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让假日之旅成了受罪之旅</p><p class="ql-block"> 李伟</p> <p class="ql-block"> 当旅游成为了时尚之选和生活必需,中国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筹划着出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那些频繁穿梭往还于国内外旅游景点的旅游达人来说,旅游更是一种生命方式和休闲渠道了。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有余力有余财支配旅游消费的历史阶段了,城市农村差距在缩减,旅游休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日常选择和精神享受,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p> <p class="ql-block"> 时下的旅游行业呈现出井喷态势,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带动起旅游餐饮酒店一条龙产业链整体服务消费热潮。曾几何时国内著名旅游景点开始施行旅游人数和时段有序管控政策,提前预约,控制人数,不允许超过每天每时段的接待人数,切实保证游客人身安全以及景区景点设施安全。这是近些年来大景区针对日益崛起泛滥成灾的旅游大军采取的应对方案,即便如此当蝼蚁般大军压进骤然而至的时候依然出现管控短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似乎集体魔怔了,每逢节假日专门一窝蜂的朝那些著名景区奔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路上被拥挤至极的旅游大军簇拥着推搡着践踏着蹂躏着,吵闹声不绝于耳,手脚蜷曲烦躁不堪,哪还顾得上男女大防礼仪尊严?尤其是老人小孩挤压在茫茫人海中艰于呼吸寸步难行,实在是狼狈不堪窘迫欲哭。为什么要做此糟糕透顶的选择?非要跻身于这铁桶般里三层外三层重重围困的境地呢?这是千里万里远赴而来观赏景致还是受苦受累加受罪呢?</p> <p class="ql-block"> 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大多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也会受到某种舆论宣传的诱导和暗示。著名景区是一种历史的塑造和固化的优势,无须引导和推介,自带光芒和流量。中国人历来有从众心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理性分析和利弊权衡,最终导致旅游人群的倾向性一致选择,不约而同地潮水一般涌向了相同的地方,风云突变,挥汗如雨,联袂成群,满怀憧憬地奔赴演变成了你推我搡的懊恼,没有了流连于自然胜境的陶然自乐,没有了沉浸于人文历史的悠然自省,旅游成了苦役,雅兴荡然无存,身心遭受摧残,此乃受罪也欤!</p> <p class="ql-block"> 旅游不应该是不假思索的感性即兴之举,而应该是理性权衡综合考虑抉择的结果。避峰错峰出行才是上上之策,犯不着在同一时间去同一个地方蹚浑水,这实在是愚蠢短视的幼稚选择。中国这么大,景点何其多,机会有的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国家文旅主管部门来说还是要提前做好引导分流统筹管控工作,有意识将人流引向相对冷僻小众的景区,避免大规模扎堆大面积塌方,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效能。</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大部分的旅游人群来说浮光掠影匆匆一瞥本就是目的,抱定的便是到此一游的初心,原本也不带有深究探索的意味。而对于那些文化底蕴深厚与人文胜境有对应感的游客来说淹没在旅游大军中无法细细观赏探究简直就是一种破坏和扫兴。泛泛而论当下观山看水的居多,博物馆美术馆一类敬而远之,这当然与文化修养历史素养大有关联,存在隔与不隔的认知分歧。当社会发展和文化层次跃升至一定程度青睐钟情博物馆美术馆一类场所的人势必增多,自然地就会分流到这些场所,大家流连沉浸在历史遗留文化瑰宝之中,不再是仅仅低层次的观山阅水看花赏景了。</p> <p class="ql-block"> 把旅游当成炫耀资本完全形式化的不在少数,这样的人是不怕挤兑的,甚至越挤越热闹。把旅游浅薄化,让旅游消费目的单纯,这也符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国家战略,无可厚非。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辗转各地混迹大军,美食果其腹,美景掠其目,美声震其耳,美色迷其心,不亦说乎?</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伟:《康寿之友》报社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淄博寿而康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淄博寿而康旅游管理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淄博炎黄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