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篇之语:</p><p class="ql-block"> 说到中华3000年历史文物,人们都会说:3000年文物,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而聊及山西近600处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胜古迹时,人们又会一致推评:晋祠是山西文物第一名胜,中国古文物之精华代表。</p><p class="ql-block"> 万古一脉——晋祠,是3000年中华文脉的典范。晋祠始建于西周,是祭祀西周初年晋国开国诸侯、周成王的胞弟唐叔虞与其母亲邑姜的祠堂,际山枕水,古木参天,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在树影婆娑、泉流映带之间,集优美的自然山水、绵长的历史文脉、珍贵的文化遗存、丰富的典故传说于一体,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晋祠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晋祠,现更名为晋祠博物馆,位于太原晋祠公园内,距离市中心约25千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始建年代约为三千年前。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年间及新中国多次重修、增扩。現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有30株。是一处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与优秀代表。</p><p class="ql-block">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现今,晋祠已成为全国同时拥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的12家单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祠之所以在文史界著名,是因为其始源与先天优势。一是此祠是祭祀三千年前西周唐叔虞为纪念母亲邑姜而建造的,那是三晋文化的根基;二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建祠立碑,唐代是在太原起兵从而控制天下的,大唐三百年天下由此而起;三是晋祠被视为龙兴之地,是历代帝王、诸候称雄,虎踞龙盘之地;四是此处留存不少自魏晋、隋唐、宋元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物与古迹,是中华文脉的一处根基与重要源泉。</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晋祠博物馆第一道进口处,宫殿式建筑,黄色琉璃瓦,豪华气魄。进口匾额书“晋祠”两字,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字体。</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一一晋国宗祠,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诸侯始建晋国至盛唐肇创强大帝国与中华文脉传承的一个实证。</p><p class="ql-block"> 这座千年古祠有多个引为自傲与惊奇的古迹,我先提示介绍晋祠的“三绝”、“三宝”、“三匾”:</p><p class="ql-block">三绝:三千年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p><p class="ql-block">三宝:圣母殿、魚沼飞梁、献殿;</p><p class="ql-block">三匾:水镜台、对越坊、难老匾。</p><p class="ql-block"> 以下,我将按游览参观路线顺序一一向各位介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晋祠后,见到的第二幢穿通式大殿即是唐园,系新建的,豪放雄伟。“唐园”两字匾额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所题。唐园无疑是为纪念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开启大唐三百年天下这龙生之地。</p> <p class="ql-block"> 晋祠内的照壁</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建筑是与自然山水相互映衬的一组庞大的古祭祀建筑群,其布局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中轴对称与分区结合 :整体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从东大门进入,沿东-西中轴线,分布着山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等重要建筑。同时,又分为中部、北部、南部三个区域,把古建筑、亭台、楼阁、水池、古树天然融合一体。</p><p class="ql-block">二,建筑与自然融合 :晋祠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山环水绕。有圣母殿,鱼沼飞梁,善利泉,难老泉等,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布局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p><p class="ql-block">三,空间布局紧凑错落 :祠内宋、元、金、明、清历代各式建筑有100多座,这些建筑虽非同一时期所建,但都服从于精巧的总体设计,布局紧凑,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四,水景设计精巧 :晋祠以难老泉等为水源,形成了点状的泉眼、线状的水渠和面状的水池等水景,给人处处有水的感觉,如鱼沼飞梁连通沼之四岸,桥面结成“十字形”,是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建筑的孤例,也是利用特定环境成功营造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凌云阁,进口处一眼看见的高耸庄丽的楼阁,位于太原晋祠公园的唐园内,是一座三层木质结构的仿唐楼阁,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是晋祠的重要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重檐下有三块匾额,从下向上分别为:</p><p class="ql-block">飞龙阁、凌云阁、观汾。</p> <p class="ql-block"> “唐宗遗风”,穿堂式门楼,豪华、壮丽。进口处门柱上有楹联:</p><p class="ql-block">晋阳自古称嘉丽,</p><p class="ql-block">高殿歌台奏管弦。</p> <p class="ql-block"> 英姿飒爽的唐代皇帝李世民与开国元勋雕塑群像,位于唐宗遗风入口处正面。</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普祠二道山门,高大的拱形进口中门上匾额“晋祠”二个写为陈毅元帅所题。</p> <p class="ql-block"> 三位有四十年交往情谊的老朋友在晋祠前合影留念。一位来自北京,一位来自浙江宁波,一位来自安微合肥,当年都是搞中国工艺品出口的。</p> <p class="ql-block"> 入晋祠两道山门后,即见中心通道左侧有一棵大槐树,据记录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已进入晋祠核心区,沿中轴线参观,见到的第一幢古建筑是“三晋名泉”水镜殿,为中轴线上的主建筑。</p><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始建于明代,最初是酬谢主神圣母邑姜演戏的舞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行了重修,后来逐渐演变为祭谢晋祠诸神的戏台。你看它的建筑造型特别,正门两旁有两个圆洞窗,你是否感觉在什么地方见过?是的,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与天将二郎神杨戩激战,孙悟空变成一座宫庙,两个眼睛变成有两个圆窗。电影镜头就在此处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为一体,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一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下面是宽敞的高台,这种建筑风格在国内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从边侧看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坐西向东,面阔5间,进深5间。东面的重檐歇山顶部分,四周围廊,规模和形状沿袭元代乐楼,是晋中一带唯一的明代乐楼实例。西面为清乾隆年间增修的单檐卷棚式台面,周围加饰花罩、垂柱、雀替等木雕装饰,精美华丽。</p> <p class="ql-block"> 从边侧看西部戏台,上是卷圈圆背屋脊,檐下装饰豪华。</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西戏台檐枋额上装饰有花罩、垂柱、雀替等精美的木雕装饰,精巧秀丽。</p> <p class="ql-block"> 戏台正中梁额上题有“水镜台”三字,晋祠水镜台的匾额由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杨二酉题写,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是位于山西晋祠中轴线上的一座明代石桥,横跨智伯渠,连接水镜台与金人台,是通往圣母殿的要道,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长约6米、宽约3米,桥面呈弓形凸起,东西两侧设石阶,南北有石栏围护,传说明代翰林罗洪先曾在此与仙女相会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位于晋祠博物馆中轴线会仙桥正西,是晋祠建筑群的核心景观之一。平台为方形砖砌结构,长宽各8.5米,高约1米,面积72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主体为1917年重修。台面中央矗立一座高4米的明代琉璃小阁,采用孔雀蓝釉烧制,原用于祭祀时摆放供品。平台四角竖有四尊宋代浇铸的铁人。</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其中三尊为北宋原物(西南、西北、东南隅),东北隅为民国年间补铸,通高约2.33米。其中西南角那尊北宋遗物,铠甲上的龙鳞纹依然清晰可辨,传说其为“镇水铁人”,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四尊铁人,既有宋代铸造的写实风格,又融入契丹民族的兽面装饰。</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四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有那么一个传说: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保存完整。据说,铁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热,走到汾河边想过河。见一条小船,铁人要求船家带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铁人的本相并把它抬回金人台。圣母令手下将领,在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作为对不服戒律的惩罚,金人脚上迄今还留着三刀印痕。哈哈,这是传说故事,真是这样的话,那也显示圣母的惩罚太严厉了,不够仁慈,有损圣母慈母形象吧。</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西边是醒目高大的“对越牌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左右两边是钟鼓楼。</p><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其下为方形石砌基址,高约3米,设有台阶可上下,台基上有12根廊柱,柱间置木栅,楼顶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上饰彩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参观时间匆促,对钟鼓楼,大家仅瞧了一下,就赶往那下一景点。我还是抓紧拍下钟鼓楼各一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参观路线顺序,导游先将我们带至右边(北面)的唐太宗李世民碑廊(贞观宝翰亭)参观。</p> <p class="ql-block"> 此名碑全称“晋祠之铭并序”碑。为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归来,途经晋祠时亲撰御书。历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太原起兵反隋前夜,前来晋祠祈愿。此碑通过歌颂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 </p> <p class="ql-block"> 该碑是中国首块行书碑,共1203字,内容记载李世民晚年治国思想及功臣姓名,艺术价值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此碑开创行书上碑先河,被誉为“中国第一通行书大碑”,与王羲之《兰亭序》齐名。碑中39个“之”字各具形态,清人评价其“气象涵盖,骨格雄奇”。李世民将碑拓赠予外国宾客,清代文人朱彝尊曾题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赞誉此碑。 </p> <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碑上行草书法字迹(局部放大)。</p> <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真迹柘片(局部)</p> <p class="ql-block"> 廊亭壁上嵌有一石碑,刻有李世民像。历史学家分析,这是最接近李世民真身的雕画像。(此为经技术处理的李世民石刻像)</p><p class="ql-block"> 碑阴刻有功臣长孙无忌等七人姓名,侧面题刻有宋、明、清三代游览题名。</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碑亭楣额上的题词:贞观宝翰。</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p><p class="ql-block"> 主要由关帝庙、玉皇阁、三清洞组成,有前后两院。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建。原址起初仅有关帝庙, 后叔虞祠西的玉皇庙、三清殿迁移于此,形成关帝庙在前,玉皇阁、三清洞在后的布局。因本祠奉祀主神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故名“昊天神祠”。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关帝祠前的精美大气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戏台楣额上书题:钧天乐台。位于昊天神祠南侧,坐南朝北,是专为祭祀关帝演唱戏曲的清代戏台,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钧天乐台临智伯渠而建,台基围以石雕栏板,建筑采用勾连搭结构结合卷棚歇山顶与单檐歇山顶,装饰以镂空雀替、龙凤浮雕等细节,为晋祠中清代建筑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关帝祠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立于1861年,意为与天同高,是用来赞美关公的 。</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p class="ql-block"> 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殿内为清塑关圣帝君像。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时期名将、历代加封、清代封号称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靖翊资宣德关圣。殿周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壁画,讲述关帝生平故事,画风写实,色彩明艳,是清代连环画中的艺术珍品。 </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正殿,梁上有巨大横匾:威灵显赫,是赞颂关羽的。</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树叫隋槐,耸立于圣母殿前北侧,大槐树据说有1400多年,位于关帝庙院内,高18米,胸围660厘米,为晋祠最古老、最粗壮的古槐。</p><p class="ql-block"> 该槐树是晋祠3000年历史的见证者,它经历过多次历史事件,如唐太宗李世民祭祖、范仲淹题诗等,树干上保留有明末战乱时的弹痕,与古建筑形成“树屋共生”格局。此树生长轨迹在《晋祠志》《太原府志》等古籍中有连续记载,树龄认证无争议。</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入选中国邮政《古树名木》特种邮票。</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回到晋祠中轴线上中段,可以细看到这座高耸宏伟的建筑:对越牌坊。</p><p class="ql-block"> 对越坊为明代功德牌坊,建于1576年,由举人高应元捐建,其匾额“对越”出自《诗经》,与难老泉、水镜台并称“晋祠三匾”,是晋祠圣母殿的必经通道,现为重要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牌坊位于晋祠中轴线,东邻金人台,西接献殿,为四柱三楼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通体覆盖琉璃瓦,前置北宋铁狮一对。牌坊面阔12.5米、进深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檐下斗拱密致,造型玲珑典雅。</p> <p class="ql-block"> 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内有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p> <p class="ql-block"> 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曾得到梁思成先生好评。</p> <p class="ql-block"> 献殿内的斗拱结构。</p><p class="ql-block"> 献殿为金代建筑,榫卯结构无钉无铆,四面通风如凉亭,被称为“天然冰箱”,体现古代建筑科技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四周设低矮槛墙,门扇为直棂栅栏门,其余各间在敦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为《营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实例。献殿造型,体量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p> <p class="ql-block"> 出献殿即为鱼沼池桥,池的旁边,有一株高耸的千年古柏,桥两旁还有一对铁狮子。由于游人注意力皆集中于“魚沼飞梁”,对古柏、狮子皆不太注意。</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北宋十字形古桥,由34根八角石柱支撑,东西宽阔、南北下斜如翼,梁思成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是桥梁建筑史上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抵达晋祠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大殿,也是普祠的核心大殿:圣母殿。</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据记载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建,是现存最早带围廊的宫殿式建筑。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结构,符合《营造法式》孤例;殿前八条盘龙木雕为宋代仅存实例;殿内43尊宋代彩塑以圣母邑姜为中心,侍女像形态写实,被誉为雕塑艺术巅峰。</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到九年(979年-984年),用以奉祀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邑姜被加号“昭济圣母”,大殿自此有了明确的“圣母殿”名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晋阳地震后,圣母殿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位于晋祠中轴线西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桥,南北两侧“难老”“善利”二泉呼应,坐西朝东,在全祠中处于独冠中居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总高19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较大,展现出庄重宏伟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圣母像即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妻。她头戴凤冠,身披蟒袍,气宇不凡地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贵中更显端庄慈祥,整体造型融合了佛造像的庄重与儒家母仪风范,体现了宋代统治者“母仪天下”的政治隐喻。</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中堂两边偏堂木护栏内,靠东侧、及南、北两边墙上都塑有侍女塑像。这些泥彩塑是我国仅存的300余尊宋代彩塑之一,尤其是彩塑形象反映的是侍女、普遍人群,非佛像与神仙类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服饰、风尚、礼仪,形象,更是我国古代彩塑珍品。</p> <p class="ql-block">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是北宋元祐年间(约1082年)创作的彩塑群像。圣母邑姜居中,两侧环立42尊侍女与宦官像。</p><p class="ql-block"> 侍女像取材宋代宫廷生活,通过持物、歌舞等场景展现人性特征。人物身着宽袖霞帔,梳朝天髻佩绦环,面容呈现小眼睛、宽眉距等时代特征。雕塑以自然垂落的褙子褶皱、微蹙的眉宇神情和错落的肢体语言,生动再现北宋贵族侍从的劳作场景,衣纹流转间完成从唐代神性塑像到宋代世俗美学的转型。</p> <p class="ql-block"> 現展示几尊圣母殿彩塑侍女形象。由于殿内不许闪光灯,隔着护栏,不能近距离拍摄,清晰度与光线、角度均不理想,只能说是現场亲自第一手拍摄的宋彩塑型象,望见者理解。</p> <p class="ql-block"> 这些真人大小的彩塑群展示了个性:持笏板者眉眼低垂,似在记录圣母旨意;抱琵琶者指尖微曲,仿佛弦音将溢;捧巾帕者侧身回眸,流露少女娇羞。最令人惊叹的是"双面佳人"像,(照片中的第二位女孩)半面含笑如春花绽放,半面垂泪似秋叶飘零,将人物复杂心境凝练于方寸之间。</p> <p class="ql-block"> 靠北墙一侧群像</p> <p class="ql-block"> 靠西墙的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 靠南墙一侧的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 圣母两旁的侍女塑像(拿印者)</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共有33尊侍女像,人物比例准确,与真人大小相仿。她们年龄不同,手持物品各异,展现出不同的职业,如有的为帝后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梳装洒扫,有的奉饮食、侍起居等。神态性格也被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突破了以往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是北宋现实主义雕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转到圣母殿前廊,观赏圣母殿宋代古建筑的精彩 。 </p><p class="ql-block"> 此为圣母殿前廊两尊站殿将军塑像,分别是方相和方弼。他们戎装铠甲,威严雄健,高大魁梧,分别列在左右守护着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特色: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采用“副阶周匝”制的实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殿顶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脊上饰各种动物走兽,色彩绚丽,造型精美。</p> <p class="ql-block"> 据告,建造该大殿时,系采用“减柱营造法” ,殿内共减少16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使内殿、前廊十分宽敞。殿堂梁架采用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形式,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廊柱上雕刻着八条木质蟠龙,系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原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体木雕绕柱蟠龙,龙身逶迤自如,盘曲有力,雕刻工艺精湛。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生动活现。</p> <p class="ql-block"> 据告精美的木雕龙是古代工匠们用楸木雕塑的,再一段段拼接而成。</p><p class="ql-block"> 楸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优质用材树种,具有纹理通直、质地坚韧致密、坚固耐用、耐水湿、耐腐、不易虫蛀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雕刻 。圣母殿木柱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蟠龙柱,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檐廊柱阑额楣枋间,悬掛着一块块古代赞颂圣母的匾额,如“三晋遗封”、“灵源惠泽”、“恩周万禩”等,均为历代帝王将相名人所题,数量众多,字体有篆、隶、楷、草等,字迹苍劲有力,风格各异,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大殿底层檐角边上的飞檐、悬椽与斗拱。</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木雕盘龙与斗拱。据说这条呈飞翔姿势的盘龙是最威风灵动的木雕龙。</p> <p class="ql-block"> 从南侧面观赏圣母殿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南侧有一庙,叫“台骀庙”,坐西向东 。该庙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该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为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 。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 。台骀是远古时金天氏的后代,被尊为“汾水之神”,同时台骀庙也是张氏之祖庙,是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北侧还有一庙叫“苗裔堂”,苗裔堂俗称奶奶庙,或称子孙殿。该建筑坐西面东,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其创建年代不详,元致和元年重建,明正德六年重修。大殿神龛内有明代彩塑“送子娘娘”七尊,左右列十尊送子神像,堂内走马板上还有明代《婴戏图》。</p> <p class="ql-block"> 公输子祠位于晋源区晋祠的台骀庙与水母楼之间,在一高土台上,是供奉中国建筑业祖师爷鲁班(公输子)的专祀祠堂。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作为晋祠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之一,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是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追封晋王)的主殿。其始建年代无确切记载,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坐北朝南,由献殿、正殿等组成,整体风格庄重古朴。殿内供奉唐叔虞塑像,两侧配祀名臣,是晋祠“祭祀先祖”功能的核心载体,也是晋祠从“晋王祠”演变而来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的北侧,是一个独立的两进院落。进入唐叔虞祠后,可先参观前院四周的走廊,再进入后院,欣赏东西两侧的配殿,最后前往正北的唐叔虞殿,殿内有神龛及唐叔虞塑像。</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供奉唐叔虞,</p><p class="ql-block"> 这里引出一个“桐叶封弟”的典故,情节是这样的:该典故最早见于战国《吕氏春秋·重言》与汉代《史记·晋世家》,核心事件为:</p><p class="ql-block"> 周成王与叔虞嬉戏时,剪桐叶成玉圭形,戏言封弟。</p><p class="ql-block"> 史官或周公以“天子无戏言”谏言,强调君主言行需恪守礼制,成王遂正式封叔虞于唐(今山西南部)。</p><p class="ql-block"> 叔虞因此称“唐叔虞”,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该典故体现了君主言行的政治伦理与诚信原则。</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虞,字子于,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始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因封地唐国,史称唐叔虞。</p><p class="ql-block"> 周成王幼年即位,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献殿内,保存着14尊元代乐伎塑像,这是晋祠雕塑中极具特色的一组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些乐伎塑像均为女性,高约1米,分别手持笛、管、笙、琵琶等古代乐器,姿态各异,神情专注,仿佛正演奏乐曲,是古代“乐舞助祭”礼仪的生动再现。</p> <p class="ql-block"> 这14尊乐伎塑像衣纹流畅,表情细腻,既体现了元代雕塑的写实风格,又保留了宫廷乐伎的优雅气质,为研究元代音乐、服饰和祭祀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尊位于边上的侍人塑像,双手捧着的似乎是一颗印,应该是唐叔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位于太原晋祠内,属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晋祠三绝之一,与周柏、宋代彩塑齐名。泉水自悬瓮山断岩层涌出,常年水温17℃,水质清澈长流不息,唐代李白曾以“晋祠流水如碧玉”赞叹泉景。其名源自北齐时期,取自《诗经·鲁颂》“永锡难老”之句,《山海经》中已有“晋水出焉”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眼水井上建有一亭子,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最初为八角攒尖顶结构,后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亭内泉眼深约10米,泉水恒温17℃,冬暖夏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诗作。</p> <p class="ql-block"> 亭内楣阑上有一精致的竖额,龙纹饰边,有两个刚劲大字:“难老”,为明清著名书法家真山(傅山)所题,词语出自《诗经·鲁颂》“永锡难老”典故。 寓意生生不息、青春永驻。与“对越”“水镜台”并称“晋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 晋水源头位于晋祠内,共有三泉。鱼沼泉、善利泉时流时枯,难老泉则长流不竭,泉水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约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温保持在17℃,清澈见底。</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又被称为“晋阳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难老泉出水井,深约5米,常温17度的水长年不停涌出,泉口中心形成水泡圈。</p> <p class="ql-block"> 整个泉系,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水从源于一丈深的石岩中流出,泉水的流势不大,清澈如玉,常年不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前的水池</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出水口石壁上建有一龙头,游人往往下去拍照、接泉水。</p> <p class="ql-block"> 晋祠圣母殿南侧,难老泉的西边有一古建筑,称为“水母楼”,又称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为供奉晋源水神水母娘娘(柳春英)的楼阁式建筑。该建筑坐西朝东,高14.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三孔石券洞,明间供奉铜铸水母像,呈未梳妆的村妇形象端坐瓮形座上;二层为单檐歇山顶楼阁,面阔五间,四周设木质围栏可俯瞰晋水。神龛内供奉水母成仙像,侍女背面造型酷似游鱼。</p><p class="ql-block"> 东檐悬清乾隆年间杨二酉所书“悬山响玉”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这是紧靠难老泉的水母楼入口。底层檐楣上匾额题书为:沾濡悬瓮”。</p> <p class="ql-block"> 水母楼底层为砖砌窑洞式供殿,窑洞内供奉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水母楼底层楼身为砖砌北方式窑洞三穴,二层为楼阁形式。水母楼二层南北两壁绘有明代壁画,为水母出行仙仪图,殿内塑有水母成仙像,在神龛两侧分列的八尊鱼美人塑像,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构思奇巧,堪称佳品。</p> <p class="ql-block"> 这座铜塑女子就是传说中的村姑柳氏,又被后人尊称为“水母娘娘”。</p><p class="ql-block"> 有这么一个简述:难老泉的典故核心源于民间传说“柳氏坐瓮,饮马抽鞭”。善良女子柳春英虽受虐待但因善行获神助,紧急时刻化身水母使泉水长流不息的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晋祠水母楼供奉其坐瓮铜像,泉水被视为生命之源。</p><p class="ql-block"> 精神内涵:故事传递了惩恶扬善、感恩自然的价值观,成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现在介绍晋祠“三绝”之一:周柏。</p><p class="ql-block"> 周柏是位于晋祠圣母殿北侧的周代古柏,树龄约3200年,与宋代侍女像、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树高18米,向南倾斜45度生长,由擎天柏支撑,树身粗壮需数人合抱,树皮皲裂如鳞甲,因形似卧龙得名“卧龙柏”。经碳14测定其树龄早于太原建城四百余年,应该是春秋时期所植,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足足是一位“老圣人”。</p> <p class="ql-block"> 3200年的古柏。晋祠现存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29株。作为晋祠现存最古老的活体文物,两株周柏共同见证太原三千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周柏弯斜的树顶,靠近圣母殿北檐。</p> <p class="ql-block"> 神奇的是,周柏的倾斜处,有一棵千年古柏的生长並支撑着,使周柏不会倒下。这是周柏与掌撑它的另一棵千年古柏現今的生存情景。</p> <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用钢柱又做了周柏的撑柱,以保护这株三千年的古柏</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多名人墨客作诗赞颂周柏。北宋欧阳修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咏赞,清代傅山题其为“晋源之柏第一章”。</p> <p class="ql-block"> 支撑周柏的这棵千年古柏(又称擎天柏),紧靠在圣母殿北侧,与三千年周柏一起,似两位千年老人与卫士,默默地守卫着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 按我的两位朋友的想法,当将我们同游者三人每人单独放上张照片,以作此文纪念,故特意补上。</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参观晋祠,最直观的感受是踏入了一部“活的三千年山西史书”——这里既有建筑的巧夺天工,又有历史的厚重温度,更藏着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建筑奇迹:宋代的圣母殿与殿前的鱼沼飞梁是核心亮点。圣母殿建筑是《宋营造法式》留存的罕世珍品;八根柱子上缠绕着的八条木雕飞龙是中国唯一的千年艺术珍宝;43尊宋代侍女塑像为中国彩塑制造艺术珍品,显示了宋代工匠高超的塑造技艺;鱼沼飞梁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十字形古桥,用石柱撑起木质桥面,像从水中“飞”出的廊道,颠覆对传统古桥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其次,这里有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43尊跨越千年的宋代彩塑,栩栩如生,从王母娘娘到普通宫庭侍女,这组彩塑脱离了宗教题材,转而描绘封建社会的宫廷生活与人物,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重大进步和飞跃。这组彩塑以写实手法塑造,年龄跨度从少女到老妪,神情或拘谨哀怨,或温婉娴静,衣纹流畅自然,配饰雕琢细致,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微妙情绪,为肃穆神坛注入鲜活的人间气息。这组彩塑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是登峰造极。主像圣母邑姜凝神端坐,凤冠霞帔,雍容华贵 ;侍从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 :如“捧印”侍女庄重矜持,眼神锋利威严;身材纤弱的侍女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小侍女则脖子一歪,小嘴一撅,一副生气的模样,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晋祠彩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珍品,也是我最欣赏关注的艺术焦点。</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清晰的历史印记:周柏、隋槐至今仍枝繁叶茂,树龄超2000一3000年,见证了晋祠从西周祭祀唐叔虞,到后来成为儒、释、道文化交融之地的变迁,触摸树皮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感触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人文情怀:晋祠不只是“古迹”,更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殿宇、古树、流水相映成趣,既有祭祀的庄重,又有园林的灵动,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的具象化表达。</p><p class="ql-block"> 漫步晋祠,最动人的不是某处具体景观,而是那种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周柏的虬枝盘曲如龙,树皮皲裂似老人面庞,3000年的生命历程在年轮中清晰可辨。当游人将手掌贴于树干,仿佛能感受到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雄心壮志。难老泉的潺潺流水,不仅灌溉着晋中平原的万亩良田,更滋养着三晋儿女的精神世界——古代有文人记载,每逢春旱,乡民必至难老泉边举行"祈雨仪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至今仍在晋祠周边的村落中延续。</p><p class="ql-block"> 离开晋祠时,夕阳为圣母殿的鸱吻镀上金边,鱼沼飞梁的倒影在水中碎成万千光点。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园林,既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又是一曲流动的乐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砖石的堆砌,而在于精神血脉的延续。当我们在难老泉边掬一捧清泉,在彩塑前驻足凝视,在周柏下静听风声时,便已与三晋大地的先民们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正是晋祠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礼物——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5.10.03.编撰于宁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