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重建的中国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秦皇岛市,河北省下辖地级市,为Ⅱ型大城市,地处中国华北地区、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西近京津,地处华北、东北两大经济区结合部,居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功能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全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秦皇岛市下辖4个区、3个县,陆域面积780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8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1.14万人。秦皇岛市因秦始皇东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名号得名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区,河北省秦皇岛市辖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区域面积193.5平方千米。山海关区辖4个街道、3个镇,常住人口162072人。</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角山长城脚下,是以长城文化为核心展示内容的国家一级专题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采用方城与城台造型,与长城历史文脉相统一。馆内藏有文物11000余件(套),常设“中国长城文化陈列”等主题展览,2025年6月15日正式开馆。设中国长城文化陈列展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展厅、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国际学术报告厅等。</p> <p class="ql-block">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长城山海关专题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虎鎣 新时代 新命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两边是故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光向日金鳞开</p> <p class="ql-block">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讨论,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居庸关,亦称军都关、蓟门关,明长城——内长城上的关隘。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域内。自秦代起为穿越界地的咽喉要道。是历史悠久、著名的长城名关之一,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明长城“内三关”。居庸关最初为塞,名“居庸塞”,北魏、北齐修筑长城与关城连接,成为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始建于1372年,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历史上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的狭窄山谷中部,北接黑山悬壁长城,南连长城第一墩,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其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为“河西咽喉”,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价值。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此地,奠定了其作为中原与西域联系纽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遗产 中国脊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长城历史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长城,横亘四万里、纵贯两千年,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认识长城,领略山河之壮美;细读长城,倍增爱国之豪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承载的伟大精神、蕴含的深厚价值,始终是鼓舞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磅礴万里 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长城,源起自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筑墙防守,历经秦、汉、唐、明等多个历史时期修筑,遍布白山黑水、戈壁瀚海、大河上下,跨越中国北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长度达两万余干米。长城凝结了中国历朝历代在边疆防御、城池营建、军事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思想与智慧,是两千多年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发展史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肇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前770-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部分诸侯国在边境地区建造军事据点、修筑防卫城堡,其间用人工构筑的墙体或者凭借自然天险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楚长城由墙体、关隘、城堡、烽火台、兵营、道路、山险、河险等多种元素构成。遗址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其整体走向与南阳盆地盆沿大体一致,长380余干米。</p> <p class="ql-block">齐长城分泰沂山脉段长城和济水段长城。泰沂山脉段长城最早见于《晶羌钟铭文》记载的公元前404年三晋伐齐之战,西起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跨泰沂山脉,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入黄海,长约625千米。济水段长城南起今山东省平阴县,沿古济水河岸向东北止于渤海,长300余干米,遗址现已无存。</p> <p class="ql-block">中山长城分布于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的涞源、顺平、唐县、曲阳等县,长约89千米。</p> <p class="ql-block">魏长城分河西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位于今陕西省延安市、铜川市和渭南市等地,呈段状分布于黄河西岸的川道和垭口,长约200千米。河南长城始于今河南省原阳县黄河之滨,向南止于外方山北麓,现河南省境内有少部分遗存。</p> <p class="ql-block">赵长城分赵北长城、赵南长城。赵北长城东起今河北省赵县,西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长约650千米。赵南张北于漳水北岸,今河北省临漳县、磁县一带,长约200千米。</p> <p class="ql-block">燕长城分燕北长城、燕南长城。燕北长城西起古造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经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东至古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境内),长500余干米。燕南长城位于都城武阳(今河北省易县境内)以南,长约250干米。</p> <p class="ql-block">秦昭王长城,秦昭王灭义渠后,在其故地修筑长城,称“秦昭王长城”。秦昭王长城与其沿线墩台、城障和军堡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遗址分布于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长1133千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争之世 长城发轫</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其闯,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锡制兵器和车战的运用推动了军事技术变革和战争形态变化。诸侯国之间争伐不断,与北方部族冲突频仍,各诸侯国为稳固疆土遂筑长城以加强防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绵延万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秦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的重要产物,见证了中国北方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第一轮大规模冲突、交流与融合。秦长城奠定了后世修建长城的基础,万里长城从此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汉长城护卫丝绸之路远行,搭建起古代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自号始皇帝。秦朝北逐匈奴,在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秦长城主要分布于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境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秦筑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蒙恬列传》</p> <p class="ql-block">汉长城,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两汉抗击匈奴、开疆拓土,修缮利用前代长城、修筑新的长城以巩固边防、守卫疆土。汉长城,东起辽东,西至西域,分布在今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绵延1万余干米,是中国历代长城中最长的一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刘邦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史称西汉。西汉之初,修缮利用前代长城防御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至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盛,多次举兵反击匈奴。随着战争的胜利和疆域的扩大,还于河西至西域地区、阴山以北地区修筑了新的长城及防御设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汉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25年,汉宗室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汉廷根据内外形势,收缩长城防线,多在原西汉长城的内侧修建烽燧、亭障。随着国力渐强和南匈奴、乌桓等部族归附,东汉王朝驱逐北匈奴,重新打通西域,基本恢复了西汉时期的疆域范围,对汉武帝时期北边部分长城加以修缮利用,再未大规模修建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边巨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清时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1368-1911年</p><p class="ql-block">明朝面临北方蒙古和东北女真政权的军事威胁,终其一朝都未停止修建边墙、关隘和城堡,最终构筑起体系庞大、结构严密、形态丰富的长城防御体系,成就了中国长城发展史上的伟大巅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但仍然继续利用长城并进行修缮和增筑。</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为防御蒙古及后期崛起的女真势力,的朝不断构筑长城防御体系,强化北方防务,最终形成了“九边十三镇”的恢弘格局。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8851.8干米,分布于今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和青海省境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拓地御边布镇列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洪武至正统年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1368—1449年</p><p class="ql-block">自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朝采取主动进攻的边防策略,以控扼北元残余势力。同时‘陆续修筑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甘肃镇的长城防御设施,北边长城防御体系逐步建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转攻为守日益巩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景泰至正德年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1450—1521年</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使明军精锐折损,明朝国力削弱、政局动荡。此后,明朝边防战略由主动进攻向被动防守转变。景泰至正德年间,长城沿线辽东、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镇均有不同规模的修筑边墙、城堡以巩固边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谭纶与戚继光</p><p class="ql-block">谭纶(1520-1577年),字子理、以诏,号二华先生,祖籍江西宜黄谭坊(今江西省宜黄县),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谥“襄敏”。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戏曲家。</p><p class="ql-block">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少保,谥“武毅”。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诗人。谭纶、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并肩作战、屡建奇勋,结下深厚情谊。二人相继北调后,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负责整饬边防;戚继光训练精兵、制定战法,加固边墙、修建敌台。长城守军战力大为提高,长城防御体系更加完备。谭纶与戚继光南歼倭寇、北拒强虏,为明朝边防巩固作出重要贡献。二人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以“谭、戚”并称,在历史上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在清代</p><p class="ql-block">清朝疆域拓展到明长城以外地区。较之于明代,长城更多作为清政府调节相关民族之间关系,控驭地方,规范贸易,维护国家一统的重要保障。清代各个时期曾有修明长城、新筑墙体与防御工事的诸多记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代边防军事建制</p><p class="ql-block">汉代建立了由郡守(太守)掌治全郡,都尉(部都尉)统领军事戍防,下辖邮驿、候望、屯田等不同系统职官的边防军事建制。各级人员分驻郡城、县城,障、塞、坞等不同屯兵城,管理层次清晰、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九边重镇”是长城防御体系发展的顶峰。长城沿线最多时曾设置十三个军事重镇分区防守,各镇所辖城池关隘相互策应、协同戍守,各寨堡、烽燧、驿站、屯田勾连拱卫,在北部边疆构成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和生产生活有机体。</p> <p class="ql-block">明长城“九边重镇”是长城防御体系发展的顶峰。长城沿线最多时曾设置十三个军事重镇分区防守,各镇所辖城池关隘相互策应、协同戍守,各寨堡、烽燧、驿站、屯田勾连拱卫,在北部边疆构成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和生产生活有机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护卫京畿 宁国首疆</p><p class="ql-block">辽东镇、山海镇、蓟州镇、昌平镇和真保镇是蓟辽总督辖区,东起鸭绿江畔,沿燕山山脉,至京师西北沿太行山南下,防区包括今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部分地区终止于山西省境内。明朝中后期,东北地区游牧部族女真兴起,蓟辽防区成为东部防御的战略重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京师肩背 外屏内卫</p><p class="ql-block">宣府镇、大同镇和山西镇横亘于京师与蒙古之间,北控大漠、南扼太行,防区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宣府镇、大同镇构成屏蔽塞外的外长城防线;山西镇与昌平镇、真保镇构成护卫京畿的内长城防线。两道防线在北京的西北至西南方向形成环形防御体系,成为拱卫京师的坚固屏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陇腹心 大漠屏藩</p><p class="ql-block">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临洮镇、甘肃镇位于西北地区,跨黄河,抵祁连,防区包括今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部分地区,是中原地区连接中亚的通道。五镇作为西北边防前哨,因地制宜,因险制塞,形成了外长城、内长城、内军城、内治城的大纵深多层次军事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西锁钥 祁连巨防</p><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4.5千米处的祁连山北麓嘉峪塬上,因塬得名。汉代设玉石障,五代设天门关,一直有关无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于河西走廊狭窄地段建嘉峪关城,属甘肃镇肃州路,地扼中原通向中亚地区的交通要冲,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座关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天开海岳 画辽咽喉</p><p class="ql-block">山海关,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部,地处辽西走廊西端、燕山与渤海间最狭窄地段,控扼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要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山海关城,设山海卫;隆庆三年(1569年),置山海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置山海镇。山海关“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海关防区</p><p class="ql-block">明末,山海关成为辽东战事的指挥部和后援地,朝廷先后派督师、经略等大员驻关,总督蓟辽军务。山海关防区涵盖关宁锦防线与山海镇,成为外控辽西、内护京畿,大纵深跨镇联防、陆海结合的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关叠隘</p><p class="ql-block">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界处,是明长城防御体系中距京师最近的关隘。居庸设关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居庸有关”的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庸关重建,属蓟州镇,后属昌平镇。居庸关依托险要地势层层设防,构筑京师西北军事屏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京师时腋</p><p class="ql-block">关城,居庸关关城周长4167.5米,面积约0.5平方干米。关城是防御体系的中心,根据地形分东山长城、西山长城、南关城、北关城、南北跨河长城及水门六个部分,是明长城线上仅次于山海关关城的第二大关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岳咽喉 势控三管</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今山西省代县境内恒山山脉狭窄区域。从春秋战国起,雁门地区成为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关口曾称勾注塞、西陉关、雁门塞。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前代关址东北5千米处建雁门关,又名东陉关,属山西镇东路。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有“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砖窑</p><p class="ql-block">筛滤黏土制坯,循“物勒工名”之制,以千度窑火淬炼,铸就长城筋骨。明长城砖窑依势而设,近料便运,隐于险处;人原料筛选到成砖出窑,尽显古人智慧。窑火不熄,边墙永固,砖窑既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宏大建构的见证,更是解履明代手工业技术的珍贵密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长城搭建微缩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堡设施</p><p class="ql-block">长城沿线的城池堡寨有形式多样的防御性设施,其中城门是防御的重点,一般由瓮城、瓮城门、主城门构建多层次防御,主城门顶部建有城楼以登高瞭望。环城防御设施由角台、马面、护城墩、护城河(壕沟)等组成,沿城墙墙体环城布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暗门</p><p class="ql-block">“关、口、暗门是长城内外交流互通的孔道。其中暗门较为小型、隐蔽且无加厚突出的墙体及关楼,多无正式名称,用于侦察、奇袭、贸易、樵采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烽烟设施</p><p class="ql-block">烽火台现年代早于长城.后成为长城的警讯、军情传递设施。自汉代以来,为了确保准确传递敌军数量这一关键信息,不同朝代均采用“多烟传烽”作为信息表达的主要方式。为保障主墩台安全,在其附近设置专司烽烟燃放的地面设施并演化出不同形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墙台与敌台</p><p class="ql-block">墙台与敌台均是为提高防御与攻击能力而依托长城墙体构建的台体。墙台是敌台的早期形式。在长城建筑的历史演进中,墙台与敌台在不同的环境和防御需要下衍生出不同的形制,发挥了不同的功能效用。直至明代中后期出现敌台建筑的集大成者——空心敌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建筑之最</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的长城建造与修缮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宏阔的胸襟、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才智,结合自然环境和防守需求,创造了不朽的建筑奇迹。明长城的“建筑之最”,更成为中国长城宏大景观的经典记忆和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密敌楼区段</p><p class="ql-block">空心敌楼是中国明代长城的标志。其区段富集度能够反映明代中后期长城敌楼选址策略、建造意图和沿丈尺线双边态势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离最近的两座敌楼</p><p class="ql-block">长城金山岭段今北京市密云区水关长城329号、330号敌楼共享基础,是长城全线距离最近的两座连体敌楼。长城冀东段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柳观峪山峰峭壁上,建有长城全线距离最近的两座独立敌楼,外墙最小净间距25米,短于箭矢、火枪射程。两座敌楼分别监视南北两个方向和沟谷,各司其职,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长马面</p><p class="ql-block">明长城全线最长马面位于今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至大水口段,其中最长马面进深16米、面宽7米,可从狭长台面上投射侧面火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宽马面</p><p class="ql-block">明长城全线最宽马面位于今河北省赤城县独石口堡,进深5.5米、面宽17.5米,可作为火炮发射阵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小马面</p><p class="ql-block">小尺度马面广泛分布于今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地,其中最小马面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段,顶部面积约2平方米,可供观察监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座、二十座连续敌楼富集区段</p><p class="ql-block">以连续十楼、二十楼为统计单元,筛选楼间墙体平均长度最短的区段。明长城全线十座连续敌楼富集区段很多,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涞源县和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等,平均间距最短区段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板厂峪段,为84.4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距离最近的两座敌楼</p><p class="ql-block">长城金山岭段今北京市密云区水关长城329号、330号敌楼共享基础,是长城全线距离最近的两座连体敌楼。长城冀东段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柳观峪山峰峭壁上,建有长城全线距离最近的两座独立敌楼,外墙最小净间距25米,短于箭矢、火枪射程。两座敌楼分别监视南北两个方向和沟谷,各司其职,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高大实心墩台</p><p class="ql-block">大尺度实心墩台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西北地区,其中陕北地区的墩台群最大、最为集中。最高大的实心墩台——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款贡城西南角,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为隆庆和议后商贸场所。台如塔状,共四层,高30余米,有“天下第一台”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宽箭窗敌楼</p><p class="ql-block">长城敌楼箭窗宽度根据所在位置、关口级别及戍守监视需求统一规划,宽度一般在0.6~0.8米之间,满足探身瞭望、多向观察、武器投射的需要。最大宽度箭窗位于北京市八达岭长城主关门南侧的南一、南二敌楼上,宽度约1.4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多箭窗敌楼</p><p class="ql-block">明长城沿线空心敌楼每个立面通常设有箭窗3至4个,满足士兵作战和生活的需要。箭窗最多、最瘦长的敌楼是北京市延庆区108号敌楼,位于蓟镇、宣府镇、昌镇的交界处,共有箭窗37个(含内墙2个),其单立面箭窗9个,又称“九眼楼”。敌楼箭窗的造型、数量及布局满足“四战之地”全向瞭望、环廊巡逻、立体监视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多拱券敌楼</p><p class="ql-block">砖拱券最多的敌楼是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西山05号敌楼,建有80个券洞。其中,东立面(长城内侧)建有券洞19个(9箭窗、9射孔、1券门),为明长城券洞数量最多的单一立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菱形敌楼</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明长城八达岭段花家窑隘口内侧山丘上的延庆82号敌台,平面形状为菱形,平面钝角120°、锐角60°,斜置外墙拓宽箭窗和视野,扩大警戒及拦阻射击范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大空心敌楼</p><p class="ql-block">明长城沿线最大空心敌楼是山西省河曲县护城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楼基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米,为明代马市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小空心敌楼</p><p class="ql-block">明长城沿线最小空心敌楼位于北京市密云区驼古村,边长5米,可瞭望、预警、射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最扁空心敌楼</p><p class="ql-block">明长城沿线最扁空心敌楼是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小河口的01号敌台,外墙南北长14.5米,东西宽4.9米。敌楼位于山脊鞍部,控扼潘家口北境穿越长城内外通道,应援南北侧山脊上的正方形敌楼。以单拱券构成无阻碍长厅型内部空间,保证士兵协同有效使用火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格斗冷兵器与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射冷兵器与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马具与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黑漆鞘高丽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清乾隆年制嵌金龙纹铁阿虎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火药制备与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弹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逻铺</p><p class="ql-block">逻铺是长城沿线上最简易的执勤遮蔽场所。供戍守士兵临时休息、躲避风霜雨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与丝路</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长城的护卫下经河西走廊出西域,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另有穿越长城,经北方草原地带,沟通亚欧的草原丝绸之路。长城与丝路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诸多耦合与互动,同跨千年、共游万里,成就了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的伟大诗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西长城与城丝之路</p><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原指自古代中国长安向西经西域、中亚至希腊——罗马的陆上贸易往来交通路线,其概念今已涵盖海上丝绸之路及北向的草原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沿线的汉、明河西长城与丝路相伴而行,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和西北边陲长治久安。河西长城以西的古西域地区,汉唐烽铺、亭障、戍堡、驿置等沿丝绸之路设置,使该区域成为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地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原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草原丝绸之路,指由中原地区向北通过阴山、燕山一带长城进入蒙古草原,经中亚、西亚北部,抵达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商贸大通道。草原丝绸之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十分繁荣。其后秦“直道”、魏晋“北新道”、唐“参天可汗道”和“安东道”的修建,使草原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并向东延伸连通海上丝绸之路。辽、金、元时期,草原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之后渐趋衰落。明清时期,重新开通了从福建武夷山起,越长城、经蒙古,直抵俄罗斯并延伸至欧洲的“万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塞外谋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走西口</p><p class="ql-block">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百姓经杀虎口等长城隘口,到蒙古草原从事农业、商贸活动,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长城地区的开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闯关东</p><p class="ql-block">清朝于顺治年间在辽东招民开垦。自康熙初年起,对东北地区实施长期封禁,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冒着被惩罚的危险,私越长城走辽西或泛海偷渡到辽东,“闯”入东北地区谋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对东北驰禁放荒直至解禁。“闯关东”在20世纪二十年代达到高潮,推动了东北地区发展,缓解了边境危机,促进了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互鉴融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饮食</p><p class="ql-block">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主要体现在以食材、菜式、器具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和以饮食礼仪、习俗、烹饪方式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两个层面。时光流转,各民族通过交流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辽金墓群辽代壁画《备茶图》互动、吸收融合,不断丰富、发展着中华饮食文化,不仅蓬勃了物质文明,更增强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具</p><p class="ql-block">汉人的传统坐姿是以跪坐为主的“席地而坐”。东汉后期,胡坐和胡床传入中原后,“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跪坐。人们依据胡床形制对坐具进行改革,逐步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家具的整体风格也由低矮型向高大型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服饰</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推动了华夏服饰的第一次变革,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唐代对西域、吐蕃服饰兼收并蓄,展现出东西向服饰大交流的特点;辽、金、元服饰既各具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特征,形成独特风格;清代满族服饰对现代服饰产生深远影响,旗袍成为传统民族服饰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兼收并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语言文字</p><p class="ql-block">民族交往频繁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字创制和使用的高峰期。汉语词汇吸收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及一些汉译佛词。而一些少数民族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还匈奴呼韩邪单于有一些在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同时使用汉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婚俗</p><p class="ql-block">长城内外各民族传统婚俗各具特色。民族间的通婚不仅使各民族血脉交融,而且带来婚俗的互鉴融通。如北方部族的收继婚受中原礼教影响逐渐消失,东汉至唐时在青庐中举办婚礼的风俗源自游牧民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舞蹈</p><p class="ql-block">随着人口迁徙、丝路繁荣,“胡乐”“胡舞”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各族人民在交流交往中不断丰富艺术创造,为构建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艺术殿堂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翻崇山峻岭、穿沙漠戈壁,雄浑有力的万里长城如同历史巨人的臂膀,缘起于军事防御的凭借,延伸为民族交融的纽带,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所凝聚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召唤着各民族结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近现代以来,无论是遭遇生死考验的危机时刻,还是砥砺新时代的奋斗征程,巍然屹立的古老长城,都激励着我们共同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下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里长城山海关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长城,绵延万里,横亘东西。山海关,燕山耸翠,锁钥无双。自秦汉以来,踞碣石要冲,控滨海通道,扼辽西走廊,为关里关外之分域,兵家心争之重塞。作为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以“天下第一”享誉巍巍雄关,融会人文与自然,联结过往与现实,展示代先民智慧,印刻若王侯将相足迹,记录着昔日战争烽火,更湾刻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关城发展的铿锵步伐,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遗产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徐达(1332-1385)</p><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功臣,杰出将领。濠州(安徽凤阳)人。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封魏国公。洪武十四年(1381),奉旨“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筑长城,在山海之间建关设卫,创建“山海关”。一生功勋卓著,逝后追封中山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开海岳 维藩屏朝</p><p class="ql-block">山海关北依燕山,南襟渤海,紧扼辽西走廊咽喉,是明代万里长城重关要隘。山海关长城选址科学,军政建置齐备。城、楼、台、堡、关、塞、隘、口等建筑形式多样,共同构成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科学严密,应援有序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万里长城最精华地段,被誉为“天然长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宁锦防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蓟辽海防</p><p class="ql-block">明代,北部沿海承担着拱卫京畿、防御海上来犯之敌的重任。经过洪武、永乐、嘉靖、万历、天启各时期的发展建设,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陆海协同防御体系。蓟辽一带海防尤在明与后金交战中成为陆路防线的支撑和后盾,山海关海陆兼备的军事防御功能地位凸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魁城首关锁雄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因险制塞</p><p class="ql-block">绝壁开天险,千寻控塞垣。山海关长城选址充分利用天造地设自然条件,将人工与天险有机结合,依地势建有滨海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山谷长城、河道长城,成为“因地形,用险制塞”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644年甲申之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00年庚子之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3年榆关抗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5年第一次解放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5年山海关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8年第二次解放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崇祯二年(1629)率领饥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山海关石河大战失利后一蹶不振,匆忙登基后退出北京,辗转陕西等地,后在湖北九宫山遇害。</p><p class="ql-block">吴三桂(1612-1678),祖籍高邮,明末宁远总兵。自幼习武,勇猛善战,随父屡立战功。崇祯十七年(1644)封平西伯,率兵勤王。山海关石河大战中归降多尔衮,引清军入关。康熙元年(1662)封平西王。镇守云南时,拥兵割据。康熙十七年(1678)叛清,在衡州称帝,当年病逝。</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十四子。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人。因军功显赫封正白旗旗主、和硕睿亲王。皇太极去世后,以摄政王辅政。崇祯十七年(1644),山海关石河大战中联合吴三桂击败李自成,率清军入关。卒于顺治七年(1650)。</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甲申风云鉴古今</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年四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灭明之后,李自成招降退至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先降后叛,与清摄政王多尔衮结盟,在石河大战中击败李自成。清军趁势入关,定鼎中原。甲申石河大战是中国历史明清易代的重要转折,大顺军顺势而兴,抚民而胜,骄奢而腐,因腐而亡的历史教训警醒后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榆关御寇争生存</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1日,日军集中海陆空优势兵力对山海关城发起猛烈进攻,守山海关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九旅何柱国部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营长安德馨以下4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中国守军英勇抗敌,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揭开华北抗战序幕。榆关抗战,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以武力抗击日军侵略的英勇悲壮一战,打击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爱国正气,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斗志,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柱国将军穿过的短大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德馨(1893-1933)</p><p class="ql-block">回族,河北清苑人。榆关抗战时任东北军独立步兵第九旅第六二六团一营中校营长,率全营官兵在山海关誓死抗击日军,与“天下第一关”共存亡,不幸壮烈殉国,以血肉身躯和爱国赤诚筑起一座不朽丰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海阻击迎新生</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北进南防”的战略方针,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1945年10月25日,为抢夺胜利果实,国民党军队在美军支持下,集结七倍于我方兵力,配备精良装备,从秦皇岛港登陆后向通往东北的咽喉要地山海关发动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与山东七师部队万余人在山海关与敌军激战22天,为我党我军在东北地区迅速发展赢得先机,为推进全国解放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族工业开先河</p><p class="ql-block">1891年清政府在山海关设立北洋官铁路局,修建古冶至山海关间铁路。1894年成立山海关造桥厂,成为中国最早的桥梁工厂。同年,津榆铁路建成通车,山海关成为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铁路枢纽。1896年,北洋官铁路局在山海关创办中国第一所铁路官学堂,培养铁路建设人才。山海关见证参与了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播火古城铸众志</p><p class="ql-block">1921年,共产党员杨宝昆受党组织派遣,到京奉铁路山海关铁工厂开展工作,成立工友俱乐部。1922年8月,我党创始人之一、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的王尽美受李大钊派遣,来到山海关铁工厂开展工人运动,成立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组织领导山海关铁工厂、京奉铁路、秦皇岛港及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在中国工人运动的熊熊烈火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铜盖豆铜盖豆器身装饰七组图案,涵盖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生动再现了战国时期狩猎宴乐的场景。豆盖与豆腹分别呈现宴乐与狩猎主题,画面中贵族饮酒、乐伎演奏、猎手射雁等场景栩栩如生,展现了战国贵族的宴饮文化。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荀岙(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荀岙或称玉苟岙。侈口高领,圆肩,肩的一侧有管状流向上斜伸,另一侧有牛首半环形錾,弧形分档,三足下呈圆柱形,盖呈弧形鼓起,顶部有半环形小钮,下有子口,盖沿一侧有效钮,以蛙形链条与錾相连,腹部饰V形双折线纹,盖沿和器颈均饰体呈S的夔龙纹,以云雷纹填地。铭文与苟盘相同。“穆王”为谥号,苟益应为恭王时期的标准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卷曲夔纹岙(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侈口,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下有三短粗的袋状足,肩部一侧置管状长流,流口作龙首曲喙形,另一侧肩腹置龙首錾。肩部饰卷曲夔纹,流管饰三角云纹。通高14.8、口径9.6厘米周晚期,宽折肩是这类体形宽矮的罐腹岙的最重要的形制特征,并以此袋足式的最为常见,与“虎签”柱足形制有着明显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虢金氏孙(春秋早期)</p><p class="ql-block">长流槽,较宽,圜底,龙形鍪,四个兽形扁足。口下饰一周窃曲纹,腹部饰瓦纹,鑿饰重环纹。内底铸铭14字:“虢金氐(氏)孙乍(作)宝也(画),子子孙孙永宝用。”此画与虢金氏孙盘同出于一墓,放置于墓主棺椁间东南角位置,是一套沃盥水器。西周中期末叶,铜出现在礼器组合中,功能与铜孟相同,多与盘组合成水器使用,东周时期比较盛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周晚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作□鉴”(世称“虎签”)</p> <p class="ql-block">器合盖通高25.3、流錾间距34.5、肩宽22、腹深13、盖高9、口径12.5厘米,重4.22千克侈口,短東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卧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錾。盖顶踞一猛虎,盖与錾上各有一小环钮。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盖内铸铭4字:“自乍(作)口雙(篓)”,第三字释读存疑。签是岙的一种别称,这一时期与盘组成一套水器。</p> <p class="ql-block">“虎蓥”,青铜器,长35厘米,高26厘米,口径12.6厘米,重4.22千克,圆口深腹,顶加饰虎纹,盖顶盘踞一只虎身龙尾兽。因流管装饰了卧虎形象,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故称之为“虎蓥”。英国剑桥大学的文化学者在拍卖行的定名里,也将它称为“Tiger Ying(虎蓥)”。虽名“虎蓥”,但造型中又不乏“龙”的特点,其肩的后部与肩的前部卧虎造型不同,为龙首衔鋬,肩集龙与虎于一体;其盖边缘为窃曲纹,肩部为连续6组龙纹。青铜“虎蓥”是世界仅存的七件“蓥”类青铜器之一,也是这几件铜蓥中的极精之品。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做工依然精良,充分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发达的生产力水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筑成我们新的长城</p><p class="ql-block">长城,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四万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在抵抗外侮,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抗争中,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长城作为重大线性遗产纳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畴,成为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空间。新时代,新征程。古老而沧桑的万里长城,正在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生不息 精神永驻</p><p class="ql-block">长城,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实体,更是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精神构筑物,蕴含着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澎湃涌动的雄浑伟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危亡的关头,长城以砖石之躯护卫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中华儿女又以血肉之躯捍卫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筑成一道从不曾坍塌,也永远不会被摧毁的精神长城,激励着四万万同胞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奋战到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城文物遗产得到传承保护,长城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发掘。长城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赓续弘扬,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战中的长城</p><p class="ql-block">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长城内外燃烧起熊熊的抗敌烈火,给日本侵略者以重创。长城在民族最危险时刻进射出不屈的精神光火,鼓舞着中华儿女浴血沙场,用血肉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共产党领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的长城沿线抗日斗争</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擎起抗日爱国的大旗,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组织发动民众,使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迅猛发展起来。在关内,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全国抗战准备了条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城沿线抗日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察哈水、绿远抗战</p><p class="ql-block">长城、察哈尔和绥远抗战,是局部抗战时期的热血抗争。长城沿线,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御敌;在察哈尔,爱国力量集结,收复失地,打击日寇嚣张气焰;绥远战场,抗日军民主动出击,百灵庙大捷扬我国威。这些抗战虽为局部,却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气节,激发了全国抗日热情,为日后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兴起,积聚了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察哈尔抗战</p><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至5月,日军在进犯长城地区的同时,不断向察哈尔省东部进攻。冯玉祥等爱国将领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奋起抗战。6月下旬至7月初,先后克复康保、宝昌和沽源,并血战五昼夜,光复察东重镇多伦,使察哈尔省失地全部收复。察哈尔抗战创造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复失地的壮举,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子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全国的抗日运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全党和全国民众指明了抗日救国的方向。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长城”激励全国民众团结抗战,长城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田汉创作了以长城抗战为背景的电影《风云儿女》并撰写了主题歌歌词。长城抗战所展现的民族精神,让他写出了“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激昂词句。经过聂耳谱曲,最终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1935年5月24日电影上映,《义勇军进行曲》随之传唱全国,唱响世界,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沿线抗日斗争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型美大捷</p><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设伏,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和师团辎重部队各一部共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平型关首战告捷,在长城脚下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雁门关战斗</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8日至21日,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地区对日军汽车运输队进行了两次伏击战斗,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收复长城著名关口雁门关,切断了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有力地配合了友军的忻口会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阳明堡</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为配合正面战场的忻口会战,在山西代县袭击阳明堡日军飞机场,摧毁敌机24架,歼敌百余人,使急于夺取忻口的日军丧失了空中支援能力。此役是八路军129师打击日军的首次胜仗,创造了步兵击毁敌机的辉煌战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易涞战斗</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下旬,日军114师团一部由易县经紫荆关进攻涞源。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和第三军分区部队一部,在地方游击武装配合下,依托涞源长城线一带的有利地形反击日军进攻。战役历时20余天,大小战斗40余次,歼灭日军1400余人,保卫了初建的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雁宿崖、黄土岭战斗</p><p class="ql-block">1939年10月下旬,日军以2万余兵力对晋察冀北岳区大规模“扫荡”。晋察冀军区等部在雁宿崖、黄土岭战斗中歼敌1400余人,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继平型关大捷后,再次在长城脚下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娘子关战斗</p><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八路军先后集中105个团,主动对华北日军进行以破袭交通线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是为“百团大战”。8月20日,担负破击正太路东段的晋察冀军区一部对盘踞在长城险关娘子关及井陉矿区的日伪军发起攻击,将守敌大部歼灭,切断了正太铁路,在长城上竖起中国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收复山海关</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30日,奉命挺进东北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主力,在绥中前所与苏联红军小分队会合,回师进军山海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战士攻占了山海关制高点,把红旗插上了天下第一关。除一部分日军守敌逃往秦皇岛外,歼灭日军200多名,伪军1500多名,伪临榆县政府及驻守在该城的其他伪机关人员千余名被解除武装。至此,沦陷12年之久的军事要塞山海关,重回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冀东玩日游击战</p><p class="ql-block">1941年,活跃在冀东长城沿线的八路军冀东分区部队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冀东抗日大暴动,打响了冀东长城地带长达7年的抗日游击战。冀东军民驰骋长城内外,在“千里无人区”坚持和开展抗日斗争,开辟、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万里长城——八达岭、万里长城—山海关、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于当日起施行。</p><p class="ql-block">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自1984年7月5日起,至1984年年底结束,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长城保护工作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一题词将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相连,在全国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文化热潮。</p> <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12日,在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四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推动下,经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由此拉开了我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事业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7年12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1993年,经外交部、文化部批准,国家文物局代表中国加入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英文缩写ICOMOS)并成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英文缩写ICOMOS China)。</p> <p class="ql-block">2006年3月23日,国家文物局制订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决定启动长城保护工程。</p> <p class="ql-block">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第150次常务会议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7年至2009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家文物局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工作</p> <p class="ql-block">2011年,国家文物局基本完成明长城“四有”工作,完善长城资源信息系统。</p> <p class="ql-block">2012年,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量测和数据公布。</p> <p class="ql-block">201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规划》。</p> <p class="ql-block">2014年,国家文物局出台《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p> <p class="ql-block">2016年,国家文物局出台《长城执法巡查办法》《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6年11月3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长城遗产网改版上线</p> <p class="ql-block">2018年6月6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长城保护联盟”。</p> <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p> <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3日,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p>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初期,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发起于1984年7月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赞助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邓小平同志、习仲勋同志为活动题词,将活动全面推向高潮。“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长城的时代价值,长城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成立大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京段</p><p class="ql-block">现存北齐、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520.77千米。分布于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6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津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明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40.283千米。分布于蓟州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北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汉、北魏、北齐、唐、金、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2498.54千米。分布于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廊坊以及雄安新区等9市1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汉、北魏、东魏、北齐、隋、五代、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1410千米。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晋中、长治、晋城8市的39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内蒙古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秦、汉、北魏、隋、西夏、金、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7570千米。分布于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阿拉善盟、乌海等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辽宁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燕、秦、汉、辽、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2350千米。分布于丹东、本溪、抚顺、铁岭、沈阳、辽阳、鞍山、盘锦、锦州、阜新、朝阳、葫芦岛和大连等13个市的53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吉林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汉、唐、金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419.38千米。分布于长春、四平、通化、延边4个市(州)的11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黑龙江段</p><p class="ql-block">现存唐、金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266.285千米。分布于牡丹江、齐齐哈尔2市的5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东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春秋战国齐长城,总长度641.32千米。分布于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7个市的17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春秋战国楚、战国赵、战国魏长城,墙体总长度449.196千米。分布于南阳、驻马店、平顶山、郑州、新乡、鹤壁、安阳7个市的13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西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隋、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1803千米。分布在榆林、延安、铜川、渭南等4个市的18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甘肃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汉、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3654千米。分布于定西、平凉、庆阳、兰州、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临夏回族自治州等11个市(州)的38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海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明长城及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墙体或壕堑,总长度约363千米。分布于西宁、海东、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4个市(州)的12个县(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宇夏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战国、秦汉、宋、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墙体总长度约1038千米。分布于石嘴山、银川、吴忠、中卫、固原等5个市的19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疆段</p><p class="ql-block">现存汉代和唐代的长城烽燧线5条,烽燧共计212处,东西绵延2000余千米。分布于哈密、昌吉、吐鲁番、乌鲁木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和田等9个地州(市)的40个县(市、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长城望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是长城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世界望长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是世界的精彩。</p><p class="ql-block">长城,历经岁月垒砌,时光雕刻,砖石之躯涅槃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以巍峨的姿态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以博大的胸怀展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成为长城遗产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长城是中国的,它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注入磅礴力量;长城更是世界的,它是全人类守望和平、共存共生的情感载体,感召着世界人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携手并肩、和衷共济、共享繁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