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灵的旅者——“虫子”部分文集读后所感

九九重阳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一位供职于省政府一个重要部门的援藏干部“虫子”先生(因“虫子”向来低调,不喜在人前暴露他的大名,他的供职单位和姓名只好隐去)送我他著述的三本文集,其中两本约一百万字的《援藏日记》(因字数太多,分上下两册),另一本三十余万字的以其居住地小龟山为书名,曰《小龟山集》。“虫子”在其扉页里介绍,书中的这些内容是对其生平“或行或止,偶有所记,解甲之时,捡拾箧笥,结成集子,共收录了中外旅札、家事辑录、师友共话、寒橐诗稿、听戏余韵、行脚琐悟。与《芙蓉楼记事》《援藏日记》《藏历屐痕》《从江城到南洋》《中北路八号》共为此生行止矣”。</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简单介绍看,我所见到的只是他众多著述中的一部分(此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作《藏历屐痕》我已经读过),但就我所见的这些著作中,我已经看到这些文字不仅是他对其职业生涯即将结束时一些总结性著述,更有在字里行间跃动的一段段历史的深刻印记和他鲜活而厚重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 钱钟书曾说,如果吃一个鸡蛋感觉不错,何必非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可是我总觉得这个比喻好像不太恰当——文以载道,一个作者形成的文字其实是他的眼界、心胸、品位、心性和处事方式的综合体现。我们完全可以从一个味道不错的“蛋”来认识并揣测这只“鸡”。</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想抛开好吃的“蛋”,来说说这只下蛋的“鸡”。不过留下这些优美和深情文字的人其实不能称作“鸡”,而是只“虫子”。何故?因为他大量的文字是以“晚起虫子”的名义发表的。所以我以“虫子”称之。虽然无论把他称作“鸡”或“虫”都不大好听,而且“鸡”和“虫”是死对头,但没办法,既然不能用真名,我也只好用“虫子”来指代他了。</p> <p class="ql-block">  早在二十一年前,我和他作为湖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共同在西藏高原上工作和生活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里就这么写过这只“虫子”:“现实中的‘虫子’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同时也是个精神世界丰富的性情中人。他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头脑里总是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怪异想法,使得跟他一起相处的人总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迪。西藏这个地方绝对适合他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这只‘虫子’整天都在满心欢喜地做他的事情,业余时间在西藏满世界地跑,留下了大量优美的‘吟唱’。”</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沉醉在他的文字里,上述的感觉依然没变,但对这只“虫子”又有了更具体的认知,细数起来有以下几条:</p><p class="ql-block"> 一、这是一只如正楷字般端正的“虫子”。这是我读他的文字时,在我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中国书法的五体中,“真、行、草、隶、篆”各有特色。其中楷书不似其他书体,横平竖直,一丝不苟。读“虫子”的书,会感受到他“横平竖直,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如他在书中自己所说:“走在人生的路上不可草率”。工作中他严格要求:一件公文,有时要改五六遍,直到满意为止;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不怕得罪人,不留情面,公开指出。生活上自律,不苟且。在西藏工作期间,远离原单位领导和同事,远离家庭,在外在监督弱化的情况下,严于律己,慎独慎微,不行苟且之事;在高原上,无论春夏秋冬,都坚持每天早起晨跑。包括用这些长篇巨制对自己的职场生涯以严谨细致的文字形式一一交代清楚,对自己、对过往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不反映出作者严谨、细致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据他说,为了赶在他正式退休前把书出出来,他日夜兼程地修订校对,以至于有一天突然晕倒在书桌前!他这种态度,这不恰似一笔一划、工整且有力的楷书吗?</p><p class="ql-block"> 与作者这种严谨的作风比较,我们很多人可能是草书性格:很多日子、很多事情都是使转点画,映带而过,可能人生也留下过几笔浓墨重彩,其他一些具体细节便沉入历史的尘埃里,多年后就无迹可寻了,不像“虫子”这般事事都可清晰追溯。</p><p class="ql-block"> 当然,无论过的是楷书生活,还是草书抑或是其他书体的生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也恰如中国画中的工笔和大写意无所谓高下一样。但“虫子”的这种严谨细致和规规矩矩的人生态度无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二、这是一只勤奋的“虫子”。“虫子”的勤奋表现在各个方面。即便身处高原,在受到严苛自然环境的考验时,他仍克服身体的不适,坚持动笔不辍;游走在高原,别人在轻松欣赏风光,他却在埋头整理自己的旅行笔记,三年里累计写下百余万字的西藏日记,更有正式出版物和其他各方面的文字记述留存。这些笔记,犹如“升平世”和“太平世”的《艽野尘梦》动人心魄。这份勤奋,还不止于笔墨——他勤于思考以明辨,勤于学习以充盈;业余时间,把别人在打牌娱乐的时间用来购书、读书、修炼自己;更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在援藏的空余时间,总是“在路上”,并留下大量优美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三、这是一只执着的“虫子”。看“虫子”的文字,感觉他有一种锚定目标不放松韧劲。任风雨如磐,前路崎岖,目光只锁定山巅,以步步为营的坚韧,将理想刻入年轮。还在于他坚守底线不松懈。纵有万千诱惑,捷径横生,内心自有一道堤坝,以不可逾越的原则,守护人格的纯净。他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与评价,始终朝着心中的方向坚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近四十年的职场生涯,虽然长期处于重要岗位,每年经手上百亿的资金,但坚守初心,不为诱惑所动,不为世俗所惑。这份笃定,让平凡的日子也有了重量。</p><p class="ql-block"> 四、这是一只才情四溢的“虫子”。他的工作性质是与数字打交道,但案牍之累并没有遮蔽他的灵性。工作中,他是公正无私的公务员,其他时间,他又是智者和才情横溢的诗人和作家。这两者的界限是如此分明,在他身上又表现得如此和谐。看他的著作,笔下写人状物,精准得仿佛跃然眼前;西藏日记中对藏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文笔既优美又练达,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同时又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诗词歌赋常有神来之笔,而他的感悟,是一个有灵性的灵魂才配拥有的。一个人,能够既理性又感性,既铁面无私又柔情似水,既果断坚毅又悲天悯人,既孤独又内心世界丰盈,若非才情高超,何以达到这样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五、这是一只心怀大爱的“虫子”。心中装着滚烫的情感:他爱家人、文中多次深情记叙他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爸爸妈妈、儿子妻子等;他爱同事,处处体现了同事情,藏友情;爱老师,多处提到小学老师和与友明老师的情谊;他牵挂贫困学生,在自己也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资助桑日县的次仁央宗完成大学学业,并帮助她调动工作,用行动传递他的善意;他更把最深沉的眷恋给了西藏。</p><p class="ql-block"> 当这些爱有冲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爱。如为了援藏,他毅然离开怀孕三个月的妻子,同样是因为援藏,他不能回去见他深爱的外祖父的最后一面。援藏期间,他在拉萨和那曲两次经历死生劫难也没有动摇他继续完成援藏使命的决心。这些爱,既有烟火气的温暖,又有大格局的厚重——它们最终汇聚成他生命里最炽热的底色,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这些文字生动真实地记述了“虫子”的“此生行止”的话,我觉得,他的人生完美践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的要求——满怀热忱地待人处事,又从心所欲不逾规矩,为自己的职场生涯划下了一个圆满的句读。</p><p class="ql-block"> 当然,“虫子”留下的这些文字也还有可以完善之处:其一,日记部分内容稍显杂糅,若仿《南归北渡》将史料性质的文字整理为备注罗列于后,或许能更好地保证阅读的流畅性,让整体内容显得不那么繁杂;其二,文中写人状物虽精准生动,若能穿插些图片,图文并茂,可能使阅读体验更好;其三,如果进一步精炼,公开刊行,或者在网上精选些内容在一些平台上发布,也能够宣扬援藏干部和省直公务员的一些正能量,也当是一个善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