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昵称:晨光破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美篇号:4740755</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学生时代起,《红岩》的书页便已将白公馆、渣滓洞的名字,深深镌刻在我心中。这两座由国民党军统特务营造的人间地狱,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曾是吞噬无数革命志士的黑暗深渊。然而,正是这极致的黑暗,反而映衬出那群革命英烈坚毅灵魂的璀璨光芒。他们以不屈的信仰刺破长夜,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走过的道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6月27日,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我随着参观的人群,缓缓前行在通往历史深处的石阶道路上,脚步声在肃穆的空气里轻轻回响。当我踏入渣滓洞监狱铁门的那一刻,时空骤然坍缩,山城盛夏的炽烈阳光被甩至身后,映入眼帘的是布满电网的高墙、阴森狭小的牢房,目睹冰冷的铁窗、锈迹斑斑的刑具、以及墙壁上残留的血迹,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先烈们所遭受的残酷折磨。然而,就是在渣滓洞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极致的黑暗中,革命先烈们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仰,向往着光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听到了“意志是钢铁”的铮铮誓言,江竹筠(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当敌人把削得尖利的竹签一根根钉进她十指时,她咬牙挺立,声音平静却如铁石相击:“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掷地有声的回答,穿越渣滓洞阴冷黑暗的刑讯室,成为红岩精神最锋利、最响亮的信仰之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读到了纸短情长的托孤遗信,江竹筠于1949年8月27日,在渣滓洞女牢一室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家书,她用竹筷磨成笔、棉花灰调水作墨,把信写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郑重托孤:“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这封托孤信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烈士的悲壮,更是一位母亲在生命尽头对孩子的全部期望与嘱托。那跨越生死的家国大爱,让红岩精神不仅有钢铁的硬度,更拥有了人性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看到了那面诞生于渣滓洞牢房中的“五星红旗”,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江竹筠和她的姐妹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红色被面布条和黄色草纸,一针一线绣制了一面她们想象中的五星红旗,只为“让旗帜先看见黎明”,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和坚定信仰,这面红旗是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最佳见证之一。正是这钢铁的意志、似水的柔情和对黎明最热烈的期盼,完美地诠释了何为“在最黑暗的地方,守护最耀眼的光明”,共同熔铸成了穿越时空、永不褪色的红岩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敬佩革命烈士陈然,在渣滓洞牢房写下著名的《我的“自白”书》。这并不是一篇“自我表白”的悔过书,而是写给敌人的战斗宣言!“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诗歌语言直白、刚烈,毫无修饰,却燃烧着理想与愤怒,成为狱中传抄最广的“地下挺进报”。陈然烈士用他24岁的年轻生命,践行了这首诗的每一个字,他的诗篇和精神永远地铸进了共和国的基石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疼爱“小萝卜头”宋振中,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1941 年,他随父母宋绮云、许林侠一起被关进白公馆秘密监狱,从此再没看过高墙外的天空。在阴暗潮湿环境恶劣的牢房里,他在革命志士的教导下,学会了读书、写字,甚至承担起“小交通员” 的重任,利用自己年龄小、不被特务严密防备的“优势”,为各个牢房间传递信息和情报。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年仅8岁零 9 个月的“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他用短暂的一生证明:革命不分年龄,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他人。他那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大眼睛,永远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清澈、最深刻的凝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指针拨回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的前夜,黎明将至,黑暗尤浓。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牢狱中,杨虎城、罗世文、车耀先、许建业、刘国誌等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酷刑与死亡的威胁,以血肉之躯践行了什么是忠诚与信仰。他们受尽折磨而不折不挠,笑对屠刀而宁死不屈,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的名字,是刺破黑暗的闪电,是铸就共和国基座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下,歌乐山烈士陵园渐渐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我随着人群离去,但知道有一部分自己将永远留在这里,与那些不朽的灵魂一起,在黑暗中向着光……我:“愿做一束微光,汇入时代的璀璨星河;愿以一缕寸心,永远向着光明而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