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在世界之窗等空中花园缆车时,我注意到一对母子。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大儿子已比她高出半头,大概初中年纪,小儿子不过五六岁模样。她一边翻着手机,一边抱怨电量快没了。大儿子低头打游戏,没应声。她语气渐渐沉下来:“我说手机没电了,你也不理我?等我老了,你是不是也这样?”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细雨渗进水泥地,无声却沉重。</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说着:“这次旅行,所有攻略都是我做的。你看人家xxx家的孩子,订酒店、买票全自己来,哪像你,什么都不管,连弟弟也不照看。”大男孩始终低着头,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直到她停顿片刻,才轻声回了一句:“我不是不舒服吗?”母亲立刻接上:“我不舒服的时候,不也得管你们俩?你不舒服还能打游戏,真是不懂事。”</p>
<p class="ql-block">我悄悄回头看了那男孩一眼,脸上没什么表情,既不愤怒,也不委屈,仿佛这样的对话早已成为日常的背景音。他不是在抵抗,而是在沉默中学会了承受。</p>
<p class="ql-block">排到我们上车时,恰好同乘一辆。母亲安排大儿子和弟弟坐在前排,我和她坐后排。缆车缓缓升起,城市风景在脚下铺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脸上,温柔而明亮。可车厢里的空气,却像被刚才的言语浸得微凉。</p>
<p class="ql-block">下了缆车后,那一幕却一直在我心里盘旋。直到今天早晨,我仍忍不住想起那个男孩平静的眼神。他在持续的指责中长大,像一棵被不断修剪却从没被浇灌的树。家长看见孩子做错了什么,急着纠正,却忘了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更不该在公共场合,用比较和责备去消耗孩子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其实,那个大男孩未必不懂事。他愿意陪妈妈和弟弟出游,能在身体不适时仍安静坐着,不吵不闹,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如果母亲能说一句:“谢谢你陪我们出来,虽然你不舒服还坚持来了,妈妈很感动。”那句话,或许比十句批评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赞美不是溺爱,而是看见孩子努力的那一瞬间,并让它被照亮。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评价,而是被看见的真实。一句真诚的肯定,就像给电量将尽的手机充上电,让他有勇气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旅行的意义,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家人之间的彼此照见。如果父母总盯着孩子“没做到”的地方,那再美的景色,也会蒙上阴影。可若能多一分欣赏,少一分苛责,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出游,也能成为孩子心中温暖的光。</p>
<p class="ql-block">我想,下次再遇见那个男孩,我会对他微笑,也许还会说一句:“你很照顾弟弟呢。”——有些话,大人不说,世界就不会听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