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世界文化地质遗产泰山(1),泰山第一行宫岱庙,2007

SY

天外村游览路,即“天外村—中天门—岱顶”线路,是最便捷、最省时、最省力的登顶路线,适合体力差者或时间不充裕者。如选择此路线上山,艰辛的跋涉攀登过程不复存在,登顶也由一段汗流浃背的历程演变成节奏轻快、休闲舒适的交通工具大换乘。<div>作者: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div> 曲阜孔庙至泰山 泰山广场,泰山索道,岱庙 泰山广场<div>“泰山广场”可能指两种事物:一是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占地约30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综合性公共广场,二是位于同市泰山区的一家名为“泰山万达广场”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 前者是依山势而建的景观广场,后者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体。</div> 双龙池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通天街北端环岛内,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 ,系时任泰安县令曹钟彝为改善城内居民用水问题主持修建的水利设施 。该池通过曹公渠引梳洗河之水入城,采用石砌方形结构,西北、东南两角分置石雕龙头作为引水口与吐水口 。池周现存清光绪七年(1881年)《双龙池》《万古流芳》等碑刻,完整记录建造始末 。作为泰山历史文化轴线核心节点,其与岱庙、遥参亭共同构成"人间闹市"段景观群落 ,2023年被纳入泰山主景区一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 。<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br><div>作者:百度百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遥参坊</b></div>过双龙池继续北行,就见一座中间额书“遥参亭”三字的四柱门式石坊------遥参坊。此坊为岱庙的前庭,古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就是说游览岱庙始于遥参坊。<div>宽9米、高5.8米的遥参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石柱均有石座,柱下部施滚墩石,上部有门楣、额板、回纹雀替。中门额枋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靠额板柱子两侧饰单浮云,柱顶端立望天吼兽。<br><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div> 遥参坊后就是“遥参亭”。<div>“遥参亭”二道门檐下悬“有求必应”蓝底金字横匾。左右各有楹联:“倚山踞城无双地,奉神祈福第一宫。”</div><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 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 五岳真形图<div>五岳真形图的功效主要体现在辟邪护身和镇宅化煞两个方面,它被道教视为镇山护符和家宅守护图。 具体而言,其功效包括:随身佩戴可辟走虎狼、毒虫百邪等鬼神和毒物,尤其在入山、夜晚出行或夜宿凶房时能护身;在家中供奉可以镇宅平安,防止横祸发生;在风水应用上,还可用于镇煞、隔绝土煞等。 <br><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div> 作者:百度百科 遥参亭再往北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石坊-----<b>-岱庙坊。</b><br><br>此坊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宽9.8米,进深3米,通高11.3米,又名玲珑坊。坊顶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的歇山式仿木结构,正脊两端施高大螭吻,中有一竖立宝瓶,两侧雕有起到拽引加固作用的四大金刚。中柱与边柱的大小额枋浮雕麒麟、仙鹤等祥瑞图,边柱外浮雕二龙戏珠,龙门枋上则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四柱南北抱鼓石上各有巨狮蹲列,周围都有幼狮攀耍。石坊中柱阳阴两面有刻联,南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均为当年主持建造石坊的山东布政使施天裔所题。<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岱庙正阳门</b></div><b>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b>,始建于宋朝时期,时称太岳门,明代称岳庙门、岱庙门,清代称正阳门延续至今。<div>现存为20世纪80年代在明代的基址上,仿照宋代的营造法式重修的。通高19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其上城楼高11米,名五凤楼。正阳门两旁置有东、西掖门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岱庙正阳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龟趺螭首《宣和碑》</b></h3><div>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为岱庙现存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而立的封号碑。碑高8.2米,宽2.1米,厚0.6米,碑文由北宋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碑阴“五岳独宗”四字,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山东巡抚右佥都御史固安张允济、巡按监察御史太原王立贤题 。<b></b></div> 北侧背面刻有<b>“万代瞻仰”</b>4个朱红大字,系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巡按吴龙征题、田东书。<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div><b>汉柏连理</b> (左)此柏为汉武帝亲植。双干连理,同根同生。新枝扶疏泛出新绿,表达生命意向,显示出生命不可遏止的生机和热情,兀突老干大音希声,用沉默的方式,倾诉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展现出汉柏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铮铮气节。连理柏深受乾隆皇帝宠爱,亲手绘“御制汉柏图”并刊碑立在树旁。</div><div><br></div><div><b>赤眉斧痕 (右)</b>在岱庙汉柏院,有一株与双干连理柏相邻的苍劲柏树,在其树干下部,有一处砍伐的痕迹,并有红色浸染,这就是古柏八景之“赤眉斧痕”。此树胸围3.98米,高12.5米,虽已年过2000余岁,却仍生长旺盛,青翠欲滴。北魏的郦道元在著名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太山有下中上三庙。(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西汉末年,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发生大灾荒,诸城的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他们因用赤色染眉做标识,故称“赤眉军”。起义军曾一度驻扎于泰山天胜寨。不知处于对汉廷的仇恨,还是苦于木材的匮乏,赤眉军来到岱庙后对庙内汉武帝刘彻所植的柏树动起斧来。说来也怪,没砍几斧,柏树竟流出“血”(赤色液体)来,这使得赤眉军大为恐慌,不得不停止砍伐,这斧痕却保留了下来,并且红色斑迹犹存,成为奇观。</div>作者:走进泰山 步至配天门东侧碑林,有二石碑颇为“醒目”。一为“飞龙岩”、一为“翔凤岭”。二碑落款均为“大明隆庆元年(1567)夏吉日,监察御史蜀人刘翾立”。 <b>唐槐院</b>是岱庙内以唐代所植古槐为核心景观的历史建筑群落,现存主体景观为"唐槐抱子"奇观。根据明代《泰山小史》记载,原唐槐"大可数抱,枝干荫阶亩许",但1930年因驻军破坏及环境恶化导致枯萎。1952年工作人员在枯树干洞中补植新槐,形成今存的新旧槐树共生景观。清代大学士张鹏翮曾题诗"潇洒名山日正长,烟霞为侣足徜徉。谁能欹枕清风夜,一任槐花满地香"赞咏该景 。<div>作者:百度百科</div>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div>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b>【唐槐大字碑】</b>,又有 清康 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b>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b>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div> <b>秦泰山刻石</b>:位于岱庙东御座内,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 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div>作者: 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div> 正阳门上俯瞰第二道<b>配天门</b> 正阳门之后是岱庙的第二道门,<b>配天门。</b><br><br>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的配天门为穿堂式建筑,取孔子语 “德配天地”而名。其筑于高1.6米的石砌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1米,单檐黄琉璃瓦歇山顶,戗脊四走兽。古镜式柱础,前后开门,各装四扇四抹方格玻璃窗。配前立有两尊明万历年间铸造铜狮 。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两侧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殿内原泥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宿神,1928年毁,今辟为大汶口文化展室。<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仁安门”</b></div>配天门往北行走,但见一巍峨高耸的大门映入眼帘。门前台阶下两侧的绿地上,一对气势逼人的石狮蹲坐于石基之上,不怒自威的神态透露出忠诚的气质。此门檐下竖一蓝底匾额,上书“仁安门”三个鎏金大字。<br><br>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1年)的仁安门面阔5间,进深2间,高约11米,其中正间宽约5米左右。三柱七架梁,七檩九脊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飞檐翘角,檐下施斗拱。此为岱庙的第三道门,取自《论语·里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之说,意即以德行仁义治天下,则天下安定。后门厅上方有唐玄宗李隆基御笔 “天下归仁”匾额,四字均敦厚苍劲,气势非凡,是难得的书法珍品。此匾同前面提到的遥参亭正殿前乾隆御笔“资生普润”匾一样,虽是皇帝御笔,但非专门所题,是从泰山极顶唐摩崖上唐玄宗《纪泰山铭》中文字拼接而来<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仁安门” 仁安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仁安门</b><div style="text-align: left;">仁安门是岱庙的第三道门,其名取意于《论语·里仁篇》中的“仁者安人”。始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毁于火灾,后屡有重修。建筑为九脊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门内原祀天聋、地哑之神。旧有环廊与天贶殿相接,形成以大殿为中心的庙中庙、院中院的封闭式庭院建筑格局 。</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贶殿( kuàng)</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又名仁安殿、峻极殿。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创建,历代多有重修。内祀东岳泰山之神。天贶殿采用的“九五”之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营造形制。殿内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殿前露台为宋朝以来帝王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东西碑亭内置有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天贶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span></div></h3> 跨入配天门殿内就看到了殿正中祭祀的泰山之神------东岳大帝。此像高4.4米,为1980年代重塑。大帝鎏金面、手,头顶冕旒,身着象征皇家威严的明黄衮袍,双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帝御笔<b>“配天作镇</b>”匾,与此相对的明间大门内上悬乾帝御笔“大德曰生”匾。<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殿内墙壁上绘有巨幅道教题材壁画<b>《泰山神启跸回銮图》</b>。<br><br>《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约62米,高3.3米,以殿门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为“启跸”,西半部为“回銮”。画中大帝名义上是东岳大帝,整个壁画的场景却是以当年宋真宗封禅泰山时的场景创作的。《启跸图》中旒冕龙袍、端庄威严的泰山神端坐于四轮六马大辇之上,其前有各乘轿侍行的泰山三郎与延禧真人。大辇四周分布有前簇后拥的文武百官。《回銮图》所绘场景与“启跸”相同,仅增加了二夜叉抬虎、骆驼驮卷宗的场面,以示大帝出巡圆满成功。整幅壁画共计697人,其装束、仪态皆栩栩如生,无一雷同。画面辅以的祥鸟、瑞兽、车马、坐骑、山林、怪石、殿宇、桥涵等也都生动逼真。<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泰山神启跸回銮图》<div>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宋天贶殿后面是<b>后寝宫</b>。<br><br>后寝三宫里,正面居中5间是单檐歇山式建筑中寝宫。殿前有甬道与天贶殿相通,为泰山神妃“淑明后” 也就是东岳大帝夫人的居所。<div>东、西寝宫各3间,分居两侧。东、西寝宫两侧的垂花门为1972年重建,四角施方形垂珠,间有檐枋阑额、倒挂楣子和花牙子雀替,上绘苏式彩绘,颇有江南园林建筑的韵味。中寝宫前檐中柱外挂抱柱联,上联:震出泰亨万物广生推圣德,下联:云蒸雨降八方甘泽遍崇朝。</div><div><br></div><div>中间门楣上悬挂<b>“权舆造化”</b>匾额,突出了泰山神灵的威严。寝宫前设铜铸香炉一座,东、西两侧银杏树为清代所植 。<br>作者:天风海雨踏莎行</div> <b>厚载门</b>是岱庙的北门,始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年) ,明代称后宰门 ,1984年依据宋代形制复建 。其名称取自《周易·坤》中的“坤厚载物” ,寓意大地承载万物。门上城楼名为望岳阁,登临可远眺泰山全景。作为岱庙中轴线的北端终点,厚载门与正阳门、天贶殿等构成完整礼制布局,体现“前朝后寝”的宫廷特征。<div><br><div>作者:百度百科</div></div> 【中國旅遊China travel 2025】皇帝爲啥偏愛岱廟?岱廟裏面有什麼?泰山岱廟旅遊攻略!#china #chinatravel #中國 #中國旅遊<div>作者:叁拾旅游记</div> 2014世界遺產--五嶽獨尊之東嶽泰山風景區<div>作者:oldtsou的真旅遊‧心筆記</div> 世界遗产在中国 E19 泰山<div>泰山 二、三十亿年前,这座大山就稳稳地屹立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完全由岩石构成的巨大山体,清晰地记录着地球的沧桑变化。远古的部落首领在这座山顶上燃起干柴。这一刻,他的权力得到上天的恩准。这座大山被历代帝王视为通天的神山--“泰山”。无论有着哪一种信仰人们的虔诚都会得到这座大山的包容。更多的平民百姓,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期盼托付与它。今天,人们仍然相信这里就是仙境的入口,灵魂最终会回归到这里完成生命的轮回。<br><div>作者:走遍中国频道</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