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游记

杨效成

<p class="ql-block">  结束呼和浩特的旅游,我们前往榆林,榆林是这趟旅游的最后一站。呼市前往榆林,途经包头、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与榆林交界。</p><p class="ql-block"> 途中所拍黄土高原地貌。</p> <p class="ql-block">  榆林,是陕西下辖地级市,古称上郡,别称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市建制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红石峡)建榆林寨,<span style="font-size:18px;">榆林之名始见于史。“榆林”之名,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span>成化七年(1471年),明朝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p><p class="ql-block"> 榆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国家战略性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一地。榆林市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1/3。榆林下属的神木市,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神木2024年以2502.61亿元GDP,稳居西部县域经济榜首,人均GDP高达36.94万元,远超北上广深。</p> <p class="ql-block">  榆林被誉为“塞上明珠”,旅游资源也很丰富,自然风景有靖边县神奇的丹霞地貌波浪谷,神木有全国最大的沙漠湖泊——红碱淖,神木也是“杨家将”故里,神木的二郎山是陕西的风景名胜。榆林市内有红石峡、“南塔北台”、榆林古城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  红石峡又称雄石峡,在榆林市区城北3公里的红山脚下。原为宋、元古刹“红山寺”,明成化年间修复后改称“雄山寺”。因夕阳西下,红石耀目,故称“红石峡”。峡两壁对峙,一水中流,榆柳荫映。在东西数百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窟庙殿40余处。其最负盛名的是崖壁上凿刻的摩崖题刻,达160多幅,真、草、隶、篆俱全,被誉为“塞上碑林”。红石峡是集奇山秀水、石窟古刹、摩崖题刻、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于一体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威震九边”。明朝弘治年间,在东起鸭绿江畔,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p> <p class="ql-block">“榆溪胜地”为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所题</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层层分布的石窟庙宇。</p> <p class="ql-block">两峡之间,榆溪河穿峡而过,河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  东边崖壁下有条人工凿壁修建的水渠—“广泽渠”,取“泽被苍生”之意。水渠修凿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p> <p class="ql-block">  榆林著名的古迹名胜“南塔北台”。南塔:凌霄塔,北台: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红山之上的镇北台,于明万历35年(1607年)由延绥抚都街使涂宗浚所筑,依山据险,巍峨挺拨,气势磅礴,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p> <p class="ql-block">马匹行走的“马道”</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外围城墙、城门。</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旱柳。旱柳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生长的旱柳被称之为“砍头柳”或“毛头柳”,是因为它们被反复平茬仅留不高的树身,上部挺拔的丛状枝条却能迎天而上,不屈不挠顽强的与大自然进行抗争。</p> <p class="ql-block">  凌霄塔是榆林的文化地标建筑,“南塔凌霄”为榆林八景之一,与镇北台并称“南塔北台。”凌霄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清同治年间寺院毁于战火,唯凌霄塔独存。凌霄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43米,砖石空心结构,原设木梯可登顶俯瞰榆林全城,可惜木梯已毁。这里也是古城的制高点,登高可以远眺古城。</p> <p class="ql-block">  早晨去榆林古城,途经凌霄公园,晨练的市民正在热火朝天的扭陕北大秧歌,动作豪迈粗犷,潇洒大方,让人领略了陕北大秧歌的风采。夺过鼓槌擂鼓的,大概是鼓乐队当家的,让人见识了陕北汉子的豪爽劲头。</p> <p class="ql-block">  榆林卫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凭榆阳河,北锁红石峡,为明代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古城东高西低,酷似两峰骆驼,故得名“驼城”。明清时期古城城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黄土夯筑,外侧包以青砖,</span>榆林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城高三丈六尺(约12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span>比北京明城墙还要高。城墙有东门、西门、南门,唯独没有北门,南门和东门分别建有瓮城。北城墙上只建一座高大的镇北楼,以此来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古城翁城</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六楼骑街”是榆林古城内一条南北主街上的六座古楼阁景观,因楼阁跨越街道,下设门洞,供车马通行,而得名“骑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楼中万佛楼与星明楼是原来的古迹,钟楼1921重建的,其余三座都是在旧址上新建的)每座城楼建筑风格各有不同。六楼从南到北依次顺序是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因楼阁中供奉近万尊铜质佛像而得名。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楼共三层。万佛楼以庄严秀丽、气势宏伟著称,是市内唯一的一座寺庙楼阁。</p> <p class="ql-block">  星明楼,建于明正德十三年间(1518年),是六座楼阁中名气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星明楼为方形木结构,楼基分为4个大青石基墩,基墩间留十字通道,连南、北、西大街。每基墩竖7根巨柱,共28根巨柱支撑着全楼。星明楼设计精巧、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是集全国古代亭台楼阁精华于一体的珍贵建筑,被汇编在《中国名胜词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之中。</p> <p class="ql-block">  钟楼,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是一座带有近代西洋建筑风格的楼阁。钟楼共有4层,外用水磨青砖包砌,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钟楼的原址是清康熙年间为纪念出征缅甸阵亡的云南总兵段腾龙而建的一座牌楼。1921年牌楼被烧毁,后来地方乡绅们在牌楼的原址上为时任陕北镇守使井岳秀修建生祠,当时取名为“长春楼”。抗日战争时期,因敌机经常轰炸,为给城内居民报时、报警,在楼口悬挂一口大钟,因而改名钟楼。</p> <p class="ql-block">在古楼(阁)之间有的还建了牌坊,牌坊不在“六楼”之列。“大漠藏珍”,是榆林的准确定位。</p> <p class="ql-block">  榆林老街建于明朝,是一条青砖铺就的步行街楼。绿荫浓郁,清静整洁。整条街还有78条巷道,每条巷子都有一个别致的名称。榆林古城,民国时期有“小北京”之称。古城不是只供游览观光的景区,而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家园。古城南门下面有贸易集市,瓜果、蔬菜、卤菜、各种当地特色小吃一应俱全。老街集杂货、商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为一体,路边店铺正常营业,街边树荫之下老人坐在一起闲聊,世世代代居住这里的居民们仍在此安居乐业。如今城市的现代化的设施正逐渐完善,但古城的韵味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它在新与旧的交融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榆林,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榆林旅游,路虽远,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