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主——题主——点主

陕西礼乐

<p class="ql-block">一、点主官与襄主官 </p><p class="ql-block"> 最早成主仪式比较简章,并不外请执笔点主的人,“惟命子弟, 善书者,吉服从之”,如家族内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从亲友中,请一德高望重的长者,聚精会神想象死者生前的神态仪容,在已写好的某某之王位的“王”字上加一朱点,成为“主”字。有的一 般人家则请道场中的正座和尚给点主(和尚仅受丧主三拜,无特殊仪式)。后来,世风崇尚虚文,点主仪式越发繁琐,一些仕宦之家或特殊富户,尽可能请大官宦、大士绅来点主。最理想的是请科甲出身,曾经当过翰林、主考或学政等官的人点主,因为他们的朱笔经常为仕子点名,使仕子飞黄腾达。据说,经过他们点主, 死者可以早日超生。所以,民国以后,还有些前清遗老们常被人家请去点主。例如:上海大资本家、英籍犹太人哈同死后点主时, 就以重金从北京聘请了三鼎甲,执笔点主的是前清末科状元刘春霖,由他执笔主点主;一位是榜眼夏寿田,担任右襄题官;另一位是探花郑沅,担任右襄题官。此外,还请来了传胪(二甲第一名)张启后,以及曾为清代翰林院供职的高野候、蓝云屏等几位遗老,分别担任前引官、大赞、襄赞等职。</p><p class="ql-block"> 至于一些小官吏家死了人点主,准要能请到一位举人老爷,就 很不错了。做点主官、襄主官的无论官职大小,但都必须是文官。 如果是武官,尤其是在前清刑部以及民国后在司法界供职的,都不能给人家点主,因为他们常用笔勾决犯人、使犯人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p><p class="ql-block"> 最早点主皆为官宦之家,被请去点主的都是有功名的,故均, 冠以“官”字。所以,凡被丧家请去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 “题主官”、 “鸿题官”,有的则直呼为“大宾”。此外,还有两位, “陪主官”,也叫“襄主官”、“襄题官”,分为左襄题、右襄题。有 的则直呼为“左宾”、“右宾”。点主官与陪主官最好是同科,官品等级须上下接近,否则就不能坐在一起。如点主官是状元,左右两边的陪主官就应该是榜眼、探花或进士。同时,还要请一名至数名多少有些功名,懂得点主礼仪的人担任司仪,职司赞礼。分 别称为“大赞”、“襄赞”、“副赞”。较为隆重的仪式,用两位副赞, 分别为副赞甲、副赞乙。届时,由他们用“唱赞”的方式主持典, 礼。此外,还有给点主官和襄主官引路的“前引官”。规模小的点主仪式,仅设点主官,无襄主官,但也要设二人坐于点主官左右, 以代替襄主官,谓之“左执事”、“右执事”。</p><p class="ql-block"> 以上被孝家邀请的点主官、襄主官、题主官、赞礼、前引官等人,都要在点主头天(即写主之日)用镶有蓝边的红签在垂花门外墙上,予以公布,以示庄重。</p><p class="ql-block">二、写主</p><p class="ql-block"> 最早成主时,是由点主官现写主牌。“题主”、“鸿题”二词中, 的“题”字,顾名思义,乃是题写,不是单纯的“点”主,但是 演变到后来,却是事先请人将主牌全部写好,只留“位”字或, “主”字上的一点,请题主官加点。这样,点主前就有了写主的仪程。被请去写主的人称为“题主官”。题主的不一定是点主的,但也必须是有功名的,其具体条件与点主官、襄主官基本上一样。武官、法官绝对不用。</p><p class="ql-block"> 写主通常在点主前一天进行。题主官在书案就位后,首先由孝子跪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然后将主牌捧上,题主官双手接主,置 于案上。孝子长跪于案前。执事、礼宾人等侧立左右研墨、递笔 伺候。</p><p class="ql-block"> 一般主牌都是楠木或檀香木做的,下边有个须弥座,前脸还有雕花栏杆,座上才是牌位,外边套个带有雕孔的立罩。由执事把它打开后,分成内函、外函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题主官照例以工笔正楷,先写内函,后写外函。其写法根据奉祀人与亡人的关系来决定。</p><p class="ql-block"> 内函,亦称“函中”。外函后面中间成一槽状,为了合入内函 之用。一般奉祀人多是孝子,所以中间就写:“皇清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之神主” (此为父位)。或:“某公, 配某封某氏讳某字某之神主” (此为母位)。内函两边写亡人的生, 卒年、月、日、时,甚至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葬于某处某山某向 某分,也一一写上。最下边还要写上奉祀人的名字,如“孝男× ××奉祀”。 </p><p class="ql-block"> 外函木主都用白粉涂刷,故亦称“粉面”。孝子奉祀父亲,上书:“皇清显考某官某府君某讳某号之神主”;孝子奉祀母亲则书: “显妣某封某府某氏之神主”。妻子奉祀丈夫称“先夫”。写时均将 “主”字少写一点,成为“王”字。</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人家要求将“神主”的“神”字,先写成“礻日”,等举行点主仪式时,再让点主官把“礻日”字加上一竖,谓之“通神”。 这样,连同在“王”字加一点,即合称为“通神点主”。</p><p class="ql-block"> 题主官将主牌写好后,将内外函合上,加上立罩,双手授予孝子。孝子即捧主盒至灵前的供桌上,用青纱、红绸各一方(未点主前,青纱在红绸的上边)盖好,转身再向题主官三拜九叩,始告礼成。不过,这仅仅是完成了点主前的一项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三、灵堂点主</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点主即“事生”、“事存”的仪式,“主”代表亡者神魂,点主是将亡者招回,等于亡者 再来,是吉利事,谓之“吉礼”。再者,点主是光宗耀祖的大典, 有“光前裕后”的含义。故此,人们历来将它视为丧事中的喜事。 因此,是日所有孝属均脱去孝衣,换上“吉服”。有官职品位的可, 袍褂加身,翎顶辉煌。一般都是身穿蓝长袍、青马褂,头戴青缎子帽头,红疙瘩顶。胸前佩戴大红牡丹花一朵。亲友亦身著常服。 门外及灵前均换成红、黄两色的花牌楼,二门及棚口均悬挂红色, 彩球。大鼓、官鼓一律撤去孝布,露出绣花的鼓帘子和鼓衣子。灵堂高点红烛,插五彩供花,换上红底绣花的桌围子,红椅套。孝子白色跪垫一律换成蓝色。棚内所有挽联、祭蟑均用整匹红布象征性的遮挡起来。还要根据命馆阴阳先生的指定忌些属相。女人 必须回避。</p><p class="ql-block"> 被请的点主官、襄主官均于先期到约定的附近庙宇或会馆等候。届时,由丧家派出礼宾四人、六人至八人以及前引官、大赞、 襄赞、副赞等陪同孝子前往迎接。讲究的还要派出官鼓大乐和执事(仪仗队)。过去,有功名的要有如下的排场:</p><p class="ql-block">(一)、开道锣一对。执事夫扛一躺卧式旗杆,金漆龙头或云头为顶,挂着红地黑边、黑字的方形大旗,上书“开道”二字。旗 杆前端则挂大锣一面,走在最前头。</p><p class="ql-block">(二)、素红云缎大伞一对。 </p><p class="ql-block">(三)、绿扇一对。每扇挂金牌两块,上书点主官的功名和官衔。 </p><p class="ql-block">(四)、金执事四对。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各一对。 </p><p class="ql-block">(五)、“肃静”、“回避”虎头牌各一对。</p><p class="ql-block">(六)、官衔牌若干对。一般都写亡人生前的官衔。有的却写点, 主官的官衔,例如:袁世凯死后点主,就是写的点主官徐世昌的 官衔,这是一种“变例”。(通常绿扇金牌上写点主官官衔者,即 不再使用官衔牌)。还有的亡人无功名,而他的子孙有功名和官衔。 这样,就写他子孙的官衔。总之,是围绕炫耀自家功名和社会关系作文章。</p><p class="ql-block">(七)、如意亮轿一乘。即一把大型太师椅,后背有个如意头的装饰,因无篷盖,故谓之“亮轿”。上铺一张虎皮,有四人抬,八人抬不等。以此表示对点主官是最优隆的礼请。</p><p class="ql-block">(八)、日照影伞一把。系短围子的扁伞,将如意亮轿遮盖。 </p><p class="ql-block"> 当上述迎请行列到达后,首先鸣锣,由前引官、礼宾人员、大,赞、襄赞等引孝子登堂,向点主官、襄主官三叩首,然后,展读, 事先用白纸红签写好的《请题主帖》:</p><p class="ql-block"> “谨筮即日,肃治几筵,奉攀台从,借重 鸿题 荣光宗祏,伏冀俯俞曷胜,哀感 </p><p class="ql-block"> 右启</p><p class="ql-block">大德望某翁某老先生老大人门下</p><p class="ql-block"> 孤(哀)子×××泣血稽颖拜” </p><p class="ql-block"> 随后,大赞高声唱赞道: “请鸿题官、襄题官升舆!”(上轿或 上车)通常点主官、襄主官都乘自家的轿子。民国以后,有乘汽车者。并不见得坐在如意亮轿上。那些排场略小的只在门前设鼓乐、仪仗,孝子则跪于垂花门前的石台上,仅向点主官、襄主官, 三叩首,即由前引官和礼宾人员将点主官、襄主官让进厅房书斋, 稍事小憩,待茶。等一切布置就绪,由本家派人到书房通知“吉 时已到,请点主官赐福!”这时,大赞便朗声唱赞道: "请点主官、.襄主官诣盥洗所濯手、净巾!”“诣镜台前对镜!正冠!束带!”从此便拉开了点主的序幕。 </p><p class="ql-block"> 点主仪式开始,首先大赞唱赞词:“内外肃静,执事者各司其事!请点主官、襄主官升公座。”其座设于灵堂前月台下边的正中央,是三把铺着虎皮的太师椅,座后立有一对掌扇。座前有用三张八仙桌拼起来的公案桌,上铺红毯,下系红缎绣花的桌围子。桌 上设有文房四宝,大砚两方,一方置墨,名“紫气东来”;一方置白芨、银朱。新笔三支,名“一品文章”。座前搭有幡门,挂有绣花幔帐。公案桌边放一鸡笼,内放白羽公鸡一只。</p><p class="ql-block"> 此时,点主官、襄主官皆正襟端坐。左边是大赞、副赞甲;右边是襄赞、副赞乙,皆垂手而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孝子出帷幕,诣公案前,拜求鸿题!”于是长子向点主官行, 三拜九叩礼。行礼时,例由裹赞唱道: “孝子跪!”副赞甲: “拜!” 副赞乙“一叩!”副赞甲: “再叩!”副赞乙: “三叩”…如此三, 轮,大赞始喊“平身。”然后,奏乐,孝子再如前仪依次给两位裹 题官三拜九叩。</p><p class="ql-block">“孝子入帷幕,捧主出堂!”这时孝子转身登上月台,至灵堂, 供桌上,将主盒双手捧起回到公案前。“跪!拱主!”孝子跪下,双 手将主盒高高举起,递给左裹题官。</p><p class="ql-block">“左裏题官接主!”“安主!”即将主盒放在公案桌上。“去魂帛!” 把青纱、红绸揭去。“启槟!”即打开主盒,撤下外罩。“出主!”把! 主牌请出来。“卧主!”将主牌平放。“分主!”分出内、外两函。 “拂主!”象征性地拂尘。“送鸿题官前!”</p><p class="ql-block">“左裹题官染朱笔!”有的至此还要“祝笔”、“祝墨”,均由大, 赞以诵诗的形式祝赞。遂后, “授孝子!”“孝子接笔!拱笔!”孝 子双手将笔举起,笔头朝右手,递给左裹题官。“求鸿题官彩笔鸿, 题!" “左裹题官接笔,送鸿题官!" “鸿题官接笔!” “面东,授生, 气!”这时,鸿题官向东方吸取生气三口,嘘在朱笔上。“题主!”, “先题粉面,次提函中!"于是,鸿题官将主牌内、外两函神主的, “王”字上各加一朱点。然后“卧笔!”</p><p class="ql-block">继由右裹题官染墨笔,授孝子,如前仪。由鸿题官再往内、外, 两函神主的“主”字上加一墨点,谓之“墨笔增辉”。</p><p class="ql-block">最后,由茶房将白公鸡从笼内捉出来,用“金针”扎破鸡冠, 谓之“刺禽”,由鸿题官蘸鸡血“润笔”,在两函神主的“主”字, 上,再加一点,谓之“盖主”。至于为什么用鸡血“盖主”,据说, “鸡”与“吉”谐音,鸡血即“吉血”。另一说是用鸡血是为了增, 加生气。同时,鸡血是避邪的,防止其它孤魂野鬼、邪魔外祟依, 附于上,起到“净化”神主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题主完毕,右裹题官起立,合主、入槟、合槟,把红绸放在 上面,黑纱放在下面,蒙于主盒,以五色彩线扎紧,谓之“入 酸”。继由孝子捧回灵堂或安主所,谓之“安主”。孝子反身出堂, 复位,拜谢鸿题官、襄题官,兼谢大赞、裹赞诸宾,仍三拜九叩。</p><p class="ql-block">至于那点主用过的三支笔,便由鸿题官向背后一扔,谓之 “向后笔(必)发”。寓义家族今后必然发旺。人们以为这三支笔, 是无上功德笔,所以用手接住,如获至宝。说是考试时,用它作! 文,大有神助,可操左卷。</p><p class="ql-block">至此,鸿题官、襄主官等起立,由鸿题官向神主致词,谓之 “赞主”,也叫“荣主”。内容是赞美死者生前功勋业绩的,通常是 事先将赞词写在红纸上,当场宣读。文章多是文语四、六对偶句! 的,最后还有几句韵文。读完后,就把这篇文章安放在木主的函内。于是,点主仪式宣告礼成,鸿题官、裹题官退席。大赞朗声, 城道: “主城1奏乐!”在批乐声中,互相道喜,这时,鼓手、轿 夫,茶房,厨子等头目均向本家遣喜,本家把事先用红纸封好的,钱包分赏给他们,调之“喜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