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黄河文脉 叩访千年文明密码

只是想旅行*安立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河湟谷地青海省海东市,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黄河文明深处的秘境之门。黄河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在流经上游谷地时,与湟水河、大通河携手,滋养出一片名为“三河间”的沃土,这里便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河湟地区。正如记载所言,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余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出的河湟文化,与河洛、关中、齐鲁文化等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们的探秘之旅,就从解码这份文化基因开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此行的第一站,是2023年7月3日正式亮相于海东市乐都区的河湟文化博物馆。作为海东市首座以区域性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就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静静陈列着各民族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过往,也悄悄诉说着古往今来各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情故事。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一楼序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那方偌大的河湟地域范围沙盘。沙盘之上,黄河、湟水河、大通河的流域脉络清晰可见,褶皱起伏间,仿佛能看到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的身影。正是通过一代代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这里才孕育出与其他黄河流域文化并列的河湟文化,沙盘无言,却道尽了这片土地的起源密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目光转向沙盘两侧,两面宽大的墙面上,独立陈列着极具地域特色的彩陶器具。据介绍,馆内共展出出土文物4万多件,其中彩陶就有2万多件,单是这两面墙上便有374件。每一件彩陶都是先民生活的印记,那些绘制在陶身上的图案,是他们用勤劳双手与智慧凝结的对自然、世界和文化的认知,指尖拂过展柜玻璃,仿佛能触碰到远古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博物馆从建设初期就定下了四大主题,如同四条探秘路径--“河湟文明·源同九州”“河湟古道·交融天下”“河湟家园·和美向荣”“河湟筑梦·创建辉煌”,四大展厅串联起河湟文化的前世今生,这里,便是世人读懂河湟的“会客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序厅向里,便踏入了第一条探秘路径--“河湟文明·源同九州”展厅。这里是追溯河湟史前文化的时光隧道,能让人近距离感受远古时期适宜动物生存的自然环境。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河湟地区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区域之一,早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就已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扎根。从旧石器时代起步,历史脉络在此孕育出拉乙亥遗址文化遗存、中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一件件文物无声证明着先民们从适应自然到征服自然的艰辛历程,原始狩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处处彰显着他们的智慧光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展厅中,许多文物都是打动人心的历史见证。乐都区柳湾墓地出土的人头像彩陶壶,壶腹圆鼓,上腹绘着五组连续的漩涡纹,造型朴拙又生动,静静诉说着黄河上游远古先民的艺术底蕴。而4000年前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更是享有“天下第一碗面”的盛誉,让“青海拉面”的传承有了清晰的轨迹。这个远古城邦古国的惊喜,远不止于此。</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展出的黄河磐王、四孔玉刀、象背云鼓等文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都是各民族水乳交融的鲜活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物证,它们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继续前行,便进入了第二条探秘路径--“河湟古道·交融天下”展厅。河湟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古道”始终是经济、贸易、军事、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展厅循着秦汉以来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顺序,将各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伴生的文化现象一一铺展,生动诠释着河湟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每一步都似踩在昔日古道的石板上,能听见马蹄与驼铃的回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条路径“河湟家园·和美向荣”展厅,展现的是河湟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河湟地区聚居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主要民族,展厅通过服饰、饮食、宗教、非遗等元素,将各民族的特色文化鲜活呈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世界上第一碗拉面可是从青海诞生的呢!”在这里,能探寻到青海拉面的前世今生。从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的那碗粟面,到如今飘香四海的青海拉面,跨越4000多年的时光,不仅是一道美食的传承,更是一场丰盛的非遗盛宴。正如人们所说,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一碗面里,藏着各民族共生共荣的温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条路径“河湟筑梦·创建辉煌”展厅,将红色文化浸润下的现代文明清晰铺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百年求索与奋进中,黄河文明孕育的河湟文化塑造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这里展示着海东如何以文化自信为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的辉煌成就,让人看到古老文化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的另一处展厅,更是用现代科技为探秘之旅增添了奇妙体验。通过三维建模和声光电结合的技术,南北朝初期吐谷浑部落民众在黄河上架设河厉桥的故事被生动还原。“该桥造型新颖,结构合理,施工简便,桥中无墩,峡谷崖上木梁伸臂,恰似飞渡,故有‘飞桥’之誉。又因木材纵横相间叠起,层层向河中挑出,中间相握,亦有‘握桥’之称。”</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河厉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创举,其设计原理与现代悬臂桥梁异曲同工,在西北地区沿用千余年。如今,通过现代化技术与文物复现的动态历史画面,让我们在探寻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创新与进步的力量,仿佛亲眼见证了这座古桥的诞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探秘之旅接近尾声,回望这片土地,河湟文化正是黄河上游历代先民在生产生活中积淀的文明结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世居于此的各民族在这片富饶土地上共同生存、生产、开发、创造,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演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场寻幽探秘,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触摸,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聆听黄河与河湟的千年絮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