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 钟声阵阵</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6900445</p> <p class="ql-block"> 前年立夏时节,我与新华结伴回湘省亲。在平江及周边邻县漫游了近十天,追寻苏维埃老区的红色印记。13日这天,我们参观了汨罗市任弼时纪念馆,正当离开时,"开慧镇"的路牌突然闯入视线,熟悉的名字让我们立刻停下脚步。经询问得知,杨开慧纪念馆就在邻近的长沙县板仓镇(现开慧镇),咫尺之遥。这个意外发现让我激动不已,当即前往,10来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来到开慧镇,下了车便先去杨开慧纪念馆参观。白墙青瓦的大厅里有一组《慨然赴死》的雕像,为英姿勃勃的杨开慧面对生死考验,慷慨就义的英勇形象。 鲜红如火的党旗和熠熠生辉的党徽以及入党誓词的红色背景墙格外醒目。两侧墙壁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两首诗词墨迹遒劲有力。</p> <p class="ql-block"> 杨开慧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受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影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革命真理,并与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杨开慧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负责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骄杨颂》展览,精心展现了杨开慧从忠厚传家到忠诚革命的成长历程。一路观展下来,眼前呈现的是一个性情率真、思变求新、红心向党的新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 出纪念馆,公路对面的杨开慧故居,<span style="font-size:18px;">香樟松竹环绕,土砖墙小青瓦,门额悬挂毛泽东亲撰的“板仓”横匾。故居占地宽阔,有房屋36间,房栋之间形成小院,围有天井。院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门联 ,虽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见。院外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一条小路可达汨罗江畔。</span></p><p class="ql-block">(下图来自杨开慧故居展室,致谢意)</p> <p class="ql-block"> 初夏时节,棉花坡烈士陵园内杨柳轻摇,绿荫婆娑。陵园中央矗立着汉白玉雕刻的杨开慧烈士塑像:身着白粗布衣衫,手握书卷,围巾飘扬。和煦阳光下,我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杨开慧是如何以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走向刑场的场景。徜徉陵园内,游人行至塑像前,都会驻足凝望。</p> <p class="ql-block"> 参观杨开慧的卧室,两块小小的指示牌打破了故居的宁静,它们标记着两处重要的历史发现。维修工人1982年3月在卧室墙缝中发现杨开慧的自传;1990年8月,又在挑梁下发现了用油纸包裹的更多手稿。这些被岁月尘封的文字,内容充满了革命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肩负组织部署秋收起义的重任离开长沙。送别夫君后,杨开慧带着毛岸英等三个孩子和母亲回到板仓老家,一边参与当地党组织的地下斗争;一边抚养孩子。1928年深秋的一个雨夜,当地下交通员送来毛泽东从井冈山寄出的家书时,她激动得彻夜未眠,在摇曳的油灯下,将积压已久的思念凝于笔端,倾泄而出,写下《偶感》,诗句里流露出对丈夫冷暖安危的担忧和不能相见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杨开慧获知朱德妻子伍若兰牺牲的消息。一阵沉默后,她提笔给堂弟杨开明写信“托孤”,“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我决定把小孩托付你们……”,字里行间展示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慨和慈母的殷殷期盼。俯身看着玻璃展柜的手稿,我和新华唏吁不己。</p> <p class="ql-block"> 1930年,白色恐怖下的长沙县城张贴着悬赏千元银元通缉杨开慧的布告。10月24日,思念母亲的杨开慧冒险回到板仓老家,被敌密探跟踪并被捕。敌人对她施以酷刑,没有获得地下党组织的信息,便要她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自由,遭杨开慧斩钉截铁的拒绝,"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20天后,坚贞不屈的杨开慧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 入夜,亲友将杨开慧遗体运回板仓镇棉花坡埋葬。</p> <p class="ql-block"> 建国后,长沙县政府将杨开慧烈士墓辟建为陵园。经两次修葺,现陵园从山脚至墓区由3层梯形平台相连,杨开慧烈士墓冢在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中,墓碑横置斜放,汉白玉石质,刻楷书碑文“杨开慧烈士之墓”。陵园中央,杨开慧烈士塑像的基座正中镌刻着“骄杨”二字,周边有弧形花岗石、汉白玉浮雕花圈和苍松翠柏环绕。</p> <p class="ql-block"> 杨开慧烈士墓后的碑墙上,是毛主席那首感天动地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寄托着哀思,告慰着忠魂。</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这首词作于1957年5月17日。缘于这一年的春节,杨开慧读中学时的挚友和闺蜜,长沙十中语文老师李淑一写信向毛主席请安,附上悼念柳直荀烈士的词《菩萨蛮.惊梦》,并索求毛主席早年赠给杨开慧的一首旧词《虞美人》。来信勾起了毛主席的无限怀念,给李淑一回信时,另写了新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作和。</p> <p class="ql-block"> 此词为抒发悼念情感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两位烈士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p><p class="ql-block"> 李淑一收到毛主席的新作,欢喜不已,带到课堂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学生们纷纷抄写记录下来,《蝶恋花.答李淑一》在校园里不胫而走。有湖南师院学生联系李淑一,欲发表此作,李淑一回曰,若发表需经作者本人同意,湖南师院的学生又写信给毛主席,请求发表这首词,获同意。1958年元旦,湖南师院遂发表于院刊,全国各大报刊随即纷纷转发。</p> <p class="ql-block"> 油画《毛泽东和杨开慧》。</p> <p class="ql-block"> 墓地两旁分别是她的儿子毛岸英墓和毛岸青墓,母亲杨开慧带大了他们。如今,儿子亦已仙逝,挂念着母亲,魂归故里,以永久陪伴的方式回报他们亲爱的妈妈。</p> <p class="ql-block"> 陵园静谧肃穆,驻足于汉白玉纪念碑前,我轻声吟诵《蝶恋花·答李淑一》,仿佛看见毛主席挥毫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时微颤的笔尖。"泪飞顿作倾盆雨"的磅礴气势,既是对爱妻的痛彻追忆,更是对无数为革命献身英烈的崇高礼赞。词中天上人间的浪漫想象,亦寄托了革命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一封普通的书信请求,意外促成文学史上的佳话。李淑一索要《虞美人》的举动,激发了毛主席积蓄已久的追忆,写下千古绝唱《蝶恋花》,无限思念爱妻与缅怀战友。而藏于墙缝,饱含着杨开慧对丈夫牵挂担忧的书信手稿虽成为永远的遗憾,却在60多年后意外现世,成为红色经典流传,永远激励着后人。</p> <p class="ql-block"> “风雨如磐主义新,至高信仰领终身。悬崖恶浪挺而险,恋爱亲情断不临。且把情书墙缝隐,但求来日信息奔。断头刑场伸正义,血染神州迎丽新。”正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们的事业越来越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