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把小费推到如此极端。在欧洲、亚洲,小费是“额外感谢”,可给可不给;但在美国俨然成了“隐形税”。</p> <p class="ql-block">最骇人听闻的段子是;某国内游游团老板们饭后一抹嘴,剔着牙往外走,没有习惯付小费。未曾想主厨、抓码,协同跑堂,举着菜刀追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如今不仅餐馆,买一杯奶茶、洗一只猫,收银屏幕都会跳出“10%、15%、20%”,甚至25%、30%小费提示,店员虎视眈眈,不给“亚历山大”。</p> <p class="ql-block">小费原本是额外感谢的自由选择,如今却变成明目张胆的道德绑架。这让不少消费者直呼:“我特么是来消费的,还是自投罗网来赎罪的”?</p> <p class="ql-block">疫情之后,美国餐饮业受到重创。按理说,应通过调整价格、优化成本来应对。但结果却是小费比例一路狂飙,难道只有端盘子苦大仇深?</p> <p class="ql-block">这种做法,其实是把行业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经济学里称之为“制度外部化”:老板黑着脸把“工资缺口”转嫁,挤压无辜顾客的善良底线。</p> <p class="ql-block">难怪超市和家庭烹饪因此异军突起,消费者用脚投票;既然餐馆老板贪欲无限,跑堂眼巴巴期待“高额小费”,老子围裙围起,在家做饭。</p> <p class="ql-block">小费最初的本意是奖励优质服务,是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温情互动。当小费被强制化,就失去了“感谢”的温度,只剩下不情愿的抵触情绪。</p> <p class="ql-block">邮轮业早就把小费制度化。上船前,乘客就被统一收取每天近20美元的小费。但在实际不同岗位的分配机制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p> <p class="ql-block">自助餐厅服务员拿不到小费,但正式餐厅的侍者有份。当乘客质疑这种不公,荷美邮轮总经理恬不知耻说:“可以再额外付给某些员工。”</p> <p class="ql-block">台下几百顾客愤愤不平,早在上船前,小费按照每人天近20美元已付,再道德绑架众人就有点不厚道了。自己立规矩自己破,尴尬不已。</p> <p class="ql-block">这无异于承认:强制收取的小费根本没有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邮轮公司小费分配制度自相矛盾,无奈,然后再挤压顾客的善良底线。</p> <p class="ql-block">传统旅游业中,导游收小费也是一道风景。自信满满的分发空信封,话不多说。没底气的,就痛诉生活不公,“上有老下有小”以博取游客同情。</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外付小费,</span>导游腼腆害羞,手摆的犹如卜楞鼓。在那个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时代,一切缴获都要归公。</p> <p class="ql-block">那会的领导也都自我要求很严格,公正清廉,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贪污私吞,而是把大家集腋成裘的小费积攒起来,用于集体公共事业。</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小费文化被彻底异化。它不再是奖励,而成了“剩余价值再分配”。服务员劳动价值被压低,顾客被迫填补差额,资本家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公平感崩塌”,顾客觉得不公平,服务员也觉得没有尊严。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让企业承担应有责任,保障员工基本工资。</p> <p class="ql-block">小费文化,本应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流露,如今却成了冷冰冰的“隐形税”,这是现行社会风气日下的荒诞,是服务行业杀鸡取卵、难以为继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小费文化若要健康存在,必须回归本真。核心不在于不断提高比例,而在于保障服务员基本工资,珍重小费的“奖励属性”,而不是“强制属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增加小费分配透明度,避免岗位歧视。只有这样服务员才能有尊严,顾客才有真心,社会风气才能清亮,小费才会重新回到“自愿与感谢”的轨道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