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凡人立传,为小镇作志,为时代存照</span></p><p class="ql-block"> ——简谈作家郝秀琴《倒流水》</p><p class="ql-block"> 创作的三大特点</p><p class="ql-block"> 作者 : 潘茂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实力派女作家郝秀琴的长篇小说《倒流水》,是一部厚重的三部曲作品。该书摒弃了对帝王将相与宏大叙事的传统聚焦,将目光投向内蒙古“隆盛庄”这片土地,细腻描摹了从清末到现代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蜕变。它既是小说,也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地方志、一部“平民史诗”。</p><p class="ql-block">一、为普通人树碑立传</p><p class="ql-block">《倒流水》不以帝王将相为主角,而是聚焦于内蒙古小镇“隆盛庄”的平凡人物。郝秀琴以鲜明的逆向思维,将笔触伸向媒婆、阴阳先生、民间艺人、鼓匠、桥牙、钉锅匠、打更人、看门人等小人物,以“倒流水”式的历史视角,颠覆传统叙事的权力结构,让那些在正史中默默无闻的群体获得言说的空间。</p><p class="ql-block">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法,勾勒出一个个鲜活温暖的人物群像:老一代如镇长张忠德、粮行老板陈德隆、商务会长黄金柱、开烟馆的赵恒顺、走草地的王闻虎等,各有独特性格与命运轨迹;新一代如对月、任方圆、银旺、紫芸投身抗日,张章跨入政界,陈梦丽、马贵元走上教书育人之路。他们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行:张忠德为保护古建筑,甘愿背负骂名,以三百担粮食换取建筑的完整;为响应号召,又千方百计为解放军筹粮五十万斤,尽显责任担当。饥荒岁月里,百姓间的相互扶持,更生动诠释了超越个体利益的共同体情怀。</p><p class="ql-block">《倒流水》不局限于某个家族的命运,而是以地域为中心展开整体性叙事。这种集体叙事方式,将个体命运与隆盛庄的历史进程紧密交织,共同构建出小镇社会的宏大图景,成就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众历史”。</p><p class="ql-block">二、多元文化的立体呈现</p><p class="ql-block">《倒流水》在为无名者立传的同时,也立体塑造了隆盛庄这一汉、回、蒙多元文化交融的空间,堪称一部地方文化“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作者以近乎学术的严谨,细致描绘了当地数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从过年过节仪式、婚丧嫁娶的礼节,到日常饮食起居,无不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民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小人物的精神依托,承载着他们的情感、信仰与历史记忆。婚嫁之喜、丧葬之哀,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在小说中,民俗不仅是生活气息的点缀,更是推动情节、塑造人物、展现情感的关键元素,同时折射出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史参考价值。通过对生活肌理的真实再现,隆盛庄的多元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日常实践。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互动,让居民超越了简单的族裔标签,形成了共生共荣的共同体意识。</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倒流水》是理解塞北边地多元文明交融的重要文本。</p><p class="ql-block">三、泥土与诗意交织的语言</p><p class="ql-block">《倒流水》以独特的语言艺术,构建了一个既扎根晋蒙大地、又超越地域局限的文学世界。郝秀琴在朴实与诗意、地域与普遍、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精妙平衡,创造出一种既有筋骨、又有血肉的叙事语言。</p><p class="ql-block">小说语言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泥土性”与“诗意性”的融合。如“十山九无头,河水倒着流”这样的民间谚语,既承载地方智慧,又蕴含超越时空的哲理;当老人挥动羊鞭念念有词时,那不仅是人物的独白,更是土地本身的“发声”。这种根植于泥土的语言,经作者艺术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性表达,实现了从“地方性”到“人类性”的审美跨越。</p><p class="ql-block">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是小说语言的另一特色。郝秀琴并非简单堆砌方言词汇,而是让晋蒙交界的俗语自然流淌于叙事之中。“阎罗王索命,肛门队恓惶”“成全一桩媒,胜修十座桥”等表达,既保留方言的鲜活质感,又融入整体叙事肌理。这种处理既避免方言造成的阅读障碍,又最大限度保留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雅俗之间找到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小说语言还兼具丰富的韵律美与节奏感,爬山调的引入尤为精彩:“穿上皮袄,套起车/我狠狠心来把你舍。一对对大雁天上飞/我双眼望穿瞭妹妹。”这些富有音乐性的段落,不仅朗朗上口,更承担抒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在散文叙述中注入诗歌韵律,创造出跌宕起伏的语言美感。</p><p class="ql-block">通过对铁匠铺、庙会、祠庙等场景的细腻描写,小说语言展现出强烈的画面感与在场感。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民俗学价值,更通过语言的魔力,将隆盛庄的日常生活转化为永恒的文学场景。“想逛窑子三义店/想吃蜜酥上三元”这样的句子,既是对特定生活场景的写实捕捉,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诗意概括。</p><p class="ql-block">《倒流水》的语言成就,在于郝秀琴找到一种既能深入地方文化内核、又能与更广阔文学传统对话的表达方式。她让方言成为通往普遍人性的桥梁,让泥土气息成为诗意的源泉。这种语言策略,使《倒流水》既是一部地方史诗,也是一部具有普遍意义的凡人叙事。</p><p class="ql-block">《倒流水》是一部用匠心与深情铸就的史诗。它以“为无名者立传”的历史情怀为经纬,串联起普通人的具体人生;以丰饶的地方性知识为底色,呈现多元文化的交融肌理;以“逆流回望”的叙事智慧和“泥土与诗意交织”的语言为双翼,既还原日常质感,又攀升至史诗高度。在城镇化浪潮中,这部作品的价值愈发凸显:它让我们懂得,传统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脉,守护“隆盛庄”这样的文化现场,就是守护共同的精神故乡;而最坚韧的历史力量,永远蕴藏于那些被时代铭记的平凡生命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倒流水》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文化传承的叙事与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析郝秀琴创作中传统根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代性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潘茂增</p><p class="ql-block">当青铜巨鼎从百年棺木中破体而出,隆盛庄的台墩在混凝土与青铜的撕扯中完成蜕变——郝秀琴《倒流水》的尾声,恰似一把打开文化传承密码的钥匙,在超现实的叙事褶皱里,藏着乡土文明穿越千年的呼吸。这部横跨三卷的当代文学巨著,以尾声为精神制高点,让游子归来的脚步与台墩的物质嬗变相呼应,在直播弹幕与《石牛歌》的交融中,完成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仪式。作家黄天盈镜头下"文物谋杀"的刺痛(其镜头记录着台墩被破坏的瞬间,成为文明创伤的视觉见证)、锁子道袍化作星云蝴蝶的幻梦、寒燕面塑与量子科技的奇妙相遇,将文化传承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体验。部分读者或许为其超验笔法所惑,笔者愿以文本为舟,溯流而上,解码这部分叙事中文化传承的匠心所在。</p><p class="ql-block">一、象征:台墩之上,文明的物质叙事</p><p class="ql-block">作为隆盛庄的精神图腾,"台墩"的三次蜕变构成文明传承的隐喻链条:夯土的本真承载着祖辈的体温,混凝土的浇筑是现代性对传统的碾压,青铜的重塑则象征文化根脉的涅槃。张章凝望台墩时的静默,是漂泊者对血脉源头的致敬;锁子递出手稿时,台墩的阴影里沉淀着兄弟俩对岁月的共同记忆;卢台墩将母亲坟土嵌入雕塑,让个体的乡愁与土地的集体记忆相融。而"记忆黑匣子"的开启、全息投影中先辈的凝视、青铜鼎的破棺而出,更让象征体系突破时空:前者是历史的显影,中者是代际的对话,后者则是红色记忆与古老文明的共生。这些象征不是静态符号,而是流动的叙事,让文化传承成为可见可感的物质过程。</p><p class="ql-block">除了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倒流水》尾声在结构上也独具匠心,通过多线交织构建出传承的立体图谱。</p><p class="ql-block">二、结构:多线交织,传承的立体图谱</p><p class="ql-block">尾声以庙会与乡贤大会为舞台,将三条线索编织成文化传承的复调叙事。张章父女带回的不仅是岁月沧桑,更是知识体系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发现;张晓生的量子科技,为破解台墩的历史密码提供了现代工具;锁子的手稿与道袍,则是民间记忆的活态留存。三线看似并行,实则在"台墩"这一核心意象中交汇:张章的历史视角、张晓生的科学视角、锁子的民间视角,共同构成理解隆盛庄文明的三维坐标系。这种多线叙事的精妙,在于让文化传承摆脱单一维度——它既是游子的精神回归,也是科技对传统的激活,更是民间智慧的自觉延续。</p><p class="ql-block">在象征与结构之外,文本的细节与意象同样承载着传承的温度,于微末之处彰显文化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三、细节与意象:微末之处,传承的体温</p><p class="ql-block">文学的魔力往往藏在细节的褶皱里。张章被风吹起的白发"似泛黄算纸",额角疤痕与台墩裂缝的互文,将个人命运刻进土地的记忆;张晓生西装内袋的哈佛校徽背面,台墩经纬度如胎记般烙印,显现代际传承中"根"的不可磨灭。而"倒流水"这一核心意象,既指地理奇观,更喻时光倒流:河水裹挟着寒燕面塑的甜香、《石牛歌》的童谣、戍卒的骨粉奔涌而来,让过去与现在在叙事中重叠。这些细节与意象,让文化传承有了体温与重量,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概念。</p><p class="ql-block">当细节与意象唤醒了文化的质感,情感的流动则为传承注入了血脉相连的深度。</p><p class="ql-block">四、情感:血脉里的传承基因</p><p class="ql-block">情感的浓度决定了文化传承的深度。张章与锁子重逢时"老了,我们都老了"的喟叹,藏着一代人对岁月的妥协与对故土的执拗;卢台墩轻抚红陶基座中母亲坟土的低语,是游子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与故乡的和解。更动人的是集体情感的爆发:台墩遭破坏时,张新生泛红的考古刷与直播弹幕里"文物谋杀"的愤怒,让文化传承从个体体验升华为群体意识。这些情感不是刻意煽情,而是文化基因在血脉中的自然流淌,让读者在共鸣中触摸到传承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情感的共鸣推动着文化肌理的展开,而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一肌理最鲜明的纹路。</p><p class="ql-block">五、文化肌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舞</p><p class="ql-block">尾声的文化叙事,拒绝将传统与现代对立。1948年聂荣臻指挥部的红色记忆、庙会的民俗展演、《倒流水》三部曲的文本传承,构成历史维度的纵深;而直播技术、量子科技、弹幕互动,则是现代性对传统的重新诠释。寒燕面塑在书页间飘落,是民间艺术对书面文学的渗透;全息影像中的戍卒与现实中的游子隔空对望,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种共生不是简单拼接,而是让传统获得现代表达的出口,让现代在传统中找到根系——正如台墩最终以青铜为骨、科技为魂,完成文明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为了承载这种复杂的文化肌理,文本的语言与奇幻笔法形成了独特的诗性张力。</p><p class="ql-block">六、语言与奇幻:诗性表达中的传承张力</p><p class="ql-block">郝秀琴的语言如西河湾的流水,兼具柔婉与力量。"水泥层如蛇蜕般剥落"的比喻,让现代性对传统的伤害具象可感;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在节奏变化中模拟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更妙的是奇幻元素的运用:"石牛右眼流血泪"的弹幕悬念、西河湾水同时呈现三态的奇观、韩参将箭镞与龙继根儿公章的时空纠缠,这些超验场景不是脱离现实的幻想,而是文化传承中"不可言说"部分的诗性表达——就像祖辈的智慧无法被完全解码,只能在敬畏与想象中传承。</p><p class="ql-block">从夯土到青铜,从童谣到弹幕,《倒流水》的尾声以叙事为桥,让文化传承跨越时空阻隔。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需要在现代性的土壤中扎根;传承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对话——用科技激活历史,用情感连接代际,用诗性守护那些无法量化的精神密码。当隆盛庄的台墩在叙事中完成蜕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永恒追寻。这或许正是郝秀琴的创作启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过去与现在共生,文化之河才能真正"倒流水"——不是倒退,而是在回望中获得奔涌向前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情、人、境、事的完美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倒流水》(中)第九章赏析</p><p class="ql-block"> 作者:潘茂增</p><p class="ql-block">我昨天下午细读了本土著名作家郝秀琴的作品《倒流水》(中)的第九章,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情感、人物、环境与情节的完美交融。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宛如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在情感表达上,本章情感线索丰富且层次分明。对月与银娥的爱情令人唏嘘,战前的山盟海誓与战后的物是人非,强烈的落差让对月的痛苦与执着直击人心。亲情的刻画同样动人,与母亲的重逢饱含着愧疚与眷恋,母亲在灶前的忙碌身影,传递出深沉无私的母爱;与嫂嫂蓝芸和宝娃的相处,则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宝娃的天真活泼、蓝芸的关怀备至,共同编织起温暖的亲情之网,让历经沧桑的对月在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而乡情,犹如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始终,家乡的山水、窑洞,熟悉的西河湾流水声,都承载着对月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即便家乡贫困依旧,这份情感也未曾削减,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下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人物塑造方面堪称一绝。对月这一形象丰满而立体,战场上的英勇与生活中的柔情、无奈相互交织,其内心在战争与亲情、爱情之间的挣扎,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母亲巧莲婶婶则是坚韧女性的代表,她独自操持家务,在艰难环境中坚守着家庭的传统,勤劳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宝娃和蓝芸虽为配角,却也鲜活灵动,他们的言语举止,从侧面烘托出家庭氛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得人物关系更加真实可信,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情感力量。</p><p class="ql-block">环境描写极具深意。东八号海子的秋景,萧瑟荒凉,既是自然景象的呈现,又映衬出对月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而那血红的海水,更是巧妙地唤起对战争残酷的回忆,将无形的情感与有形的景物紧密相连,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西河湾的流水和破旧窑洞,则作为家乡的象征,蕴含着岁月的痕迹和对传统生活的坚守,它们见证了家庭的兴衰变迁,赋予了故事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家乡在人物心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充满张力。从对月踏上归乡寻爱之路起,悬念便悄然滋生,银娥的命运未卜,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而银娥改嫁的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对月对爱情的憧憬,爱情与现实的激烈冲突瞬间爆发,将故事推向高潮,让读者沉浸在对月的痛苦与挣扎之中。随后家庭团聚场景的出现,节奏趋于平缓,温情脉脉的氛围如春风拂面,舒缓了之前紧张的情绪,使读者在情节的起伏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倒流水》的第九章通过精妙的情感表达、鲜活的人物塑造、深刻的环境描写和富有张力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这一章节不仅是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与命运是如何被无情地裹挟,又如何在苦难中绽放出人性的光辉,令人回味无穷,也让我们对后续的故事发展充满期待,渴望继续探寻这些人物的命运走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地、家族与时代交织的文学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倒流水》(中)第三十四章赏析</p><p class="ql-block"> 潘茂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倒流水》(中)的第三十四章中,作家郝秀琴以细腻深刻之笔,绘就张忠德家族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家族兴衰与人性挣扎、时代浪潮相互交织,眷恋土地之情满溢纸面。初读引人遐思,再品意蕴悠长。</p><p class="ql-block">此章如历史长卷,细述家族变迁与土地之缘,让读者仿若附身文中人物,感其悲欢、叹其命运,为作者的深刻洞察与精妙描绘所折服。而这一切,都自然地引出下面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和叙事结构三方面展开赏析:</p><p class="ql-block">一、人物塑造之精妙</p><p class="ql-block">张忠德的心理与性格层次丰富复杂。签地契后,其内心撕裂,对土地转让深感后悔,凸显对家族传统和土地的深厚情感,同时儿子的信又使其觉得顺应时代,展现内心挣扎。即便签了地契,他仍心存侥幸,尽显商人精明与对土地所有权的不舍,在传统与现实间求平衡。看地时,讲究的行头难掩对家族辉煌的怀念,但无奈接受土地易主,其气质与担忧交织,呈现出时代洪流中坚守与妥协的家族长辈形象。</p><p class="ql-block">秃娃形象鲜明,具社会写照意义。多年管家生涯尽显勤劳朴实,而土地易主时的破口大骂,则宣泄出内心不甘,反映出当时底层人物命运的飘摇与无奈,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深度。</p><p class="ql-block">二、环境描写之神韵</p><p class="ql-block">自然环境的烘托作用显著。春景的萧瑟冷清,映衬张忠德内心因土地易主的落寞惆怅。大东营土地肥沃,不仅是物质基础,更象征家族精神寄托与荣耀传承,其易主暗示家族命运变迁,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人文环境富有历史底蕴。巴总府和缸坊的沧桑变化,承载历史文化信息,暗示家族兴衰与时代紧密相连,为人物命运搭建广阔历史舞台,提供深厚文化语境。</p><p class="ql-block">三、叙事结构之匠心</p><p class="ql-block">插叙手法丰富故事内容,展现张家发家史,从垦荒创业到开设商号,补齐关键板块,为张忠德的情感和家族困境提供历史脉络,使故事发展与人物行为情感更具逻辑说服力。同时,发家史与土地易主的对比,强化主题表达,引发对家族传承、历史发展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思考,让主题更丰富深刻。</p><p class="ql-block">情节起承转合精妙,以土地交易为引,引发张忠德看地、与秃娃对话等行为,秃娃的反应升华情感。整个情节围绕土地展开,紧凑连贯,层次分明,展现人物关系与性格,叙事节奏掌控得当,吸引读者深入其中。</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节,作者笔触细腻入微,生动展现历史沧桑、人物悲欢与土地文化内涵。读者仿若穿越时空,在家族传承与时代演进中品味人性复杂,每读皆有新收获,于文学滋养下对世界有深刻认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情殇深处,锁子的无奈逃离</span></p><p class="ql-block">——赏读《倒流水》(中)第五十八章</p><p class="ql-block"> 作者:潘茂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郝秀琴以其细腻且深刻的笔触,将锁子内心深处的绝望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悲剧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玲花身孕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突如其来的重磅炸弹,无情地击碎了锁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将他从幸福的幻想中猛地拽入了痛苦的深渊。</p><p class="ql-block">作者巧妙地运用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精准地捕捉到了锁子情绪的层层递进与剧烈波动。从最初听闻消息时的那一愣,仿佛时间瞬间凝固,大脑陷入短暂的空白,到紧接着的一惊,如遭雷击般的震撼让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后,他用拳头捶打自己的头部,那是对自我的愤怒与责问,是无法接受现实的本能反应。紧接着,他一头钻进马厩,伏在马背上欲哭无泪,此时的他,内心的痛苦已经汹涌澎湃,却又无从宣泄,只能在这无声的角落里独自承受着命运的残酷打击。子过往的种种付出,他对玲花可谓是全心全意、无微不至。那些日子里,他不辞辛劳地背着玲花进出,细心地扶起扶坐,贴心地端饭倒水,甚至背着她往返于医院和家中,就连上茅房这样的琐事都亲力亲为。他对玲花的爱,深沉而真挚,是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自然生发出来的,只是不善言辞的他,将这份爱默默地藏在了行动之中。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玲花的冷漠与背叛。每一个夜晚,玲花以脚疼为由躲避着他的亲近,让他始终无法触及那渴望已久的温情。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巨大落差,使得锁子的悲惨境遇愈发令人痛心疾首,也让读者不禁为他的遭遇而感到深深的惋惜与同情。</p><p class="ql-block">干爹的存在,无疑为这一情感纠葛增添了更为复杂的维度。他的沉默不语,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无奈与两难。一方面,玲花是他的外甥女,是他对妹妹亏欠情感的寄托;另一方面,锁子又是自幼陪伴在他身边、为这个家尽心尽力的干儿子。他本以为促成这段婚姻是为两个孩子缔造了幸福的归宿,却未曾料到会酿成如此令人痛心的苦果。他的内心同样饱受煎熬,既心疼锁子所遭受的委屈,又无法割舍与玲花的亲情,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作者的笔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进一步烘托出了整个故事氛围的凝重与压抑。</p><p class="ql-block">故事的结尾,锁子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那一人一马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的画面,充满了无尽的落寞与哀伤。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离去,更是一种希望的破灭和命运的无常写照。读者的内心也随之被深深牵动,对锁子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揪心的担忧。同时,这一情节也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读者对人性、爱情与婚姻的深度思考之门。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们在情感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无奈与无力仿佛穿越时空,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令人唏嘘不已。而锁子的离去,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重重悬念,宛如一颗神秘的种子,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寻他在未知旅程中的种种遭遇,渴望知晓他是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抑或是在命运的洪流中继续漂泊沉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