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栖身之所</p><p class="ql-block"> 从县城东边翻过一座最高的山,然后下到另一侧的山脚,接着沿河而下二十公里,最后在河的右岸再翻过一座高而大的坡,共去五十余公里。坡顶上坐落着一个古村寨,其下方三百米处有一条溪谷,溪谷入口处便是它存在的地方——一个名叫岩塘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一个人能拥有这么一处幽僻之地确实让人叹而有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塘这地方完全是一片林山野谷。四周的山上生长着高大而茂密的树木,有柏木、杉木、松木、枫木等等,山下的斜坡以及溪谷的两侧原来是一丘丘梯田,现在都已荒芜,到处都是一丛丛芭茅和粗大的灌木。山谷里淙淙的溪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桃花溪。桃花溪的源头就在岩塘上方不远处的一个溶湾里,那里有一个颇具传说的山洞,洞中流出一股手腕粗的泉水,泉水冬暖夏凉,常年不断。受此恩赐,岩塘的溪流、水田、水塘里生长着许多的小鱼、小虾、螃蟹、泥鳅以及各类叫得上或叫不上名的水虫水草。岩塘的中央是一丘两亩大小的水田,水田的外坎用方石砌成,有两米多高,坎的下面就是桃花溪。水田内坎多处已被雨水冲毁,里面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和石头,有水的地方则长满了水草。这一切似乎又准备恢复它当初作为塘的原始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田的右侧有一个斜坡,以前用作造林之地种了一些松木苗,现在苗木已长大成林,半疏半密地分布在斜坡上。稀疏的地方又长满了乔木和荆棘,连人也钻不进去了,有的松木也被遮掩得长出个奇形怪状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决定在这个斜坡上开始我的生命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修这块林地,把松木从荆棘中解救出来成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时逢盛夏,草木茂盛,天气炎热,整修林地绝对算是一件苦差事。汗流浃背、蚊虫叮咬、荆棘划伤姑且不说,仅是藏在草木、荆棘丛里的野蜂窝一不小心捅着了,成群的野蜂飞出来蜇人就能让人手忙脚乱、哭爹喊娘。不过一切算是顺利,凭自己手中一把长柄柴刀,一双手套,共花费四天时间就把这块林地收拾的干干净净,荆棘没了、杂草木没了、地块变得亮敞起来了、歪脖子的松木此时也显得挺拔而旺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得为自己寻找一个栖身之处。林地靠近水田的一角有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大约五、六平方米,我决定就在那里搭建一个简易木棚。空地里面一侧比较窄,我就用锄头、钢钎把斜坡切开半米多高。好在斜坡是由红砂石构成,切开不太费事,只是一天的时间就修整出一块近三米宽、四米长的平地。木棚搭得很简单,一个两米高的三脚架,上面架一根横梁,横梁另一端固定在斜坡的树桩上,横梁上面再覆盖一块大格子塑料布,塑料布两侧呈“人”字形敞开,下端用木头、石块在地面固定好。木棚里右侧摆一张旧木床,左侧摆一些锅、碗、瓢、盆等厨具,一个“新”房就这样建好了,这多少让我感到既新鲜又兴奋。庆祝“新”房建成最大的仪式就是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自己。我从水塘里捞了一些小鱼小虾以及水虫,又从水沟里扯了一把水芹菜和几个野芋头,一荤一素一汤,味道挺鲜美可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餐过后夜幕渐渐降下来了,白日还担心晚上在木棚里睡觉会闷热有蚊虫,现在才明白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除了在天色要黑不黑的时候有几只蚊子光顾外,其后就再也难见着它们的身影了。收拾完毕闲来无事,我便从木棚里走出来随处走一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溪谷起风了,吹在身上让人格外地感到舒爽,一天的疲劳也随之烟消云散。我伫立在木棚外的斜坡上打量着自己这几天的劳动成果,心中不免泛起一阵小小的成就感。不是吗?整修过后的林地在夜幕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枯萎的草木铺满了斜坡,斜坡显得空旷而赏心悦目,上面的松木此时愈发显得苍翠和挺拔,放眼望去它们就像一排排焕发生机的列兵在暮色中守护着自己的领地。开辟的小平地和搭建的小木棚现在已成了我栖身的新居所,它的出现使得在这一片葱茏的幽深溪谷中开始有了点烟火人气。我在木棚的地面上数了数,从黄昏到现在已经有五只青蛙、两只甲虫、一只蜥蜴和一只螃蟹造访过我的小木棚。兴许它们是对我的到来感到很新奇,想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也概不拒绝,任它们来去自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完全黑下来之后我拿起手电筒走下斜坡来到水田边,带着同样的好奇心造访这个夜色中不一样的溪谷。此刻的田埂上、水塘里、溪沟边、小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和小昆虫,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岸上爬,有的在空中飞,有的在草丛里藏;有“呱、呱”叫的,有“咕、咕”响的,有“叽——叽”唱的,有“叮——叮”弹的。如果听的再仔细一点,仅是蛙叫声你又会辨别出七八种高低、长短不一的声音,正如庄子所谓的地籁之声:“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灯光照射之处,虫儿鸣唱嘎然而止,举步往前,脚下蛙儿却四处跳窜,此时我才发现自己误入了一个万物尽欢的自由王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上的月光透过树梢洒落下来,把整个溪谷分成了两个黑白分明的两个部分,一边是一个月光倾泻的银色世界,月色朦胧,树影婆娑;另一边则是一个轮廓分明的泼墨世界,层林幽黑,山峦如黛。不远处黑黢黢的溪涧里,一群群的萤火虫漫天飞舞,一闪一闪的,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气转凉了,我回到小木棚和衣躺在床上。木棚外,一只纺织娘娘和一只蟋蟀正在合奏一出月光小夜曲,在这幽微婉转的曲调声里我渐渐地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汛期已经来临,暴雨山洪随时可能发生,小木棚是经受不住暴风雨袭击的,我决定在平地上要尽快地建一个小砖房子,其实这也是之前心里早已合计好的。我用卷尺一量,平地长4.15米,宽2.83米,舍去砖占用的空间,房子实际室内面积不足10平方米。依此估算,我得准备以下这些材料:</p><p class="ql-block"> 砖 240匹 720元 </p><p class="ql-block"> 石棉瓦 30块 510元 </p><p class="ql-block"> 砂石 0.3方 20元 </p><p class="ql-block"> 水泥 2包 38元 </p><p class="ql-block"> 钢筋 2根 78元 </p><p class="ql-block"> 旧木头 、木方12根 —— </p><p class="ql-block"> 旧木板 21块 ——</p><p class="ql-block"> 这些材料须要从山上三百多米处的公路边沿着一条小路用人工运下来,一个来回20分钟左右,一天26个来回,我一共用了8天时间。材料备好后我请一位泥工师傅和我一起砌墙砖、粉内墙、打地板和盖石棉瓦,花了4天时间。最后自己充当木工师傅做好门窗以及添些新旧家什,又用去3天时间,这样前后一共用了15天,一个简单的栖身之所终得以建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排扇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塘中央的水田名叫排扇田,因其形状酷似湘西一带乡村木屋的排扇——中间宽两头渐次变窄变长,故而得其名。冬季的排扇田大部分地方已经干涸,长满了一层青青的冬草。俗话说:“冬修水利,夏保安澜”,眼下正是整修冬田的黄金时间,排扇田的整修也不例外。由于洪水的长久冲刷和泥沙堆积,排扇田的地面变得内高外低,外面的田埂有的地方已被掏空而出现了漏洞甚至塌陷。于是我计划把排扇田外面的长角从变窄处将其与主体部分隔开,田埂用砖加固加高并且增加排洪口,这样主体部分可以用来养鱼养鸭,附属部分可以种稻以及备作他用。一合算,包含的材料和费用有:</p><p class="ql-block"> 1.5的砖 550匹 1650元</p><p class="ql-block"> 砂石 4方 640元</p><p class="ql-block"> 水泥 0.5吨 580元</p><p class="ql-block"> 人工费 1200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材料须在春节前晴好的天气运送下山,于是请了两个人帮忙,前后共花了5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过后第二天我就开始对排扇田进行整修。隔断部分有十三、四米长,我要将其垒起一个底部宽1.2米、上部宽0.8米、高0.8米的梯形土堆,这也绝非一件容易事。底部的土我就用铁锹从两侧的田里取,垒了一尺多高,然后用大木槌压紧压实。上部分的土我就从小砖房左侧的斜坡上取,这样就可以直接倒入下方的隔断处,然后又将土沿隔断逐步运送至外面,最后再用大木槌压实压紧。等到做完隔断,我的小砖房旁边也辟出了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小平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整修田埂。洪水冲毁的部分用石头砌好,低洼的地方填土加高,漏水的地方堵上漏洞。在田埂内侧开挖出一条宽30厘米、深20厘米平整的土沟并与隔断的土沟连通,然后在土沟内填上10厘米厚的混泥土用作砖墙的垫层。主体部分的砖墙砌四层砖,附属部分就砌三层砖,这样就可以形成一大一小两个不一样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得专门请一个工人砌砖,而自己就当下手。砖墙砌好之后其内侧要进行粉刷以防止渗漏水,而外侧则回填土并加高、压实,以加固塘堤。雨季的时候岩塘的洪水很大,而且上面三个溶湾的洪水都要经过排扇田泄入桃花溪。为了提高排扇田主体部分的防洪能力,我对原出水口进行了扩建并在其底部埋设了一根直径达30厘米的大水管,在隔断里侧又留了一个大泄洪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排扇田的整修工作一直延续到正月下旬才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终于可以放松自己了,于是就在排扇田里干起“放虾”的活儿。所谓“放虾”就是用特有的工具将水中的虾引入其中。排扇田有大片的水域,其最里面是一个大水塘,塘的两侧还各有一条凉水沟,沟里杂草丛生、水流不断,是虾、蟹等水虫之类理想的栖息场所。“放虾”要先把流水用田里的泥巴隔断、引开,然后就把田里和凉水沟里的水弄浑浊,越浑浊越好,之后又把流水从原入口处放进一小股。“放虾”的关键是虾篓的安放。虾篓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前大后小,头部是一个内收式圆形的漏斗,中间鼓起,后部逐渐收拢,尾部是一个圆孔。虾篓堵住尾部圆孔后倾斜安放在流水的入口处,头部朝内尾部朝外,水要从尾部竹篾的小缝隙中流入又经头部的漏斗外口流出。漏斗的内口必须高于流水面,这是“放虾”成功的关键,因为虾从漏斗口爬进去之后就掉进了虾篓中间鼓起的部分,想爬出来也就难了。浑浊的水把虾群淖得够“呛”,它们就会沿着流水往上游爬行并拖出长长的队伍胜似有千军万马在有序地行进,当它们走进虾篓的时候就给人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排扇田的泥鳅、黄鳝也很多,冬季的时候它们会向有水的内侧集中并躲藏在深厚的淤泥里。利用“放虾”等候的时间我又去干挖泥鳅、黄鳝的活儿。挖泥鳅、黄鳝离水太近的地方不行,挖下去稀泥会马上覆盖,远了泥土又太硬而挖不下去,最好的地方就是脚踩下去泥刚好没过小腿肚子。这样双手挖下去又深又不太费力气,挖出的泥鳅和黄鳝裹在软泥中只是稍作蠕动,似乎在冬眠还不肯醒过来,而它们身体的底部透出银白色和金黄色的光,十分惹人喜爱。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就可以挖出半盆的泥鳅和黄鳝,加上后来收虾篓时捞出的半盆活蹦乱跳的虾,一天收获的战果颇为丰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场春雨过后,天朗润起来了,排扇田的水也涨起来了,田畔口、溪沟里到处都是流水潺潺。正是蓄水犁田的好时节,忙碌了一个冬季的整修工事也迫切需要一次试验性蓄水来检验。我找来一个圆木墩,一端蒙上一块破厚布后把它扎进大水管里,四周的缝隙再用破布塞紧,完毕就开始蓄水。一天过去了,一个晚上过去了,水在慢慢地往上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清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小屋的窗户伸出头向外张望,由衷地惊叹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哇——,水满了,好宽阔的水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走下小屋来到了塘堤上,两边洁净的水面就像一大一小的两块明亮镜子镶嵌在静静的溪谷中,偶尔几声鸟叫划破了这里的寂静,原来鸟儿们也图了个早来这里看新鲜!我在堤上一边走一边看,东摸摸、西瞧瞧,仔细检查塘堤是否牢固,两边是否有水渗漏。“一切都正常”,我心里一嘀咕,甭提有多高兴。量一量水深,主出水口处:0.62米,离溢出口还差9厘米,最内侧:0.43米,附属部分的水深也有0.34米,是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鱼最好的时节是在清明节前后,当地最好的鱼是一种叫“老鱼”的鲤鱼。“老鱼”的鱼龄其实只有一年,一两个手指头大小。头一年把刚孵化的鱼苗放进稻田里,养到冬天时就叫“冬鱼”,来年用来贩卖的“冬鱼”就叫“老鱼”。清明节前我花200元买了100尾“老鱼”,鱼主人还额外送了我几尾鱼,说是“估损”数。我在排扇田的小塘放了15尾“老鱼”,其余的都放进了大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塘里放了鱼管理是关键,安装拦鱼栅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我采用了传统的拦鱼栅——竹栅,它的优点是牢固耐用,一般可以用上五六年,但制作出来比较麻烦。竹子的选择有讲究,要求野生且生长了两年的,这种竹子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而且规格也要统一,直径约1厘米,长度约1.5米。竹子要直,下端要削尖以便插进泥土中更牢固,竹节上的枝丫也要剔除干净。两个出水口需要两块三米多长的竹栅,一估算得在桃花溪边的山上砍近五百根竹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砍完竹子接下来就是制作棕绳。我从山中的大棕树上割下一块块棕皮,将其洗净、晒干、去骨,然后又将松软的棕皮撕成一绺绺棕丝,最后用手把成双的棕丝一根接一根地搓成如绿豆般大小的细长棕绳。搓好的棕绳还只是半成品,要做出结实的棕绳还需把两根细棕绳拧成一股,这时就需要特别的工具将其拧紧。工具其实是我用竹子做的两个转子,转子用竹片弯成“U”字型安装在手柄上,竹片两端用竹签固定并穿过中间手柄的延长部分。搓棕绳时先将两根细棕绳一头固定在一起,另一头分别固定在两个转子的端口,然后用手捏住手柄将棕绳拉直并同时转动转子,这样两根细棕绳就紧紧地拧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了一根稍粗的棕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编竹栅是最后一道工序,竹栅的上、中、下要各穿三根棕绳,而且是穿双线。在距离第一根竹子底端20厘米处我开始穿第一根棕绳,两根棕绳分别从竹子上下两侧缠绕后交叉、勒紧,然后用一只脚踩住往上缠的棕绳不松动,腾出的手取另一根竹子放在两绳的交叉口上并使之对齐、压紧,两根竹子间缝隙的大小始终保持0.5厘米左右。两根棕绳用同样的方法缠绕第二根竹子、第三根竹子……,一共用了220根竹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的时间顶多只能编织一张这样的竹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桃花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塘小屋的第一位访客是来自桃花溪下面一个村寨的老者,他是午后寻找放进山里的牛才路过这里,也只有在这冬季桃花溪下面的路才行得通。他来时正值我把洞中的山泉水用水管引入到小屋旁,我就用烧开的第一壶山泉水冲茶来招待他。从他那里我才得知岩塘水和下面的桃花溪也颇有一些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泉水确实是从山洞中流出来的,但是山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洞口是两块巨石呈“人”字形拱起,里面又是一些大小乱石垒起,再往里面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只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响。据说以前有人往洞里挖过,可是石头大且坚硬不能深挖进去,最后只是在里面挖出了一些破碎碗片。泉水极为甘冽,让人回味无穷,说明它来的深,来的远。很久以前有一年特大干旱,山上古村寨所有的水井都干涸了,唯有这股水像往常一样汩汩而流,村民们成群结队地来这儿挑水,这水成了名副其实的保命水。听村里的老人说,山下的河水干涸的时候这股泉水才会断,可是河水从来没干涸过,所以泉水就一直不会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听说山洞以前挺大也挺深,不仅洞中流出的水冬暖夏凉,而且吹出的风也冬暖夏凉。那为什么山洞后来会坍塌下来?说起来有一件挺蹊跷的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万历年间春上的一天,村寨里一位村民在山洞外的农田里犁田,在洞口不远处他突然犁出了一只硕大的螃蟹,这位村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螃蟹,而且它的样子也很奇怪,肚子也鼓鼓的,很显然是一只怀了孕的母蟹。这位村民一时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决定放生这只螃蟹。他把螃蟹放进洞口的清泉里养一养,过了一会儿螃蟹苏醒过来便慢慢的往洞内爬去,这位村民一直目送到不见其踪影才回去干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这位村民又去那里干活,中午时分他将自带的中餐吃完后就将空碗洗净放在了洞里的一块石头上。傍晚收工时村民去洞里取碗,他惊奇地发现碗里竟装满了新鲜的小鱼小虾。这位村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才想起昨天放生的那只大螃蟹,他思忖道:“难道它是一只螃蟹精?昨天救了它的性命今天它就开始懂得知恩图报了”,村民想到这里便端起碗高高兴兴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天,这位村民又去那里干活,他特地将一只空碗放在洞里的石头上。到了傍晚他去取碗时果然又发现碗里装满了新鲜的小鱼小虾,这时他才坚信那只放生的大螃蟹一定是螃蟹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那以后,这位村民想吃鱼虾的时候他就把碗放在洞里的石头上,而且每一次结果也能如其所愿。为了防备别人发现,后来他又改为晚上偷偷地去洞里放碗,清晨天刚刚亮的时候又把碗取回来。但终归有一次这位村民和别人喝酒时不小心泄露了天机,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有许多人找上门来要和他一起去洞里放碗,一时间洞里摆满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碗。第二天清晨,当村民们欢天喜地一起去洞里取碗的时候他们发现山洞已经垮塌,所有的碗也不见了踪影,洞口留下的就是现在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洞垮塌了,螃蟹精也走了,可这里的山泉还是常年不断。泉积而成塘,塘泻而成溪,有水就有了灵性,有水这里的一切生命也就有了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塘下面的桃花溪是一条折折绕绕且有十公里长的溪流,往下就并入酉溪,再往下酉溪就并入酉水。桃花溪两岸很久以前生长着许多野桃树,结的果子本地人叫它“毛桃”。“毛桃”树在春天开花的时候景色非常迷人。微风吹过,粉红色的花瓣便“簌簌”地飘落在溪流中,引来无数的鱼、虾、蟹出来追逐与嬉戏,“桃花溪”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桃花溪岸边两侧是依山势开凿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农田,山上则稀稀疏疏地分布三五个村寨,有如陶渊明所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农田土壤肥沃,土质成分特殊,生产出的稻米色泽透亮,口感醇厚绵长、芳香四溢,在古代就是小有名气的“米乡”。清朝道光年间,山上村寨出了一位武显将军(正二品)宋心宽,因其平定贵州、四川一带战乱有功进京接受皇帝赐封。将军觐见皇帝时特献上了家乡的一袋稻米,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亲赐御书“将军贡米”。后来将军告老还乡,又将皇帝亲赐御书带回家乡并带领父老乡亲们进一步垦田种稻,一时“将军贡米”远近闻名。至今,山上的将军墓有诗为证,曰:“锡怀伟业定黔川,天报善人振家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岩塘沿桃花溪而下两公里处有一座老旧的水碾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还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那时候附近三个村寨的人常来这儿碾米。水碾房的主人是一个六七十岁的刘姓老头,家住在山上最近的一个村寨。刘老头解放前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当过兵,后来又在土匪队伍里当过师爷,解放后蹲了几年大牢,释放回家后便和村里的一位寡妇成了家。刘老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儿子,算得上老来得子,只可惜儿子小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驼背的残疾,村里人于是都叫他“驼儿”。刘老头每天早上带上驼儿下山给人碾米,晚上碾完米又带着驼儿上山回家,这成了他父子俩生活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碾完一槽米得花上近两个小时,丰水季节一天可碾四槽,上下午各两槽,枯水季节只能碾两槽,上下午各一槽。碾米对山上的村民来说既是一件辛苦的事又是一件快乐的事。说辛苦,挑上一百多斤的谷物下山、上山本身就是一件很费气力的事,有时去迟了还得等上大半天,特别是较远村寨的人还要赶四、五里远的山路。说快乐,就是来到了水碾房之后主人父子俩确能够带给村民不一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老头年轻时见过世面,也很能侃,来这儿碾米的人喜欢听他讲过去东南西北的事。刘老头会吹一手好唢呐,也会唱山歌,在碾米歇息之余有好兴致就会露一手来给大家乐一乐。驼儿虽有残疾,但继承了父亲的优点,不仅口齿伶俐还很会表演。附近村民来桃花溪碾米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碾米的几户人家要各拿出一些米和菜一起吃一顿,俗称“打平伙”。打平伙之前有一个小祭祀活动,活动由刘老头主持完成,其主要内容就是祭拜水神,感谢水神之力帮助大家碾米同时祈求水神保佑大家一年中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祭祀完毕大家就开始一起吃饭、喝酒、取乐,这时候经常会有人逗驼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儿,最近村里放了《奇袭》的电影,给我们表演一段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儿也不推托,一会儿骑上长凳学电影中的主人公一边开车一边回头“啪、啪”单手射击,一会儿端起木棍当冲锋枪匍匐在长凳上学车上的战士们“嗒、嗒、嗒”射击,一会儿又是“冲呀、杀呀!”以及与敌人短兵相接的一连串表演——英勇杀敌、壮烈牺牲……,那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和话语惹得大家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段表演结束,大家余犹未尽,于是又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儿,最近你从你爹那里学了《铡美案》的高腔,给我们唱一段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驼儿同样也不推托,遂模仿起戏曲中的某人物一边演一边唱,同时自己嘴里还配上不同的乐器声,其舞台表演像模像样,其结果又是让大家连连叫好。有时候刘老头喝酒来了兴致在一旁也吹起唢呐助兴,父子俩一吹一唱更是让大家拍手称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次的表演,一次次的笑声不断,碾米的日子就这样在快快乐乐中过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