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中国-5A足迹集锦-03北京天坛

W_xian896597

<p class="ql-block">远方,对人有一种魔性的吸引,美景,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这片浩瀚的土地上呈现出来的缤纷美景,可谓万紫千红,总有一款令你怦然心动。历史在风烟中渐行渐远,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任凭后人凭吊、怀想,仰望。</p><p class="ql-block">自从2006年退休后,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拍摄了国内5A景区的大量照片,非常值得品味、欣赏。现年龄大了,一般旅行社已不带我们玩了,十分怀念曾经走过的旅游足迹,现整理奉上,供浏览、回味。</p><p class="ql-block">皇城故宫巍峨肃穆,尽显皇家风范;长城绵延万里,守护着这个古老的民族;美轮美奂的颐和园,见证了几百年的兴衰荣辱;众多祭祀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气势恢宏;触摸北京的历史印迹,令人铭记。有人说,在北京游走的过程,便是触模历史的过程,也许只是不经意地一抬头,便与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不期而遇,在这里,可以追忆逝去的岁月、也可以追逐美好的未来。</p> 天坛:中国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p class="ql-block">天坛,在北京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尚属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而主要的封山活动都是在泰山举行。宋真宗是最后一个封禅泰山的皇帝,他拉低了封山泰山的资格,从此以后泰山就再也没有封禅仪式了。至明朝后,祭祀天地的活动改在北京的天堂和地坛举行。</p><p class="ql-block">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建筑鲜,它是封建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它独特、优美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是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p> <p class="ql-block">天坛占地27平方千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二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垣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p><p class="ql-block">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p><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上下三层,屋顶均用深蓝色琉璃瓦舖盖,象征天空的颜色,是人们想象中离天最近的地方。天坛,是中国明清时代最神圣的地方,因为它象征着皇天。天坛以其恢宏并且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建筑,一直以来激动着前来游览的人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的前身是“大祀殿”,是祀天地神的地方。乾隆时大修后改为祈年殿,专祀“皇天上帝”,因此大殿按敬天祈神的规格而建。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蓝天。</p><p class="ql-block">殿正中有4根高大的通天柱,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金柱12根,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一年的24个节令。3层相加共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再加上顶部8根童子柱,为36根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中心的雷公柱,象征着皇帝的“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内坛墙上东南西北各设天门,西外坛墙设祈谷坛门,内坛东部有七星石。</p><p class="ql-block">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坐落在祈年殿以北,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由三座琉璃门与祭坛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p><p class="ql-block">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p><p class="ql-block">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从皇穹宇出来,沿丹陛桥向北直通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有鎏金宝顶,3层重檐的圆形大殿,采取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筑之一。整座祈年殿高38米,直径30余米,三层殿顶均覆以深蓝色的琉璃瓦,</p><p class="ql-block">呈放射状,逐渐收缩向上,这种奇特的造型给人一种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感觉。祈年殿是全木结构建筑,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中间4根支柱称通天柱,又名“龙井柱”。三层殿脊以鎏金斗拱作支撑、卯榫交叉,独具匠心。殿内梁枋大木和天花,均采用龙凤合玺彩画,装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表示天象。墙面整齐光滑,弧度规则,是天坛中著名的“回音壁”。回音壁,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p><p class="ql-block">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p><p class="ql-block">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p><p class="ql-block">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它的门楼、墙顶、殿瓦、殿顶,在明朝全用绿色琉璃瓦,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时,将门楼、殿瓦、墙顶全都换成蓝琉璃瓦,围墙的墙身则用蓝色玻璃砖嵌砌。</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圆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圆丘坛的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p><p class="ql-block">圆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直径70米,中层50米,下层直径30米,3个数相加等于150米(合45丈),刚好合了“九五之尊”的说法。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一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第三层每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p> <p class="ql-block">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天心石。圜丘台面石板、拦板及各层台阶的数目均为奇数九或九的倍数。如台面石板以上层中心圆石为起点,第一圈为九块,第二圈为18块,依次周围各圈直至底层,均以九的倍数递增。各层汉白玉石栏板的数目也是如此。燔柴炉位于圜丘坛外壝内东南,座南朝北,圆筒形,绿琉璃砖砌成,其东西南三面各出台阶九级。</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p> <p class="ql-block">附上二段关于天坛的视频,谢谢北京老刘的无私奉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