现存木屋36间、石屋21间,以青石板街道与民国风格建筑群为特色。核心区域复原了"花江狗肉""晴隆生漆"商铺及"战时伤兵救助站"等场景,完整呈现抗战时期风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影视拍摄基地,古城免费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15日上午,晴隆二十四道拐是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的盘山公路,古称"鸦关",始建于1935年,由工程师邹岳生设计。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以60度斜坡构筑24个"S"型连续弯道为特征,全长4公里。该公路为抗战时期"史迪威公路"关键节点,承担国际援华物资运输任务,1942年美军1880工兵营参与维修并留存"美军墙"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此处为古驿道,留有石刻及茶亭遗迹。1936年黔滇公路通车后成为战略要道,二战期间遭日军多次轰炸。1954年改建新线后降为辅助道路,2006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播出,同年举办重走英雄路活动,景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p><p class="ql-block"> 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晴隆人)之命,进行踏勘。</p><p class="ql-block"> 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邹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p> <p class="ql-block"> 承坐电瓶观光车,打卡藏在黔西南的「史迪威公路」传奇路段!路段保存有老式的岗哨亭、美军吉普车等装备,瞬间穿越回抗战年代,也是抗日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邹岳生 工程师雕像</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与320国道风光</p> <p class="ql-block"> 坐观光车直冲山顶观景台</p><p class="ql-block">360°无死角俯瞰24道“蛇形公路”。</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道拐</p> <p class="ql-block"> 红色旅游景点二十四道拐,展览馆一定要看看。</p> <p class="ql-block"> 走进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展览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上图铜像是根据照片(展馆内的图片)里的人物构思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15日下午,回广的路上(贵州境内)一场大雨过后,雨洗山川秀色添,云遮峰顶似仙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