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新的美篇

张立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阎雪君的《人在草木间》——于占泳美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卢峰仙子归田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草木人间谱华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读阎雪君的纪实文学《人在草木间》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立新</b></p> <p class="ql-block">  这篇阎雪君的纪实文学《人在草木间》,通过“福州行”的采风经历,生动展现了福建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转型,特别是卢贵云的创业故事,堪称一篇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文采斐然的佳作。以下是我学习这篇纪实文学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b>一、立意高远,紧扣时代脉搏</b></p><p class="ql-block"> 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游记或风物描写,敏锐地抓住了“茶”这一核心意象,将其置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等宏大时代主题之下进行观照。</p><p class="ql-block"> 开篇即以《中国作家》这艘“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的比喻,暗示了作品承载的文学使命与社会责任,立意起点很高。结尾处“茶鼎汤沸处,八闽换新章”的点题,升华了茶产业变革对于福建乃至中国乡村发展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b>二、结构精巧,融汇古今</b></p><p class="ql-block"> 以采风行程为明线,串联起福州的历史文脉(三坊七巷、船政学堂、严复精神)与茶产业的现代实践。</p><p class="ql-block"> 巧妙地将历史纵深(陆羽《茶经》、宋代斗茶、古茶道、摩崖石刻)与未来图景(区块链认证、5G智慧茶园、AI算法、NFT、AR茶展、茶芽状无人机)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展现了茶文化在传承中的生生不息与创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重点聚焦卢贵云“草木谷”的创业故事,作为微观案例,具体而微地诠释了宏观主题,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b>三、内容厚重,信息量大</b></p><p class="ql-block"> 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福建茶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如“和敬清寂”)、独特工艺(如岩茶“三道火”、白茶“七年为药”)、民俗风情(如闽南“晨起三杯茶”)进行了精准而富有诗意的概括,展现了其作为“文化基因密码”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生动的产业实践:详细列举了福建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p><p class="ql-block"> 科技赋能:5G智慧茶园、AI精准施肥、物联网监控、区块链认证、数字茶库等,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如产量增40%,农残减67%)。</p><p class="ql-block"> 模式创新:“白茶银行”(茶叶质押贷款)、“三茶统筹”(茶产业+文化创意+康养旅游)、“茶企+合作社+农户”等,有效带动脱贫(如政和县茶青提价、宁德带动3.2万人脱贫)和持续增收(如安溪涉茶产值250亿,茶农收入2.5万+)。</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播:茉莉花茶工艺申遗、非遗技艺现代化(冷萃茶粉)、国际茶会、海外AR茶展、NFT数字藏品等,推动茶文化从“原产地”向“策源地”跃升,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柔性力量。</p><p class="ql-block"> 鲜活的个体样本(卢贵云):</p><p class="ql-block"> 生动刻画了“茶仙子”卢贵云返乡创业的心路历程(“家乡在等我”的触动)和实干精神。</p><p class="ql-block"> 清晰呈现了其创业路径:从接手传统茶园,到敏锐抓住“茶旅小镇”机遇,成立草木谷文旅公司,走“茶旅融合”之路。</p><p class="ql-block"> 详述其具体举措:科技合作提升品质(品种改良、有机种植、工艺改进)、产品创新(茶+青梅/李干)、建立新型经营模式(“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实施“茶旅+扶贫”(脱贫户股东分红、保底收购、提供就业、改造民宿)。</p><p class="ql-block"> 突出其社会担当:疫情期间坚持保底收购、成立星创天地帮扶返乡青年、带动周边10村1560户增收,体现了“共同致富”的理念(“人不能忘本”)。</p><p class="ql-block"> 点出其成功关键:将传统(父亲的铜茶焙笼、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科技、文旅业态)完美融合(“骨子里是二十四节气算法,血肉是茶人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  <b>四、文笔优美,富有感染力</b></p><p class="ql-block"> 语言凝练生动:如“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茶垄间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梯田茶陇如翡翠琴键”、“光伏板阵列泛着幽蓝”、“纳米级的露水收集器像一串串水晶骰子”等,画面感极强。</p><p class="ql-block"> 善用比喻象征:“航母与舰载机”、“九曲溪水浸润的紫砂壶”、“血脉图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骨子里是二十四节气算法,血肉是茶人的匠心”等,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 情感真挚充沛:对茶文化的热爱、对卢贵云等创业者精神的敬佩、对乡村巨变的赞叹,流淌在字里行间,尤其是结尾与卢贵云质朴的对话,余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b>五、思想深刻,揭示发展密码</b></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终提炼出福建茶业振兴的深层启示:打通了“文化资源-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闭环。指出一片茶叶已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文化载体、科技试验田、共同富裕媒介。</p><p class="ql-block"> 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在乡村振兴中,最深沉的力量根植于土地与文化交织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  <b>总结 </b></p><p class="ql-block"> 阎雪君的《人在草木间》是一篇兼具文学性、纪实性、思想性的力作。它成功地将一次文学采风,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赋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观察与精彩呈现。通过宏阔的视野、丰富的案例(尤其是卢贵云的生动实践)、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洞见,文章不仅生动描绘了福建茶产业的蓬勃画卷,更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乡村发展智慧和路径,是一曲献给奋斗在乡土大地上创新者的时代赞歌。其刊登在《中国作家》这样的顶级平台,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阎雪君纪实文学《人在草木间》及卢贵云“草木谷”创业故事撰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联 草木间藏千秋韵 承古法制茶 融科技赋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卢峰叠翠,茶旅融合兴八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联 云雾里育万叶春 秉匠心守本 携乡亲共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鼎沸汤声,茶香飘远换新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读《人在草木间》感赋并赞卢贵云草木谷创业(新韵)/张立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闽香春雾笼岗,千层茶垄焊茫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坊文脉承严复,一叶禅心续盛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科技赋能兴绿野,匠思筑梦富乡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卢峰仙子归田乐,草木人间谱华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10.3</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人在草木间/阎雪君</p><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中国文坛的“航空母舰”——《中国作家》(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又一次劈波斩浪驶来。非常荣幸,阎雪君的纪实文学《人在草木间》犹如航母甲板上的一艏小“舰载机”,弹射起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在草木间/阎雪君</p><p class="ql-block">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2025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我跟随中国作家采风团,来到了美丽的有福之州。</p><p class="ql-block">文以载道,城以文兴。这次采风活动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文联联合举办,主题是“书香榕城 奏响奋勇争先新华章”全国著名作家福州行。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用足迹丈量闽都大地,以文学为桥,以笔墨为炬,书写福州的人文底蕴、时代风貌与发展新篇。</p><p class="ql-block">记得在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作家采风团领导说,“在这草木蔓发、诗酒趁年华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于‘山在城中居,城在江中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共同见证‘有福之州书香榕城’文学采风活动的启幕。今天的福州,正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续写着新时代的传奇。”福州三坊七巷的琅琅书声,是严复“译启民智”的遗韵;船政学堂的声声汽笛,是“开眼看世界”的肝胆回响。宋代学者龙昌期曾用“是处人家爱读书”来描写福州城。福州,这座承载着“开眼看世界”基因的城市,正以“书香”为桥,连接历史与未来。在福州的几天里,作家将深入福州三坊七巷、马尾船政、鼓岭老街、永泰庄寨等地,从福州的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中汲取创作灵感,用文字记录福州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p class="ql-block">这次采风活动,我们看到了许多,也想到了许多,但给我留下影响最多最深的,还是福州源远流长的茶行业,博大精深的茶文化......</p><p class="ql-block">清晨,晨雾尚未散尽。作家采风团的车队蜿蜒爬上山峰弯道,摇下车窗,青翠欲滴的茶垄间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让我想起在雁北农村老家的莜麦地晨雾。</p><p class="ql-block">随着采风团进入这片白茫茫的秘境,隐约听见雾中传来机械与山泉的和鸣。越野车碾过青苔斑驳的古茶道,导航忽然切换成茶神陆羽的全息投影:"前方进入草木谷数字茶园,请开启区块链认证。"中巴车在山路上颠簸,我眼望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层层叠叠的梯田,思绪也在随风飘荡。说起福建的茶,可以说,天下人几乎无人不晓。茶脉在福建这片热土上深耕细植,传承出福建茶文化优秀的基因密码。在武夷山脉的褶皱里,一片晒出蜡质光泽的老枞茶叶,凝结着四百年的岩骨花香。福建茶文化如同九曲溪水浸润的紫砂壶,早已渗透进八闽大地的骨髓——福州鼓岭的摩崖石刻记载着宋代茶人斗茶的规矩,安溪清水岩的古茶树仍在讲述明朝侨商下南洋带茶种的故事,而闽南人"晨起三杯茶"的习俗,让工夫茶具成为每个家庭的血脉图腾。茶圣陆羽不曾踏足福建,却在《茶经》中留下"岭南生福州、建州"的记载。这种文化自信催生出独特的茶礼制:武夷岩茶的"三道火"焙制暗合道家"三生万物"的哲思,福鼎白茶"七年为药"的贮藏观映射着农耕文明的时间智慧,泉州港出土的宋代茶船遗骸,则见证着海上茶路的中外文明对话。</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当地乡镇干部随着摇晃的车身,却把绿叶变金叶的传奇述说得掷地有声,让作家们懂得了什么才是脱贫攻坚的福建解法。在政和县东平镇,海拔800米的茶山曾遍布"守着金饭碗讨饭"的贫困村。2016年精准扶贫启动后,科技特派员带着茶树品种改良方案上山,将每斤茶青价格从15元提升至42元。宁德蕉城区的"白茶银行"创新模式,让茶农可用茶叶存货质押贷款,五年间带动3.2万人脱贫。这些实践印证了福建脱贫攻坚的核心密码:将传统茶产业改造成生态价值链。安溪县的蜕变更具说服力:这个曾因水土流失被央视曝光的多灾县,通过数十年铁观音生态种植逆袭,2020年涉茶总产值达250亿元。茶产业链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认证体系,让采茶工转型为持证评茶师,茶作坊升级为现代化茶庄园,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5万元。成了乡村振兴的永续引擎。在福鼎市磻溪镇,5G智慧茶园正重塑传统业态。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控着十三万平方米生态茶园,AI算法指导的精准施肥使产量提升40%的同时减少农残67%。这种"科技+文化"的双轮驱动模式,让中国白茶小镇年接待茶旅游客突破百万,茶农二次增收比例达58%。闽北茶区的"三茶统筹"战略更具启示:以武夷星茶业为龙头的"茶企+合作社+农户"模式,将茶产业与文化创意、康养旅游深度融合。茶书院、茶民宿、茶疗愈中心等新业态,使茶农年均增收1.8万元,返乡创业青年比例三年增长420%。这些探索验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听了,作家们禁不住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在一个茶文化博物馆里,通过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作家们清晰了这些文化新叙事,也看到了世界茶港的当代觉醒。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申遗成功后,创新基因开始迸发。茶企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工业设计,"冷萃茉莉茶粉"等新品类通过跨境电商进入欧美市场,2022年创汇额同比增长213%。厦门国际茶博会引入NFT数字藏品,将百年茶厂档案上链存证,用区块链技术讲述中国茶故事。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茶文化成为国际交往的柔性力量。武夷山举办的国际无我茶会,吸引76国茶人共修"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闽榕茶业在纽约时代广场的AR茶展,让虚拟茉莉花飘进曼哈顿的钢筋森林。这种文化输出,正推动福建从茶叶原产地向全球茶文化策源地跃升。</p><p class="ql-block">茶鼎汤沸处,八闽换新章。福建茶业振兴的深层启示,在于打通了"文化资源-技术创新-价值转化"的闭环。当物联网技术传承着千年制茶智慧,当茶旅融合激活着古厝新生,当数字茶票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红利,一片茶叶便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共同富裕的媒介。这种嬗变印证着: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最深沉的力量永远根植于土地与文化交织的沃土。</p><p class="ql-block">汽车穿过最后一道流动的雾帘,八百亩梯田茶陇如翡翠琴键般展开。光伏板阵列在晨光中泛着幽蓝,纳米级的露水收集器悬在茶树顶端,像一串串水晶骰子。最震撼的是空中漂浮的茶芽状无人机,它们正用光谱仪扫描每片茶叶,将数据流汇入云端茶库。</p> <p class="ql-block">停在了草木谷大门口,我们见到了草木谷的主人、从茶山里走来的“茶仙子”---卢贵云。</p><p class="ql-block">在永泰同安镇海拔810米的卢峰茶园上有一处被千亩茶山紧紧环绕的纯白色“乌托邦”这里就是卢贵云回乡后依托茶山一手打造出的个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空间——草木谷。</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戴上卢贵云递上的自制农家斗笠,登上了草木谷里的观茶楼。我们一边品着茶香,一边听卢贵云的创业历程。通过交流,我们得知,其实卢贵云一直都在大城市打拼,开始没有想过回乡,很偶然的一个契机,父亲老卢带她去福州参加了一场当地县政府举办的海峡论坛,屏幕上那一句‘家乡在等我,我们一起回家吧’这句话真的触动到了卢贵云的心弦。当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中共永泰县委宣传部、永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创业故事会》栏目,激励吸引更多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创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虽然时间过去多年了,但卢贵云说,她还能记得当时拨动自己心弦的那几句话“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p><p class="ql-block">2019年卢贵云辞去工作,回乡协助父亲管理卢峰茶园。在这过程中,她渐渐地发现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不仅限制茶叶的发展,且收益方式单一,改革势在必行。当时永泰正好是推出了一个‘茶旅小镇’的概念,卢贵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是不是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集亲子研学,然后茶文化培训,还有茶叶的食品加工、销售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项目。有了发展的方向,2020年卢贵云便着手成立卢峰茶业的子公司——福州市草木谷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茶园优越的生态环境,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新路。然而,言之非难,行之为难,“茶旅融合”基础是茶,突破口也必然是茶。为提升茶叶的品质,拓宽茶叶的销路,卢贵云就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合作,对茶园的品种进行改良,茶叶的技术进行提升,朝着有机绿色的方向提升茶叶品质。同时把茶叶再进行创新,延伸产品,比如用绿茶跟当地的青梅、李干等农产品结合,做了很多新的茶饮,提高茶叶的附加值。</p><p class="ql-block">2021年卢贵云带领卢峰茶园,在原有茶叶种植的基础上针对中、高端市场需求,新开垦500余亩茶田,种植龙井、金牡丹、紫芽三种优质茶树品种,迈出了打造高品质、绿色有机的文旅休闲观光茶园的第一步。同时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她完成了“‘恬香溢’绿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优质茶叶示范基地及绿茶加工技术创新应用”、“‘永泰绿茶’生产关键技术与示范”等3项科技项目研发。还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白茶加工新技术应用于企业白茶生产之中,并更新了杀青、理条、炒干等加工设备,改进了杀青、造型、炒干等工艺技术,使得茶香味更加自然悠远、醇厚,赢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肯定。不仅再次打响了卢峰茶叶的品牌,提升茶叶销售额,还带动了占柄村、兰口村、西安村、芹草村、洋尾村等10个村的茶叶销售,帮助1560户农户增收。</p><p class="ql-block">父亲老卢连续做了四届村干部,他一直跟卢贵云讲‘人不能忘本’,家乡是我们的根,我们要跟乡亲们走共同致富的道路。2020年12月卢贵云主动与同安镇政府、占柄村合作,共同启动草木谷“茶旅+扶贫”项目。把全镇41户脱贫户纳入草木谷股东系统,连续3年每年给每户保底分红3600。同时她还建立了“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主动为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并与茶农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村民,将闲置民房改造提升为民宿,让村民们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三年期间,卢贵云更是坚持按照与农户约定的保底价格收购茶青保证茶农的茶叶收入不减、种茶信心不降。在卢贵云及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草木谷闽台合作茶文化艺术中心顺利建成三角木屋、山谷木屋、玻璃茶屋、细茶露营地等陆续落地。“永泰细茶”贡茶园、森林步道、银杏景观带、天文基地、永泰细茶文创馆以及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接续运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的思路,正转化为蒸蒸日上生动的发展实践。</p><p class="ql-block">为了能给更多的返乡青年提供服务,卢贵云在草木谷成立了福建省卢峰星创天地,常与返乡青年一起探讨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及经验,互相分享建设乡村、发展乡村的“奇思妙想”,2022年卢峰茶业获评福建省“万企兴万村”助村富民明星企业。2022年卢贵云获评“第二届最美福州青年十佳青年乡村振兴带头人”,“卢峰茶业”的销售额也得到大幅提升,不仅获批“茶叶进出口许可证”,还获评“福建省龙头企业”、“福州市农业知名品牌”“国家生态农场”等称号。</p><p class="ql-block">卢贵云一边给我们沏茶,一边擦拭着父亲的铜制茶焙笼,笼底刻着"癸巳年谷雨"的字样,她明白,茶叶要和土地脾性相合——就像武夷岩茶讲究‘岩骨花香’,她们的‘茶旅+扶贫’模式,骨子里是二十四节气算法,血肉是茶人的匠心。</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作家采访团离开了草木谷。临别时,卢贵云送了我几袋包装简易的茶叶,她说,别看包装不气派,好喝着哪。有时间,请您一定要来我们草木谷,品茶、写作,肯定好。</p><p class="ql-block">我握握她的手说,一定来,肯定好。</p> <p class="ql-block">  <b>阎雪君简介:</b></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3届中国金融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兼任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发表和出版长篇小说《原上草》《今年村里唱大戏》《桃花红杏花白》《面对面还想你》《性命攸关》《天是爹来地是娘》等6部,发表中短篇小说《土财神》《颠覆》《生生不息》等150多篇;主编《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中国金融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当代金融文学精选丛书》等,作品多次获得“中国金融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刊评论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金融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