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秋风掠过襄阳的青砖黛瓦,满城桂香便循着风的轨迹漫开,像一把温柔的梳子,将古城的褶皱轻轻抚平。趁着这金桂吐蕊的时节,我踏遍街巷,原想只是寻访三国遗迹,却未料,这桂香竟成了钥匙,打开了我与襄阳岁月共鸣的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到襄阳,先撞进襄阳公园的桂香里。门口两株老桂缀满金蕊,风一吹,花瓣顺着石阶滑下,铺出一条香径。石桌边,老人们就着桂花茶下棋,棋子落盘的脆响混着茶香飘来;湖边阿姨用竹竿打桂花,金瓣落进白布篮,像盛了半篮秋阳。我接过她递来的一小捧桂花,指尖沾着清甜——忽然觉得,所谓“他乡遇故知”,未必是遇见熟人,或许就是这样一瞬:陌生的城,却有熟悉的烟火气,像极了我们武汉小区隔壁居住的奶奶,在自家阳台上晒桂花的模样。原来秋的温柔,从来都不分南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公园出来,沿桂香漫步至襄阳市博物馆,馆前桂树将香气揉进风里,像是在说:别急,历史的故事,要伴着花香听才更入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国风云”展厅里,中华第一青铜马立在展柜中,163厘米的身躯覆着铜绿,前额纛饰仍透着将军坐骑的威严。这是国内最大的三国青铜马,出自二千石高官墓,汉代“失蜡法”留下的范线清晰可见。我盯着马身的纹路,忽然走神:它当年载着主人巡视襄阳城时,会不会也闻过这样的桂香?那时的城墙下,是不是也有卖桂花糕的摊贩?展柜玻璃上,一片桂花瓣轻轻飘落,像在回应我的猜想——原来千年前的风与现在的风,吹着同一种香;千年前的城与现在的城,藏着同一种生活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韵生活”展区的南宋彩绘壁画庖厨备宴图,是湖北唯一完整的南宋彩绘壁画。壁上切肉的刀刃带劲,端盘的衣袂似动,案上陶罐、腊肉分毫毕现。最妙的是盘沿花纹,竟藏着桂花纹样。讲解员说,这记录了宋金时期的南北交融。我望着那些鲜活的人物,忽然懂了: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年代数字,而是这些切肉的刀、盛糕的盘,是古人把桂香揉进宴饮的巧思。就像现在的襄阳人,依旧会在秋天囤桂花、做糕饼——原来传统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藏在烟火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石流光”展柜的三国玉猪形握,和田羊脂白玉经“汉八刀”雕出憨态,圆身翘鼻,是汉代葬玉的代表。与青铜马同出一墓,想来玉匠雕琢时,定也闻着窗外桂香,才让冷玉有了人间温软。我盯着这只小玉猪,忽然觉得古人可爱:连离世时,都要握着这样温顺的小东西,盼着“财富在手,魂归安宁”。原来对“好好生活”的向往,从来都没有变过,就像现在的我们,秋天里囤桂花,也是想把这一季的甜,留得久一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博物馆,脚步迈向襄阳大桥。这座横跨汉江的桥,正浸在秋日的霞光里。桥身如银带,将襄阳与樊城系在汉江两岸,桥栏上的雕花映着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风从江面吹来,裹着桂香与江水的清冽,桥下汉江如练,水面浮着零星桂花瓣,与远处古城墙的倒影叠在一起。行至桥中,恰好遇见归航的渔舟,帆影掠过水面,惊起几只白鹭。我扶着桥栏站了许久,忽然想起一句话:“桥是路的延伸,也是心的连接。”这桥连接着襄阳的现在与过去,连接着汉江的水与岸边的城,也连接着我这个异乡人与这座城的心意——风里的桂香,江里的波,都在说:你看,我们其实很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了大桥,便到襄阳古城墙。城根下桂树泼辣,金蕊压枝,香气往衣领里钻。抚过城砖凹痕,那是箭雨与岁月的印记。临汉门垛口远眺,汉江波光粼粼,恍惚见诸葛亮乘舟、关羽立马的身影。可此刻,没有烽烟,只有城墙下桂花糕蒸笼掀开的白雾,裹着甜香飘来。我咬了一口热乎的桂花糕,忽然笑了:原来“铁打的襄阳”,最动人的不是金戈铁马的传奇,而是传奇过后,依旧能把日子过成诗的温柔。就像这城墙,既能抵御外敌,也能守护一城的桂香与烟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往隆中去,山路旁桂树更野,香气混着竹苦,成了独特的“隆中味”。三顾堂前老桂落瓣如碎金,堂内“隆中对”拓片笔锋遒劲。我坐在堂前的石凳上,听着窗外的桂香,忽然不关心“隆中对”的谋略,只想着:当年刘备三请诸葛亮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秋天?是不是也有桂花瓣落在他们的肩头?原来伟大的故事,也需要这样的小细节来打底——就像我们的人生,再波澜壮阔,也记得住某个秋天,桂香里的一次相遇、一口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襄阳时,口袋揣着公园阿姨给的干桂花,包藏着博物馆的玉猪书签,衣袂上的香气洗了三遍都没散。我原是来寻访历史的,却在桂香里,读懂了比历史更动人的东西:是不同年代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是陌生城市里,烟火气带来的归属感;是岁月流转中,从未改变的温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次再来,我要带着空罐子,装一罐城根下的桂香,再走一遍襄阳大桥。不是为了再看一遍风景,而是想告诉这座城:那年秋天,你用桂香,把一个异乡人的心事,也变成了岁月长歌里的一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3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