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行(一)

Haoqian

<p class="ql-block"> <b>缘起</b></p><p class="ql-block"> 家有少年,高一时萌生留学念头,几次提及均未被认真对待,几次三番后不胜其烦,以“没钱,供不起”为由断其念头。高二刚开学不久,做足了功课的少年卷土重来,认真谈判:一是概述国际教育三大课程体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何能让他发挥理科优势屏蔽文科劣势;二是详述</span>适合申请他喜欢的英国和香港的课程体系;三是学习费用可以从停了现有的价格不菲的系列课外辅导节省的钱里出,另外再加上一部分(现在看来是一大部分);四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坚持上完高中参加高考,普通的985就是他的天花板,为了触摸这个天花板他会非常痛苦的为我们学,有可能会厌学。如果学习全新的国际课程,他会非常开心的去迎接挑战为自己学,一切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妥协,全力支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他,少年的梦想不是生意,不论性价比,开心的为自己学是千金难买的源动力。</span>剩下的两年高中时间母慈子孝,我们忙工作,少年忙自己的出路,各自努力,各有所成,一片和谐。如今,终于踏上远赴英伦的新征程,作为金主的我们决定伴随他一同揭开人生新篇章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  9月20日出发,航班选择了阿联酋航空,经迪拜转机赴伦敦,十多年前坐过一次Emirates,对服务、机上餐饮及空姐辨识度极高的特色服饰均印象深刻。此次碰巧是到达时间和性价比都在我们理想范围内的最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远离首都的万家灯火,少年开始了离家远行的生活,自此,我们能够日夜相守的人生阶段就基本结束。念及我们当年高考离开家后,就再也没能和父母长相厮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由伤感。</span>从学生时期寒暑假到工作之后屈指可数的节假日,陪伴父母的日子越来越少,如今,我们也要和当年的父母一样面对同样的离别,人生,就是不断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  机上餐饮真心不错,两顿饭都可圈可点,当然,挑食的人另当别论。</p> <p class="ql-block"> <b>第一日</b></p><p class="ql-block"> 因为携带的行李多,提前在携程订了接机的7座车奢侈了一把,一个黑人小哥开车来接我们,全程由少年打电话和小哥接洽。小哥帮我们放行李时,我让少年坐前面看路,少年习惯性的拉开右前车门,黑人小哥着急的说,等等,那是司机位,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明明知道英国是右舵左行,一时之间还是本能使然。</p> <p class="ql-block">  一站直达宿舍,少年生怕同学们看到我们跟他一起来会觉得他是妈宝男,坚决不让我们下车,自己拿了行李去面对新生需要办理的一切手续,我们则直接去附近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各自收拾停当后已是傍晚时分,相约在附近走走,不远处就有一个热闹的步行街,“好脏好乱好快活”的既视感,伴着晚霞我们开始了心情放松的英伦行。</p> <p class="ql-block">  返回时,天色渐暗,宿舍区格格窗棂透出的鹅黄色暖光温暖而治愈,我知道,有一扇窗棂、有一格暖光将成为少年人生路上新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b>第二日</b></p><p class="ql-block"> 因为时差的关系,第二天一早5点就精神抖擞的睡不着了,得少年允许参观其宿舍,来到楼下瞧见一只早起的小狐狸,这生态,会不会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清晨六点的伦敦清冷寂静,整个城市似乎尚未苏醒。如此情境,原定坐车去牛津访名校的计划临时改成步行去UCL,先去看看少年马上要上学的地儿吧。</p> <p class="ql-block">  步行了近40分钟,远远看见了古典气派的砖红色楼群,不知什么来头,后来在街角看了路边的地图才知这是UCL的教学楼。UCL主教学区的各栋教学楼散落在伦敦中心区域的街巷间,没有“校园”的概念,上课需要走街串巷奔波于不同的教室,这种独特且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或许能让外来的学生们更快的融入这个城市,更快的适应将来打卡进入写字楼的上班生涯。</p> <p class="ql-block">  砖红色楼群对面就是UCL主楼,基本上所有UCL的广告都是这栋楼的外景,可惜为了迎接明年200年校庆正在整修不能近观。</p> <p class="ql-block">  清晨步行走马观花的新鲜感让我们上瘾,继续朝着大本钟方向步行前进。偶遇正宗兰州拉面馆,很是亲切。</p> <p class="ql-block">  行至特拉法加广场,似有一大型日本展示活动,各路摊贩已就位,不想凑热闹的我们从外围绕离,已能远眺大本钟。</p> <p class="ql-block">  离特拉法加广场很近有一个圣詹姆斯公园,St. James's Park是英国八大皇家公园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此行不经意间竟先后去过五大皇家公园,各有各的美,流水账记录会逐一提及)</p> <p class="ql-block">  公园位于伦敦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东邻首相居所唐宁街10号,西依女王居所白金汉宫,北边的水师提督门与维多利亚纪念碑连起了女王阅兵大道The Mall。</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一进门就能看见一个纪念在一战中牺牲将士的纪念碑,下面摆着颜色形状各异的纪念花环。</p> <p class="ql-block">  沿着水路径直穿过花园,一路上看见小松鼠、鸽子、天鹅、野鸭、不知名的胖鸡以及溜溜达达遛狗的男男女女,在蓝天白云绿地清流间构建了具象的生态文明图景。</p> <p class="ql-block">  出得公园便见插满英美两国国旗的林荫大道(The mall),也是女王阅兵大道,之前每年女王生日的阅兵游行就在此举行。因为特朗普刚刚结束对英国的国事访问,美国国旗还没来得及清除。</p> <p class="ql-block">  阅兵大道的尽头是白金汉宫以及门前的阅兵广场和醒目的维多利亚纪念碑。碑顶长着翅膀镀了金身的胜利女神在阳光下blingbling的闪着光,在灰米色的建筑群中形成不容置疑的视觉制高点,这无疑是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权力叙事与精神象征的视觉体现。</p> <p class="ql-block">  没有赶上卫队的换岗仪式,只见一名士兵莫名的反复折返走,形单影只一丝不苟的夸张动作看着有些滑稽。</p> <p class="ql-block">  转角来看大本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本钟官方名称是伊丽莎白塔,实际就是报时的钟楼,因是伦敦地标性建筑故成为网红打卡点儿。</span>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大本钟为背景的</span>红色电话亭是最佳拍摄位,沿线的红色电话亭旁均大排长队,很是壮观,看来排队照相并不单为国人所好,全世界人民都热衷于此。</p> <p class="ql-block">  对面是鼎鼎大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及街心公园引人注目的丘吉尔雕像。这个曾对英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卓越领导人,以手拄拐杖弯腰驼背的形象伫立在市中心,不知是因为过分写实的文化差异还是历史对他的争议性评价。</p> <p class="ql-block">  街心公园有一圈政治人物雕像群,除了丘吉尔很意外的还看见甘地和曼德拉俩外国人,不愧是国际化都市。身为女性,很有必要介绍下雕像群中的唯一女性雕像,米利森特·加勒特·福西特(1847年~1929年),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权运动领袖。她曾领导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1918年,《全民代表法案》的通过,让600万英国妇女首次获得了宝贵的选举权,这是女性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西敏寺,这里是历代国王加冕或王室成员婚礼常用的教堂,也是牛顿、达尔文、霍金、英国皇室成员等各类传奇人物的安眠之所。哥特式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让人一见倾心,不过连看几日也就审美疲劳了,此为后话。</p> <p class="ql-block">  在路边等候开往牛津的大巴,再观赏一下伦敦难得的好天气下的大本钟全貌。</p> <p class="ql-block">  开往牛津的大巴途中,一路乡村风,给老妈图文直播,老妈说,这不就是新疆吗。</p> <p class="ql-block">  抵达牛津大学,第一站阿什莫林博物馆,成立于1683年,比大英博物馆还早70年,是英国历史上首个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标志着近代博物馆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阿什莫林博物馆以丰富的艺术类藏品闻名,其中不乏中国藏品。</p> <p class="ql-block">  略微一扫就是满架的唐代瓷器,是一个名叫赫伯特·英格拉姆的爵士藏品的一部分。不忍细想这些珍品都是怎样远渡重洋颠沛流离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当然,不只中国藏品,其他亚洲国家的宝贝也都有。</p> <p class="ql-block">  希腊的各式雕塑、绘画似乎更多。</p> <p class="ql-block">  这,算不算是在艺术领域掐了全世界的尖呢。</p> <p class="ql-block">  当然,有些太重不好掐的很明显是被切割运输后如同积木般再拼凑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英伦行参观的第一个博物馆就让人心情复杂,上至楼顶咖啡馆小憩,把沉重的历史暂放一边,先感受一小瓶啤酒65元、一小杯咖啡42元、一小份薯条55元,另外还要加12%服务费的真实物价吧。</p> <p class="ql-block">  行色匆匆的我们一路遇见很多别致的建筑,有的一眼别过,有的端详许久,这个楼顶带有大型时钟和风向标的建筑是牛津大学泰勒研究所(Taylor Institution),是研究中世纪和现代欧洲语言(英语除外)的中心。逆光亦能照亮其古典雄浑之美。</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尖顶的有着浓郁宗教味道的哥特式建筑是牛津殉道者纪念碑,为了纪念16世纪在牛津被处以火刑的几位新教殉道者。英国的宗教改革之路看来是血雨腥风。</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来去匆匆的人们,游客、学生、教授,厚重且辉煌的历史支撑下的名校光环或多或少的滋养着每一个或长或短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  圆顶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始建于18世纪,是英国最早的圆形图书馆之一,可惜不对游客开放,我们只能当做艺术品围观。</p> <p class="ql-block">  旁边就是圣玛丽教堂,是牛津大学的主教堂,在中世纪曾是牛津大学的核心活动场所,学术辩论、毕业典礼等均在此举办。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精神传承的象征,见证了牛津数百年的学术与宗教变迁。</p> <p class="ql-block">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一部分区域,作为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不仅是全球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还因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作为霍格沃茨图书馆的取景地,成为文化符号,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少年的仰望应是由内而外的景仰。</p> <p class="ql-block">  博德利图书馆的正面,建筑立面装饰繁复,带有典型的哥特式尖塔和大窗户,打卡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叹息桥,传说考试前穿越叹息桥会挂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说法让叹息桥声名大震,居然牛津剑桥都拥有自己的叹息桥。</p> <p class="ql-block">  万灵学院,为数不多免费开放的学院之一,差一点错过,因为学院的大门是关闭的,侧面的小门前站着两个工作人员正在聊天,我尝试着问了一句:能进去参观吗?一位女士板起脸说:可以,5英镑。在我愣怔之际她哈哈笑了起来:just kidding! 叮嘱我们不要踩踏草坪之后就放我们进来了……进到这个宛若置身欧洲古老神话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成立于1438年,原为纪念英法百年战争阵亡者,现为研究生院。学院每年通过选拔考试从牛津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录取约2人,授予七年期"奖学金研究员"资格,该荣誉被视为英国学术界最高成就之一。学霸中的霸中霸就在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  学院内的小教堂精致又华丽,整面墙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突出了万灵学院纪念英法百年战争亡灵的初心,氛围肃穆,一进入便不自禁的轻手轻脚、屏息静气。</p> <p class="ql-block">  学院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大师雷恩的日晷 ,位于庭院的一面墙上,它的设计者克里斯多佛·雷恩,早年曾参与创立英国皇家学会,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是万灵学院引以为傲的院士之一。</p><p class="ql-block"> 庭院内庄严古朴的建筑与庭院外现代塔吊合二为一的画面很有穿越感。</p> <p class="ql-block">  途中匆匆路过奥利尔学院,这个学院名气大不是因为建得早(1326年),而是因为赛艇运动,院际比赛几乎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感受完飘渺的名校风采又去附近的比斯特购物村接了接地气。生活不只高山仰止的学术向往,更有脚踏实地的购物快乐。</p> <p class="ql-block">  伦敦待我们不薄,用如此明媚的蓝天白云招待远道而来的我们,算是高物价的安抚性回馈吧,我们受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日落时分踏上归程,明天,值得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