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般的恩师 作者:孙国栋

心存美好

<p class="ql-block">文/1986届孙国栋 </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李天才 张文静等</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9日,本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却因费淑琴老师的辞世而蒙上了阴影。虽说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费老师亦享高寿,但芦台一中师生却感到格外难过和不舍。</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几乎成了母校芦台一中的象征和化身。你可能见过石头生气,但绝对见不到费老师对学生流露过同样的情绪。看到满头银丝、满面春风的费老师,才真正体会到“母校”一词的温情和实在。一般老师对班干部和尖子生难免偏爱,而费老师却如慈母一般,对每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平等博爱,甚至毕业多年后,还能脱口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因为从五十年代至今的历届毕业生都跟她保持联系,费老师搬了几次家,一直没舍得换电话号码。校庆纪念文集中,不同年代的校友在回忆文章中都对她念念不忘,感恩不尽。</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一位素不相识的81届师兄提供了一个细节:他毕业近三十年了,一次偶遇费老师,还没等他开口问好,费老师先声夺人——“陈俊兴!”陈师兄感叹道,“我学习中等偏上,属于那种绝不显山露水的平庸之辈,师生分别近三十年,一见面便能叫出姓名者,在这个世界上怕只有费老师一人了,除了费老师惊人的记忆力,这要有多少的爱蕴于其中啊!”</p><p class="ql-block"> 我是1986届高中毕业生,费老师教我们数学,讲课深入浅出,诲人不倦。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却答错了一道10分大题,感觉非常愧对费老师。</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最大的“缺点”是经常拖堂和占用自习课,恨不能倾其所有,把学问一股脑教给学生。可我们当时并不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因为宝贵的课间活动被挤压,遂满腹怨言。直至后来,我们才明白费老师是多么地无私和可贵!</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极勤勉敬业,几乎没有业余爱好和个人享受。有个暑假我去看望她,她正在斗室里挥汗如雨地解数学题呢。退休后,费老师更是承担起为一中子弟和左邻右舍孩子免费补课的义务,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同时发挥余热,为母校校庆和校史编撰殚精竭虑,献计献策。</p><p class="ql-block"> 费老师永远乐观开朗,春风化雨,可谁能想象得到,她曾历经身患绝症、中年丧女、晚年丧子系列打击?费老师不但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还是妇女界的杰出领袖,直至担任全国妇联执委,可谓励志楷模。</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回老家,无论时间多么紧张,费老师是我必看的长辈,那心情就像必看老妈一样。最后一次见她老人家是2022年暑假,和史学军同学结伴。照例是李天才老师开的门,费老师却破例没有同时出现。过了一会儿,中风初愈的费老师从里屋蹒跚而出,颤颤巍巍地问:“你们怎么知道我生病了?”其实,我们只是例行拜访,事先并不知情。但看到费老师往昔睿智的目光变得有些呆滞,我不禁胸口发痛,鼻子发酸。</p><p class="ql-block"> 回想2013年金秋十月,芦台一中百年校庆庆典结束后,我们终于在操场上找到了费老师。只见费老师被历届校友团团围住,难以脱身,对所有人有求必应,不厌其烦。我们等了好半天,才轮到合影机会。</p><p class="ql-block"> 芦台一中110年校庆时,敬爱的费老师不在了。我们再也见不到那头智慧的银发,再也见不到那张慈祥的笑脸,再也感受不到那母亲般的温情了……然而,费老师的精神,已融入后生们的血液中,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