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大阅兵前对外地游客进京限流的短暂窗口期,我赶紧登录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捡漏”,成功预约到了列宾特展的入场票。虽说 120 元的票价不算低,但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沉浸式参观这场心仪已久、难得一见的高品质艺术展,这份体验依然觉得格外值得。<br>回溯十年前,同样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我曾跟着一位志愿者的细致讲解,认真观赏过俄罗斯绘画艺术特展《伏尔加河回响》。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巡回画派的艺术风貌,也真切感知到它在俄罗斯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 —— 俄罗斯艺术家那份真挚的情感表达与宏大的艺术格局,深深触动了我。正是这份触动,促成了 2018 年 8 月我的俄罗斯双城文化之旅:当时我跟随 “博物馆有得聊” 的廖钒老师,先后走进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多家知名博物馆及艺术画廊,从特列恰科夫画廊、普希金博物馆西方画廊,到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冬宫)…… 每一处参观都让我对俄罗斯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切身、更深刻的感悟。<br>如今,俄罗斯绘画艺术的领军人物 —— 列宾的艺术特展再度登陆国博,于我而言,就像一位熟悉的 “老朋友” 再度归来。无需多言,这定然又会是一场令人沉醉的艺术盛宴。<br> 值此“中俄文化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垦现列宾艺术全貌。<div>展览通过“河畔船歌:艺术之旅的开始”“广袤大地:现实主义的求索”“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四大篇章,以92 件油画和素描作品,系统梳理这位巡回展览画派巨匠的艺术生涯,全面揭示其创作中“理性与激情共生”的独特美学逻辑,真实呈现其笔下一个民族的觉醒与一个时代的温度,为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窗口。</div><div>1852年,莫斯科商人帕维尔•特列季亚科夫创立了私人画廊,并于1892年将画廊连同近 1200幅画作一起捐赠给莫斯科市。如今,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已拥有超过22万件横跨13世纪至当代艺术前沿的绘画、素描和雕塑作品。<br></div> 继2015年的“伏尔加河回响—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巡回画派精品”展之后,国博这次为我们带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艺术巨擘伊利亚•列宾的杰作展。他的创作成就预示了俄罗斯文化艺术的新纪元。这位天才大师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脉搏,在其作品中凝铸生活的壮美与戏剧性。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其恢宏的画作使他在俄罗斯文艺界获得与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齐名的声誉。 <p class="ql-block">列宾的艺术生涯:</p><p class="ql-block">I864-I871:伊利亚•列宾在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结识了克拉姆斯科依和其他艺术家。</p><p class="ql-block">I870:5月至8月,伊利亚•列宾与他的艺术家朋友瓦西里耶夫马卡洛夫和弟弟瓦西里一起在伏尔加河旅行。9月,列宾受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委托,开始创作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873-1876:伊利亚•列宾持皇家美术学院津贴游历欧洲,访问了维也纳、罗马、那不勒斯、伦敦,并居住在巴黎蒙马特尔。</p><p class="ql-block">1876:伊利亚•列宾被授予“院士”称号。</p><p class="ql-block">I 877:伊利亚•列宾迁居莫斯科,一直生活至1832年,并以索菲娅公士为主题创作了首幅历史画。次年,他加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p><p class="ql-block">I878:伊利亚•列宾开始构思《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历时13年最终完成。</p> <p class="ql-block">I88I-I882:伊利亚•列宾为创作《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和《意外归来》进行研究。</p><p class="ql-block">1887:8月,伊利亚•列宾首次在列夫•托尔斯泰位于图拉附近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做客。</p><p class="ql-block">1891:伊利亚•列宾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首次个展,共展出298件作品。</p><p class="ql-block">1894-1907:伊利亚•列宾在皇家美术学院绘画工作室执教。</p><p class="ql-block">1903:伊利亚、列宾搬到佩纳特庄园作为永久住所。</p><p class="ql-block">1917: 11月24日,庆祝伊利亚•列宾重要创作45 周年纪念活动在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举行。</p> <p class="ql-block"><b>第一篇章,河畔船歌</b></p><p class="ql-block"><b>I867-1876,艺术之旅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8 年,还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读书的列宾在涅瓦河上第一次见到纤夫,萌生了创作这一主题的想法。5年后,他完成了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本单元以和列宾同游伏尔加河的胞弟瓦西里•列宾的肖像开篇,展出列宾在旅行期间完成的纤夫速写、素描和草图。1871 年列宾毕业获大金质奖章,携家人公费赴巴黎留学。此期正值法国印象派流行,女儿维拉的肖像可见受到了马奈画法的启发。在巴黎,列宾接受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为屠格涅夫画像。斯塔索夫是其终身导师与挚友,本次展出的两幅肖像是列宾为其所作肖像总数的十分之一。根据中世纪史诗创作的《萨特阔》(1876年)是列宾的留学汇报作品,为他赢得了“院士”称号,展现了他在巴黎时期多元的创作兴趣与艺术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 • 叶菲莫维奇 •列宾肖像</p><p class="ql-block">186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6.4 厘米 x 68.5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创作于伊利亚•列宾艺术生涯早期的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胞弟瓦西里•列宾(1853-1918),他是一位师从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乐班的音乐才俊。1870年,瓦西里随兄长同游伏尔加河,见证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历程。</p> <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p><p class="ql-block">187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2 cm × 97cm</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纤夫涉水》是列宾第二次考察伏尔加河后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这幅画作在构图上展现出了突破性的造型处理——纤夫行列不再是远景中的蜿蜒队列,而是以冲破画面空间的姿态径直向观者走来。这件画作采用了更为深沉的色调,画面中缺失的太阳与蓝天营造出凝重压抑的观感。</p> <p class="ql-block">伏尔加河上的纤夫</p><p class="ql-block">1870年</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23.5 厘米 × 50.5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作品是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p> 这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终稿,展览中以数字打印的画面呈现。2018年去俄罗斯时,我曾现场看过这巨幅油画的原件,十分震撼。纤夫队伍中领头老者的隐忍麻木的表情和队伍中抬头望向远方的年轻人不甘现状期盼未来的眼神形成最突出的对照。 <p class="ql-block">老妇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9 世纪70年代初</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1.5 厘米 × 87.5厘米</p><p class="ql-block">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1654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鲁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深谙欧洲古典艺术精髓。这位在圣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接受过正统学院教育的艺术家,曾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展厅终日临摹大师原作,研习画法。《老妇人肖像》临摹自伦勃朗同名原作,显露出了列宾在学生时代已具备的惊人的视觉洞察力。</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 •斯塔索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09 厘米 ×65.3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1824—1906)集艺术评论家、音乐学家、政论家与社会活动家身份于一身,毕生致力于阐扬民族文化理念,捍卫文学艺术领域的现实主义原则。<b>列宾在其艺术生涯中为这位评论家创作了约20 幅肖像</b>,这也是列宾在启程前往欧洲公费游学前的早期写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伊凡•谢尔盖耶维奇 • 屠格涅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6.5厘米 ×89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1873—1876年旅居巴黎期间,列宾以皇家美术学院公费奖学金获得者身份,应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 •特列季亚科夫的委托创作了作家屠格涅夫的肖像。<b>这幅画原本计划作为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民族珍视的面孔”系列的作品之一,该系列专门收藏俄罗斯杰出学者与艺术家的肖像画。</b></p><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看到许多“民族珍视的面孔”系列中的肖像作品,这真是俄罗斯国家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维拉•伊里尼奇娜•列宾娜童年肖像</p><p class="ql-block">187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3 厘米×60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为长女维拉(1872—1948)绘制的这幅肖像创作于其海外游历期间。在法国时,他既研习欧洲现代艺术,又钻研古典传统技法,流连于博物馆与画廊之间,临摹古典大师画作。这幅肖像受到了法国印象派技法,以及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的启发:通过一系列大胆利落的笔触构建形体,勾勒光影关系。</p> 小巷的细节能看出列宾绘画的天赋笔触,寥寥几笔就能展示出人物的灵魂亮点。 <p class="ql-block">祈祷的犹太人</p><p class="ql-block">187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0厘米 ×64.5 厘米</p>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div><br><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创作于其旅居巴黎时期,属于他探索民族性格特征的“类型肖像”系列。据列宾自述,这幅他“从各方面都满意”的作品,刻画了一位沉浸于祷告的老者。深色的背影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构建,明暗对比强烈,人物布满皱纹的面部描绘精湛,令人联想到古典大师的绘画传统。</p></div> <p class="ql-block">萨特阔</p><p class="ql-block">18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322.5 厘米 ×230厘米</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凭借这幅巨制画作于1876 年获得“院士”称号。这幅作品取材于诺夫哥罗德壮士歌中关于萨特阔——一位富有的“客商”(商人)的故事。在海底水王的奇幻宫殿中,萨特阔必须为自己选择一位新娘。各个时代和民族的美女依次从他面前走过。“远处站着一位朴素的俄国姑娘。萨特阔的目光越过那些异国美女,被她深深吸引。”这幅作品是艺术家在首次重要海外之旅期间构思并创作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二篇章,广袤大地</b></p><p class="ql-block"><b>1877-1882,现实主义的求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返回俄国后,列宾回到故乡丘古耶夫,俄国外省生活成为他关注的主题。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进入创作高峰期,艺术风格转向现代性。本单元核心展品《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及素描、油画习作和小稿,以画中小世界映射俄国大世界。1877年,列宾迁居莫斯科,次年加入巡回展览画派,以索菲娅公主为主题创作首幅历史画。在莫斯科,列宾结识了文学家、音乐家等友人,并以肖像画家的敏锐为他们留下珍贵画像——本次展出的克拉姆斯科依与特列季亚科夫的肖像即为其中代表。以妻子维拉为模特的《歇息》,则展现了画家捕捉瞬间的功力与脉脉温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自颜料及石墨铅笔;兼用水彩笔与钢笔</p><p class="ql-block">18 厘米 ×13.3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是艺术家实现自我观照的特殊媒介,更是其人生经验的凝练表达。这幅素纸本单色自画像虽幅面精微,却堪称盛装肖像的典范,展现出艺术家作为“真正画家”的精神图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p><p class="ql-block">1881-188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78 厘米 ×285.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大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自 19 世纪70年代末返乡后,开始构思一幅展现行进中宗教队伍的鸿篇巨制。这一主题深深吸引着列宝,成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通过描绘缓慢行进的队伍,列宾以凝练而传神的笔触刻画出了众生相。然而,圣像始终未向观者显露真容。对列宾而言,宗教庆典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形象,是他所理解的俄国多棱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駝背者</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4厘米×53.4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驼背者”系列草图创作于列宾寓居莫斯科近郊霍特科沃乡间宅邸期间。画家在修道院厨房遇到了这位年轻人,并简短记录如下:“他声线尖细却极富个性与活力。每逢宗教游行,这个挂着拐杖的年轻人总要数次超过队伍,跑到前方乞讨。他以自己的方式虔诚信教,是个正派诚恳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女朝圣者</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33厘米 ×545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习作中,那些将成为《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画中人群一部分的女圣者的形象,被画家以一种感入至深的细腻手法呈现给了观者。她们背着沉重的行李,佝偻着身躯,沿着乡间小路缓慢而艰难地前行,拉着拐杖,相互依靠。</p> <p class="ql-block">橡桝林中的宗教行列・圣像昰現</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4.7厘米 ×31.8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br></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草图展现了人群沿着林间道路行进的场景。画家以概括性的笔触粗略勾勸出了人群轮廓,未着墨于细节刻画。但在密集的构图中,仍可辨认出身着节日黄袍的神职人员,以及手持红色旗与十字架的圣者。列宾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在方寸草图间精准地传达了俄国度诚信仰的凝聚力。<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698年的索菲娅公主</p><p class="ql-block">1879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204.5 cm ×147.7cm<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作再现了17世纪末俄国历史的重要篇章。1682年,索菲娅公主为伊凡与彼得两位幼主摄政,后为维系权柄策动近卫军叛乱。列宾刻意在画作标题中详述了历史语境:深谙史家笔法的他,将视角聚焦于这位拒绝向命运屈服的悲剧女性。</p> <p class="ql-block">瓦莲京娜 •谢苗诺娃 •谢资娃肖像</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酱色蜡笔、擦笔</p><p class="ql-block">38.8厘米 ×247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西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自己承认,他画中的人物形象最初是在他的想象中诞生的,之后他再“去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人,他们的身材或面部特征能够表达他绘画所需要的东西”。列定在瓦莲京娜•谢洛娃(1846—1924)身上看到了类似索菲娅公主不屈不挠的性格。她的儿子瓦连京•谢洛夫自1874年以来一直是列宾的弟子,后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眼神邪恶的人,</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0厘米 ×49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列宾的教母之夫伊凡•费奥多罗维奇•拉多夫的肖像,因其所描绘的人物在丘古耶夫地区有着能用眼神给人带来厄运的名声,故得名“眼神邪恶的人”。居住在故乡期间,画家不断从各种人物类型中汲取灵感,探索人类原始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他认为这些表现形式有着独特个性、精神力量和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助祭长</p><p class="ql-block">18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5.5 厘米 × 975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巴黎归来后,列宾于1876年至 1877年在他的故乡丘古耶夫研究当地风情,创作素描和习作,并记录下了当地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特点。丘古耶夫主教堂的神职人员伊凡•乌拉诺夫是这幅画的原型。尽管教区居民认为这幅肖像画与模特完全相像,但对列宾来说,这主要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复合形象。</p> <p class="ql-block">在边界小径上(列宾娜与她的孩子们走在界路上)</p><p class="ql-block">60.5 厘米x48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br></p><p class="ql-block">这幅捕捉幸福家庭瞬间的作品,构图灵感源自列宾在法国接触到的西方现代绘画。列宾在创作中借鉴了印象派的革新技法,采纳其写生现察视角,以及对光影与空气环境复效应的关注。该作品创作于列宾与阿布拉好采沃艺术园密切台作的时期,该艺术中心汇聚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顿涅茨河畔的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p><p class="ql-block">188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1.5 厘米 × 37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李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0年夏,列宾游历南方地区。这位艺术大师一路创作了大量习作与速写,积累素材。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他探访了斯维亚托戈尔斯基圣母升天修道院。列宾选择从对岸远眺的角度,巧妙地捕捉了修道院全景。精妙的构图既突显了修道院的标志性建筑,又完整地呈现了建筑群的整体风貌。</p> <p class="ql-block">波雅尔家的秘密报告</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棕色纸本印度墨、棕褐及白颜料,钢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23.5厘米 × 31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西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雅尔是10-17世纪俄国封建社会的上层贵族代表,他们是富裕显赫的大地主。他们有权参与沙皇咨询机构——波雅尔杜马会议,并根据家族尊贵程度在宫廷中担任特定职务。列宾这幅以历史为题材的素描折射出阿布拉姆采沃艺术图对彼得大帝时代之前俄国艺术与生活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观看杂耍表演</p><p class="ql-block">1878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贴子纸板);钢笔,水彩笔</p><p class="ql-block">T76厘米 ×34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末,列宾对笑的主题已然十分着迷。这幅《观看杂耍表演》描绘了剧场顶层楼座的观众对表演的反应。画中包含各个年龄段正在大笑的观众,所有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笑”。</p> <p class="ql-block">晚会</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45 厘米 × 185.5 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0年,列宾赴乌克兰采风。《晚会》正是他基于那里的民俗风情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之一,这一题材成为他从巴黎归国后重点探索的方向。画面主题取材于当地习俗:劳作结束后,人们彻夜歌舞至天明。“那些哥萨克民谣,歌声永不停歇,每个夜晚必有戈帕克舞者在跃动中划出优美弧线……”</p> <p class="ql-block">女演员斯特列佩托蛙饰演的伊丽莎维塔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12 厘米 ×84 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佩拉盖娅•斯特列佩托娃(1850—1903)是一位伟大的悲剧女演员,被誉为戏剧外台上的“瑰宝”与“奇迹”。每次演出后,她总因极致的情感投人而精疲力竭,几乎无法独自返回后台。列宾正是捕提到了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斯特列倾托娃,将其在皮谢姆斯基的戏剧《苦命》(1859年)中饰演的伊丽莎维塔一角定格于画布之上。</p> <p class="ql-block">歇息(画家妻子维拉•阿列克谢耶类娜、列宾娜肯像)</p><p class="ql-block">188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43厘米 × 94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酒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为家人创作的肖像总饱含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对至亲之人的深切关怀。画中人维拉(1855—1917)因终日操持家务而困倦,在摆姿势的间隙打起了吨儿。列宾对妻子小心翼翼的温柔、对沉睡模特细致耐心的守候,加之画家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与非凡天赋,共同铸就了这幅19 世纪的肖像艺术杰作。</p> <p class="ql-block">阿法纳西 •阿法纳西哪维奇 •费特食像</p><p class="ql-block">1882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俄国诗人、翻译家费特的这幅肖像画</b>,是特列季亚科夫为打造“民族珍视的面孔”肖像画廊而特别委托列宾创作的。在这幅肖像中,列宾摒弃了浪漫化的艺术处理:画中的诗人目光专注、神态可亲,全然不见哲思冥想或修辞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肖像</p><p class="ql-block">1882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96.5 厘米 × 74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所绘<b>巡回展览画派领袖,杰出画家克拉姆斯科依的肖像</b>画,其绘画风格呈现出克制的色调处理和简练的构图特征,这正是克拉姆斯科依本人在肖像创作中惯用的艺术语言。同时代的人都惊叹于真人和这幅肖像画的高度相似。然而,画家真正追求的,是通过刻画模特的心理状态来揭示人物性格特质与情绪世界。</p> <p class="ql-block">帕维尔•米哈伊资维奇•特列季亚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01厘米×77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特列季亚科夫(1832—1898)是兼具商业远见与人文情怀的艺术收藏家,自青年时代便怀揣在故乡莫斯科建立一座国家美术馆的理想。</b>1892年,特列季亚科夫将已具备公共美术馆规模的私人画廊连同建筑本体一并捐赠给莫斯科市,自己则以终身管理人的身份继续守护这片精神沃土。</p> <p class="ql-block"><b>第三篇章,时代史诗</b></p><p class="ql-block"><b>188os - i89os,民族灵魂的光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80年代,列宾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宣传者被捕》《仟悔之前》均表现憧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最著名的《意外归来》(1884—1888年)也属此主题,从初稿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1880年夏,列宾赴乌克兰为《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收集素材,这件历时13年的巨制是其重要代表作,本单元8件相关写生稿与创作草图,为观众生动“揭秘”了这一伟大作品的创作过程。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列夫•托尔斯泰肖像》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表现出这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魅力。</p> 我的头脑中闪烁着最奇妙的思想和艺术构思……我的心挚爱着整人世界,炽热地拥抱一切……<br>——伊利亚•列宾<div><br>从列宾画作的构思与表现力来看,他是一位举足轻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思想家;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堪称精湛、优雅与完美,几乎是此前俄国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br>—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div>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2.8厘米 × 60.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7年盛夏,列宾独自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足迹遍及威尼斯、博洛尼亚、佛罗伦萨与罗马。这幅完成于佛罗伦萨的自画像,既是对画家内心的审视,也是对其艺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画中浅色调的背景、极简的构图与轮廓分明的人物形象,令人联想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甚至壁画。</p> 人的面容、灵魂、生活的戏剧性、对自然的印象、生命与现实意义、历史的精神——我认为这些就是我们的主题。<br>——伊利亚•列宾<br><br>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博闻广识,要是他认识清楚了自己的职责——做一个不愧自己的使命的人,我不是说,他应该做社会的领导者,这未免过分,可是至少应该做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表达者。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对自己进行长期刻苦的培养,在研究上付出巨大的劳动,不然是毫无结果的。<br>——伊凡•克拉姆斯科依 <p class="ql-block">宣传者柀捕</p><p class="ql-block">创作于1880-1889年、1892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34.8厘米 ×54.6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4年,俄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运动,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深人乡村开展民众教育并传播革命思想。列宾始终关切那些致力于为民众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当局对他们发起的司法行动,并基于此构思出了该帽画作。</p> <p class="ql-block">意外归来</p><p class="ql-block">1884-1888</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60.5厘米×167.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定格在服苦役者推开家门的一刹那———这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男子很可能是民粹派基至民党北京的流放者。列宾通过家庭成员面对“浪子面突然归家的不同情感反应构建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画家以具体社会事件为蓝本,引发了观者对那些孤注一掷的理想主义者艰难命运的深沉思考。</p> <p class="ql-block">创作歌刷《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时的格林卡</p><p class="ql-block">1887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br>101 厘米 ×1185 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作为俄国民族歌剧的创始人、俄国声乐学派的奠基人,载人世界音乐史册。由于无法请格林卡本人担任模特,列宾开创了肖像画体裁的特殊表现形式:突破传统肖像画的庄重姿态,将人物置于日常家居环境中。倚靠在枕垫上的格林卡仿佛正沉浸于音乐创作,厚重的乐谱本更强化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身着愛了堡大学教授袍的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5年<br></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57.8 厘米 ×46.3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捷列夫(1834—1907)是一位杰出的化学家。列宾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创作了两幅肖像画,这是两人多年深厚情谊的见证。此为首幅作品,画家描绘了门捷列夫身着爱丁堡大学法学教授袍的情景,体现了他在1884年该大学300周年校庆时获得的荣誉头銜。</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肖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93厘米 ×76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大公(1858-1915)是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的孙子,于1889-1915年担任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院长。除公职外,他更以诗人身份闻名,常用自己名字的首字母“KR”发表诗作,其多首诗作经柴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为传世抒情歌曲。这幅肖像画既记录了大公的军旅生涯,也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斯塔索夫在帕尔戈洛沃附近斯塔罗日 溜夫卡村的乡阃别墅</p><p class="ql-block">1889年<br></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40厘米 × 37.6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小肖像画描绘了一个晴朗的夏目,斯塔案夫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乡间别墅专门摆出姿势供列宾作画。列宾回忆道,每逢这样的目子,一群友好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演员会欢聚在他热情好客的家里。尽管斯塔索夫年逾花甲(画中为65 岁),但他充满了力量和内在能量,画家通过模特张扬的姿态和洋溢着“乐观”色彩的红色巧妙地强调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索菲娅 •门特尔肖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4.5 厘米 ×121.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钢琴家门特尔(1846-1918)侧身坐于琴凳上,背景中盛放的鲜花暗示着近期音乐会的成功。松驰的体态、华美的礼服与珍珠饰品,无不彰显着画中人对自身魅力的绝对自信。</p><p class="ql-block">列宾笔下众多音乐家、文豪、演员与科学家的形象,共同编织出了 19 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p> <p class="ql-block">凯撒 •安东诺维奇 • 居伊肖像</p><p class="ql-block">18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5 厘米 × 98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为杰出的工程学教授,居伊(1835-1918)一生中创作了14 部歌剧、大量抒情歌曲与钢琴作品,以及管弦乐、合唱曲和室内乐作品。他在音乐理论领域亦著述颇丰,出版了700 余篇探讨当代音乐艺术的文章与评论。在这幅肖像中,列宾以卓越的技法塑造了一位兼具艺术灵性与技术理性的完整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瓦尔瓦拉 •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男爵夫人肖像</p><p class="ql-block">188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6.5厘米×71.1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瓦尔瓦拉•伊凡诺美娜•伊克斯库尔•冯•希尔登班德(1859-1929)的人生经历极为有趣且丰富多彩。她专注于慈善事业,为普通民众出版廉价书籍,收藏艺术品,并在圣彼得堡经营着一个文学艺术沙龙。她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圣彼得堡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她创立了“慈善姐妹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了几家医院,并亲自在前线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列夫 • 托尔斯藜食像</p><p class="ql-block">18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24厘米 × 88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在托尔斯素(1828-1910)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画了这幅肖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一生。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被塑造成融合了伟大思想力量与极致简朴气质的天才形象。托尔斯泰常被称为“农民伯爵”,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出色的表现,专注而审视的目光仿佛在考验他的对话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忏悔之前</p><p class="ql-block">1879188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48厘米 ×59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俄国知识分子开始疏远传统宗教信仰。随着科学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进步与理性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知识分子与东正教会之间的裂痕持续扩大。列宾以画家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在创作中直面无神论思潮对俄国人精神生活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p><p class="ql-block">油画《扎波罗热時萨克给上耳其苏丹回信》(1880-1891 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油画草图<br></p><p class="ql-block">1880-1890<br></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9.8厘米×89.6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犬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不但从自幼熟知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的传奇故事中汲取创作灵感,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探索历史的真实性。这幅创作草图,展现了未来油画作品背后的故事发展阶段。列宾已经确定了一群人围绕坐在桌边的执笔者展开动作的构图布局。</p> <p class="ql-block">手术室中的外科医生叶夫根尼 •巴甫资夫</p><p class="ql-block">1888年<br></p><p class="ql-block">纸板油画</p><p class="ql-block">27.8 厘米 × 403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甫洛夫(1845—1916)是著名外科医生、军事医学院教授。这幅油画为实景写生创作:画家获准进入手术室绘制速写。19 世纪下半叶,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科学家们取得的重大进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列宾在此期间先后为多位医学界泰斗绘制过肖像。</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二世利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婚礼</p><p class="ql-block">1894年<br></p><p class="ql-block">布茴汕眄</p><p class="ql-block">98.5 cm × 125.5 cm</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精确再现了尼古拉二世皇帝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美娜的婚礼盛况。婚礼于1894年11月14日在冬宫教堂隆重举行。圣坛前,在神圣宗教会议成员和宫廷神职人员的见证下,身着近卫轻骑兵团上校红色制服的尼古拉二世与身披金色锦缎和貂皮镶边斗篷、头戴王冠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笑娜并肩而立。<br></p> <p class="ql-block">决斗</p><p class="ql-block">《决斗》(1896年,私人收藏,纽约)同名画作的版本之一<br></p><p class="ql-block">189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西</p><p class="ql-block">528 厘米 × 104.5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席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列宾的创作中,决斗、军官的荣誉以及事后仟悔这些主题,在多幅作品中得到了演绎。1897年,列宾绘制了一个较小尺寸的《决斗》版本,现者看到的不是决斗者互相宽恕的场景,而是刚刚发生的悲剧现场,获胜者正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产生的严重后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米亚斯尼茨街的叶菲姆•伊凡塔夫</p><p class="ql-block">1881—1882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铅笔</p><p class="ql-block">29 厘米 ×20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题记来看,这幅素描由列宾创作于莫斯科的米亚斯尼茨街。画中的人物头顶微秃、须髯浓密,身份已不可考。他低垂眼帘,双手交叠干腰际,姿态谦卑。从形貌装束看,他像是来自乡野的农人,不知何故栖身于这繁华都市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列宾之母塔季扬娜.列宾娜肖傑</p><p class="ql-block">187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石墨错笔</p><p class="ql-block">30.3厘米 × 22.4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描绘的是画家列宾的母亲塔季扬娜•列宾娜(1811-1880)。作为一名军屯户之妻,她诞育了7个孩子,其中4个不幸早夭。她一生操持家务、缝制皮裘,更于19世纪50年代创办家塾,教授宗教教育、阅读、书法和算术。</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伊凡诺维奇•皮罗戈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881年</p><p class="ql-block">画册单页,纸本意大利铅笔,擦笔</p><p class="ql-block">33.1厘米 ×23.4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罗戈夫(1810-1881)是一名外科医生、解剖学家、俄国军事野战外科学及麻醉学派的奠基人,还是医学教授。列宾绘制这幅素描时,恐怕不知道,就在前一天,顶尖医学专家经过会诊已确认皮罗戈夫罹患癌症。画中老者的面容呈现出冷峻庄重之色,实则掩藏着无尽的悲怆</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女演员埃菜奥诺拉 • 杜丝肖像</p><p class="ql-block">18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炭笔</p><p class="ql-block">108厘米 ×139 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丝(1859-1924)是意大利著名悲剧女演员。此刻她已褪去舞台光环,毫无矫饰之态,消瘦而略带神经质的面庞透露出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激烈波动,其疲惫之态通过绘画细节自然流露。列宾以其惯有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位素颜登台、不戴假发,仅凭戏剧天赋就能令观众如痴如醉的表演艺术家复杂而细腻的灵魂震颤。<br></p> <p class="ql-block"><br>我的头脑中闪烁着最奇妙的思想和艺术构思……我的心挚爱着整个世界,炽热地拥抱一切……<br>——伊利亚.列宾</p><p class="ql-block"><br>从列宾画作的构思与表现力来看,他是一位举足轻重、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思想家;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掌握堪称精湛、优雅与完美,几乎是此前俄国艺术家所无法比拟的。<br>——弗拉基米尔.斯塔索夫<br></p> 列宾与家人和朋友的照片 伊利亚-列宾,1910年 <p class="ql-block"><b>第四篇章,暮色沉思</b></p><p class="ql-block"><b>1900-1917,晚年的自由之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之作。1903年的《“多么自由!”》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正如列宾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果戈理焚烧《死魂灵》第二部手稿</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河</p><p class="ql-block">81厘米 × 134.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作讲述的故事与果戈理生命的最后岁月相关,彼时作家正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绝望中,内心的疑虑让果戈理痛苦不堪,他在去世前不久,焚烧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及大量创作手稿。为突出作家病弱的身心状态与这一瞬间的悲剧性,列宾称这幅画作为“果戈理的自焚”。</p> <p class="ql-block">1812年被围困的莫斯科</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00.5厘米 ×13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为纪念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列宾后期艺术探索的典范之一。面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无论在色彩运用还是构图设计上都极具表现力。这幅画以其豪放的绘画风格、富有质感的笔触以及画面明略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当时弥漫在这座城市中动荡与不安的整体氛围。</p> <p class="ql-block">列昂尼德•尼古拉哪维奇•安德烈耶夫肖像</p><p class="ql-block">1904年<br></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76 厘米 × 66.5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两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德烈耶夫(1871-1919),作家兼剧作家,是列宾在库奥卡拉庄园的朋友、邻居。在他们多年的友谊中,列宾为安德烈耶夫创作了多幅油画与素描肖像,还参与了其作品《七个被绞死的人》的插图绘制工作。这幅于1904年绘制的肖像画,是列宾为这位作家创作的最早的油画肖像。</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96厘米 x 68.9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列宾笔下的女儿不仅是一位明媚动人的年轻女子,还流露出她作为一名目标明确的学生所特有的专注与持重。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909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36厘米x27厘米<br></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9年,列宾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度假村落库奥卡拉购置了一小块土地。这个家被命名为“佩纳特”:在古罗马神话中,“佩纳特” 诸神是家庭的守护者,寓意对家庭与家园的守护。1903年,列宾彻底离开俄罗斯,其晚年创作生涯与“佩纳特”息息相关。他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去世后也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纳塔利娅•鲍里索芙娜 •诺尔德曼肖像</p><p class="ql-block">191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碳笔,意大利铅笔、豬也粉笔和水彩</p><p class="ql-block">33厘米 ×24.7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诺尔德曼(1863-1914)是列宾的第二任伴侣,拥有作家(笔名“塞韦罗娃”,或双姓“诺尔德多一塞书罗娃”),专业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她宣扬女性平权、婚姻改革、仆役解放以及素食主义理念,并身体力行地证明这些思想理念的有效性。</p> <p class="ql-block">受伤的人</p><p class="ql-block">《决斗》(1913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的预备习作<br></p><p class="ql-block">191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40.5 厘米 ×582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呈现了一名在决斗中受伤的男子的特写。列宾将人物置于红白相间的织物条纹的明亮背景下,从而强化了伤者脸上的痛苦神情。覆盖其躯体的黑色织物则令人联想到丧葬裹尸布。充满活力的速写式画法,昭示着列宾晚期在绘画表现力与造型方面展开的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谢尔盖 • 维特肖像</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81 厘米 ×81 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西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列宾为鸿篇巨制《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所作的一幅习作。画中维特(1849-1915)的形象生动且令人难忘,极具心理穿透性,诠释出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质。</p><p class="ql-block">他生前担任过政府里的各种高级职务,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以出色的外交家身份扬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伊凡 • 高列梅金和尼古拉•盖拉尔德肖像</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6.5 厘米 × 48.5厘米</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宾强大的天赋体现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模特敏锐无误的洞察力上。这幅双人肖像画捕提到了高列梅金(1839-1917)与盖拉尔德(1838-1929)两位政治家专注而私密的对话瞬间,他们对话的内容观者永远无从知晓。然而,画家巧妙运用凝固的姿势、动作以及低垂的眼睑,生动塑造出所绘人物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 <p class="ql-block">“多么自由!</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79厘米×284.5原米</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 20 世纪初俄国绘画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列宾创作的这幅充满浪漫主文激情的作品引发广泛反响。尽管画家本人坚称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仅源于他在芬兰灣岸边库奥卡拉的直接生活体验,但评论家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画中那对沉醉于汹涌海浪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蕴含看某种寓言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核心人物。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了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特别是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啊。<br></p><p class="ql-block">列宾的作品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人道主义关怀著称,在技法上融合了19 世纪欧洲写实主义绘画传统与印象派外光效果,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和场景的戏剧性,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欢迎。列宾的创作范围广泛,在各种题材的创作中都能突破传统叙事,揭示社会问题,展现出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