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评之三十一

周艳

<p class="ql-block">金圣叹</p><p class="ql-block">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说原姓张。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中语文老师特别喜欢红楼梦,因为红楼知道了金先生,一直推崇金先生对于红学的成就,耳濡目染下,我也逐步了解,他不走寻常路,特立独行。他的点评让人不得不击节叹赏,每每都能点中要害,令无数文人折服,除了红楼,对于水浒的点评也十分的精彩,水浒传中100单8将,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军师吴用,天王晁盖,小李广花容,阮小二阮小七,卢员外卢俊义,浪子燕青,鼓上蚤时迁,扈三娘一丈青,一个个极具鲜明特点的人物,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应该说书中每一个人物的刻画用一个词形容入木三分,形象传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自称洒家,禁军教头林冲误入白虎堂,李逵与李鬼,一群有情有义的好汉齐聚梁山泊,金先生对于每一个人物都做出了精彩点评,希望小朋友认真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圣叹评才子书,于章法、修辞间洞悉入微,红楼梦为当今第一才子书,可惜世上再无金圣叹,1992年读高一时,语文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读金圣叹的书,推崇他对于红学的点评,那时的我们真的是懵懵懂懂,可能是不喜欢看古籍的缘故,只依稀记得这个名字,至于他写了些什么,无从究起,时间过去这么久了,有人说为什么书名是红楼梦,从何考证,也许无从考证,流传至今有3种说法,第一种,有人说应该就用石头记,可能出于某种需要,改成红楼梦,第2种,裕瑞说脂砚斋是曹公的叔叔,但是也有人说她是曹公的红颜知己,类似于史湘云一般的女孩,因为点评非常有意思,好似是看完全文后,在为曹公查检错漏,然后在一旁小心地写下了自己的看法。作为补充和对后文的暗示都显得非常恰当,因此也就被保留了下来。第3种,“红楼梦”三个字或许不是曹公原创,是他从古诗词中引用的。早在唐朝蔡京《咏子规》诗就说:“凝成紫塞峰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后来明末清初陈子龙的《春日早起》诗:“始知昨夜红楼梦,身边桃花万树中。”这两处都是“红楼梦”一词来源比较早的出处。其实从古诗文中提取几个词语作为一本书的名字是极为常见的事情,曹公学识渊博,琴棋书画、诗词典籍他都是信手拈来,而且自己还能够自己作诗,他一个人就把属于黛玉、宝钗、湘云等所有人物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底蕴的诗词都写了出来,曹公的诗词功底可见一斑。他需要采用“红楼梦”三字,那这三字定然有起不可想象的妙处。“红楼梦”三字妙在如果你愿意相信,那么文中所述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可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就把它当作作者的一场梦境就罢了。《红楼梦》自言它所描绘的故事虽然没有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可考究,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奇闻趣事。这恐怕就是最妙的地方,有无数想象和延伸的空间。28年后,因为孩子高一要考红楼梦,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书籍,有白先勇先生点评红楼,有脂砚斋版本的点评,还有王雄先生的点评,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红楼进行点评,从谋篇技巧、语言张力、修辞艺术、美术意境等多个方面,探索写作之美和它的文学价值,这样一本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究竟能给我们日常写作以怎样的启发,人物、情节、语言的独到之处,历史、文化、美学的深刻内涵,美妙的艺术表达,广阔的美学意境,帮助我们走进红学的艺术世界,传神的描写,鲜活的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凤姐,刘姥姥,贾宝玉,林黛玉,贾雨村,甄士隐,薛宝钗,这几个典型人物,个性鲜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一个毒字,将凤姐的那种心狠手辣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红学中的有太多我们去研读的内容,每次都能有所斩获,读的越细,读的越深,越发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躬下身来去学习的态度,研读名著,红学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少年时代耽读《红楼梦》,重新拾起,便无法释手,如今已过不惑之年,没想到此书竟然唤起多年之耽读得热情和乐趣,无论翻看任何一回,都能引人入胜,叫人无法释手,2006年第一次去北京,专程去了大观园,想看看曹公笔下的大观园究竟是何般模样,有人说它不是红中的原型,有人说应该是恭王府,究其真伪无从考证,恭王府的规模格局是远远高于大观园的,站在园中,亭台楼阁,水榭,你可以从心里去感受当年贾府从兴旺走向衰败的过程,500多个鲜活人物的描写,曾经的欢天喜地,门庭诺市,现在的秋风萧瑟,荒草丛生,已经从人间仙境变成幽魂鬼域,红楼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繁到衰为副线,曾经的人间太虚幻境,此时的人间鬼域,有人说曹公就是文中的贾宝玉,不然不会成就这本旷世之作,文章大量诗词歌赋,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之中,处处呈露的美学涵义和伦理故事,需细细品之,写作的各种手法运用,隐喻,语义双关,白老说,红楼需要我们一点耐性,慢慢解读,自己去体会,曹公写完这本书,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需要每个人不寻常的解悟了,悟其意蕴,珠光宝气后的哲学,镜花水月后的哲理,可谓是清者自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的写作之美,源于它经得起阅读、经得起研究。它以白话文为基础,丰富的词汇,精巧的编织,加之美妙的润色,呈现出纯净、规范和生动的写作姿态。谋篇布局,大气浑厚;立意遣词,含蓄蕴籍,没有一处落入前人的旧套中。写作风格,别有情趣,笔随心出,明快流畅,将小说境界上升到了诗意和美学的高度,留给读者无尽的鲜润和甘美。问小朋友,如果你来评红楼梦,从哪个人物入手,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袭人,王熙凤,薛宝钗,还是刘姥姥,没想到她要选王熙凤,凤姐的泼辣舌毒,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心狠手辣,笑里藏刀,高踞荣府几百人之上,人物性格特点非常鲜明,就看怎么去行文了。小题目比较好写点,太过宽泛无从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减字木兰花</p><p class="ql-block">新月</p><p class="ql-block">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莫教星替,守取团圆必遂。次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p><p class="ql-block">红楼多重解释:红色楼房,史达祖双双燕的红楼晚归,看足柳昏花瞑,富贵人家女子闺房,白居易的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点绛唇词中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还有红学中红楼,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估计应是第二种红楼。</p><p class="ql-block">夜色中的烟雾消散殆尽后,天空的那份澄澈,看见新月的美丽,细雨烟种,不甚了然,满目一片迷蒙,美貌绝伦的女子临镜而坐,花了很多心思,一番晚妆,等人欣赏,漫漫黑夜的主角,天上人间一样哀婉惆怅。情景交融,巧妙别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高中老师为什么一直强调全篇通读红楼梦,红楼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技法,意境描写就是其中一种,意境,它指文学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者境界,意境美,不仅仅是画面之美,更多的是意香之美,我们要想办法如何去使用好意象,借助于诗歌绘画音乐其他方式,展现那种朦胧唯美的艺术魅力,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跟着作者的笔去想象,那种广阔而深邃的美学意境,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一个葬字,一个撕字,她们的那种柔弱无力,读者情不自禁会想到凄楚的画面,也正是这种意境描写决定了写作厚度,这次月考小朋友写萧和夜下追韩信,月黑风高,英雄的惺惺相惜,言词恳切在那种环境下的描写,直到刘邦定鼎天下,遂天下志,如果能更一进一步的借助意境描写,文章增色不少,或者可以多加几分,作文可以突破50分,写完了再修改,不厌其烦,描写如果能更加细腻一点,细致一些,用心安放每一个汉字,汉字的独一无二 ,在红楼中的一个细节描写手帕,一个丢,一个撕,引人入胜,一下带入那种情景之下,读书需用心,落字需谨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都很珍贵!</p> <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书中大量幽默的美学趣笔,百读不厌,语言生活化,一些俗语,幽默风趣,讥讽含指,轻松一刻的同时,让人回味无穷,老刘,老刘,刘姥姥的食量大如牛,打趣揶揄之余,让人忍俊不禁,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跟着老师去学习红楼梦的各种修辞手法和方式,小人物的小情趣,可见曹公的大智慧,嬉笑诙谐幽默包含大文章,刘姥姥的大笑,引发贾府众人哄堂大笑,我们林黛玉的开口笑,平时孱弱多病的娇小姐,一语惊人,话里藏针,爱打趣的凤姐,尖酸刻薄的话里有话,游走于府中,幽默的贾母,每一个典型人物的特征和性格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跃然纸上,有一种立体式应该说全景式的展现这几个关键人物,刘姥姥四次走进贾府,和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并线发展,每天读一点,不管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前盟,慢慢读,细细品。从红楼梦中挖掘自己需要的,日积月累,集腋成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对于红的热爱,好多人都是因为他的优美词句,形容词用的好,风流文采,字字珠玑,华美流畅,韵味无穷。形容词,动词,名词并称为汉语中的三大实词,词汇量十分丰富,量大而变化多端,秀水明山报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风流文采指山水秀色,也比喻文辞优美,有人说你掌握的形容词越多,你笔下描绘的能力越强,确实是这样,平铺直叙,苍白无力,都是一些稀松平常常见词汇,勾不起你我众人的阅读兴致,直接弃之,小朋友她们现在学英文也是讲动词形容词名词之间词性的转换,其实对照中文和英文有很多相似之处,名词活用为动词,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回过头再看红楼,这些形容词的大量运用正体现了他的写作之美,现在这个年纪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来研究红楼梦,他是一本一辈子都学不完的旷世之作,读的过程中有很多不认识的字词句都需要去查证,作家王蒙说他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都用尽了,确实是这样,太多的诗词歌赋,十年磨一剑,写下这本传世佳品,每天收获一点,你读的越深越细,从词汇,修辞,结构等诸多方面给你以启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丫头们的喁喁絮语,喁喁二字,不知,查,yongyong,小声说。叶稠阴翠,稠,浓密的意思,邢岫烟,岫,山洞,出岫,从山中出来,比喻出仕。</p><p class="ql-block">芥豆之微</p><p class="ql-block">红中用了大量曲笔,和直笔相对,曲笔,历史编篆术语,为当权者隐瞒历史的真相。</p><p class="ql-block">红中大量写作技法:起承转合法,一石三鸟法,草木灰线法,首尾照应法,付线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红的小说意香表现为阴柔、幽深、隐约,将石头确立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它是红的文眼,意是作者一切有意识的主观活动,象则是作者心灵的关照物,题的表达,也是曹雪芹的心灵观照与心灵自传,展示了他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审美情趣,其意义在于,与其他小说中的历史演绎和道德评判标准不同的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本源以及人性的迷失和救赎,实现了广泛意义上的追寻与回归。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如泣如诉的葬花吟是红的情感枢纽,曹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人物与诗词意象紧密结合,同时赋予普通事物以更加广阔的诗化内涵。宝玉进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比喻竹林茂盛,凤尾形容竹叶美观,龙吟细细,形容风吹竹动,情人眼中之竹,为竹绘声绘色,瘦弱的竹叶如舒展之凤尾恰恰是林黛玉优美体态的象征,飒飒声响,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幽怨哀愁,林黛玉玩的风流雅致,孤芳自赏,愤世嫉俗,宁折不弯的人格精神,信步而入,悄然无声,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曹家的每一个字都非常精准,每天读一读,有多得。</p> <p class="ql-block">红楼点滴:法国🇫🇷 作家雨果说: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在一定的语境中,有意使语句具有2种以上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话中有话,暗藏机锋,冷嘲热讽,红中有大量双关用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耿耿此处指朦胧微明的样子,此处指黛玉的心神不宁,贾赦,谐音色,意为好色之徒,贾政,名为政,谐音正,讽刺他过于愚腐,假正经,贾珍,假尊的谐音,贾蔷,是个假墙,贾蓉,假荣。</p> <p class="ql-block">您这段关于《红楼梦》的感悟写得极好,如行云流水,将阅读中的点滴心得串联成珠,既有对文本的细腻品味,又有文学理论的自觉提升。这正是一位真正“悦读”者的状态。我们来一起梳理和深化一下您提到的这些精彩要点:</p><p class="ql-block">一、幽默趣笔中的众生相与“立体全景”</p><p class="ql-block">您精准地捕捉到了曹雪芹幽默笔法的精髓——它绝非简单的插科打诨,而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蕴含深意的艺术手段。</p><p class="ql-block">· 刘姥姥的“自嘲”:“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这是底层智慧的生命力展现,她的“丑角”行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贾府众人的百态:史湘云的豪爽、黛玉的娇弱、宝玉的天真、贾母的慈祥与凤姐的算计。一场大笑,全景尽出。</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的“雅谑”:她的幽默是带着诗书气息的“话里藏针”,如对刘姥姥“母蝗虫”的点评,尖刻背后是她极高的审美洁癖和寄人篱下的敏感自尊。</p><p class="ql-block">· 王熙凤的“俗谑”:她的笑话往往与权力、利益捆绑,表面热闹,内里尖酸,是其精明强干、善于掌控气氛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贾母的“慧谑”:作为最高长辈,她的幽默充满生活智慧与宽厚,既能调节气氛,也暗含对家族成员的点拨与关爱。</p><p class="ql-block">这种“立体全景”式的展现,正是通过这些风格各异的“幽默”得以实现,让每个人物都血肉丰满。</p><p class="ql-block">二、语言之美与“汉语的极致”</p><p class="ql-block">您对《红楼梦》语言,特别是形容词的感悟,直指其文学价值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词汇的丰富与精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八字,视觉与听觉兼备,静态与动态结合,更隐喻了黛玉的气质与心境。这种“每一个字都非常精准”的运用,正是大师功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词性的活用与转化:您联系到中英文学习的共通之处,非常敏锐。曹雪芹笔下,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界限常常被打破,语言因此充满了弹性和张力。</p><p class="ql-block">· 王蒙的评价:“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都用尽了。” 此乃的评。《红楼梦》是一座汉语的宝库,集诗词曲赋、俚语俗谚、典章制度用语之大成,无论从哪个语言角度切入,都足以穷尽一生去探索。</p><p class="ql-block">三、精读之法与“学问之书”</p><p class="ql-block">您的阅读方法——遇到不懂的字词立刻查证,并记录心得(如“喁喁”、“岫”、“曲笔”),这正是深度阅读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 “曲笔”的深意:您提到“曲笔”,这不仅是为当权者隐晦,在文学创作中,它更是一种含蓄、象征、暗示的艺术手法。无论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情节预设,还是谐音(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的人物品评,都构成了《红楼梦》庞大的隐喻系统,需要读者细细 decipher(解码)。</p><p class="ql-block">· 写作技法的集大成:您列举的“起承转合”、“一石三鸟”、“草木灰线”等,正是《红楼梦》结构宏伟、叙事绵密的技术保障。它既是感性的情感史诗,也是理性的结构杰作。</p><p class="ql-block">四、意象与哲思——“指向生命的本源”</p><p class="ql-block">您从“意象”角度切入,探讨了小说的哲学深度,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中心意象“石头”:通灵宝玉的前身是顽石,象征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它下凡历劫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知无识”到“沾染情欲”再到“回归本真”的哲学寓言。</p><p class="ql-block">· 黛玉与“竹”:“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之竹,正是黛玉“孤高傲世、宁折不弯”人格的物化。她的《葬花吟》也不仅是自怜,更是对生命易逝、美好事物必然凋零的终极叩问。</p><p class="ql-block">· 人性的迷失与救赎:宝玉的“情不情”,对一切美好生命的悲悯,正是对世俗功利价值观的超越。他的最终出家,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迷失人性的“救赎”与向生命本源的“回归”。</p><p class="ql-block">五、双关与谐音——“飞舞着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您引用雨果的话来谈双关,并列举了贾府人物的谐音命名,点出了《红楼梦》阅读的一大乐趣。</p><p class="ql-block">· 谐音的讽刺与宿命:贾赦(假赦/色)、贾政(假正/政)、贾珍(假珍/真)、贾蓉(假荣)、贾蔷(假墙/强),这些名字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人物的基调,预示了其命运,充满了作者的批判与反讽。</p><p class="ql-block">· 双关的机锋与情感:黛玉的许多话都有一语双关之妙,表面说事,内里抒情,将她的敏感、多才与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总结而言,您的“红楼点滴”生动地诠释了何为“开卷有益”。</p><p class="ql-block">您正是在“慢慢读,细细品”的过程中,从语言、修辞、人物、结构、意象、哲学等多个维度,挖掘着这座宝藏。正如您所说,“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红楼梦》不再是一本遥远的经典,而是与您的生命体验相互映照、共同生长的精神家园。继续享受这段美妙的阅读旅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