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百年前,在均州马家岗村教私塾的刘先生舍命救下了一个男童,他的义举被载入杨氏家谱,世代铭记。解放后,马家岗办起了夜校和村小学,培养了众多老师和学者。如今在马家岗村建成了投资6亿元、拥有近6千名学生的现代化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一、私塾刘先生和他的言传身教<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清朝中期,在湖北省均州马家岗地界,有一个姓刘的私塾先生。刘先生没有什么锦绣文章、金银财宝传之后世,但他的一个善行义举却被本村杨氏记入家谱,流传至今。<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1798年,均州地方官员趁清军镇压白莲教起义之际,污称马家岗杨家有人习练白莲教,说他们“挟着簸箕会飞,骑着板凳会跑。”清军闻讯,合围了马家岗村,对杨家男丁进行大屠杀。在此危难之时,刘先生冒着杀头的危险,将杨家一个男婴藏匿了起来。清军走后,这个名叫杨兴国的男婴得以存活。刘先生之所以舍命救出杨兴国,除了他固有的善良本性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杨兴国是他的外甥。<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此后,刘先生帮助杨兴国和杨家女眷犁田耙地,春耕秋收,重整家园。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后,杨兴国终于复苏了杨氏家业,抚育了五子十八孙。为报答舅舅刘先生的救命之恩,教育之情,杨兴国留下遗言:马家岗杨氏五代以内,不得娶廖家岗(其舅祖居地)刘姓女子为妻。后辈要尊师重教,考取功名。<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杨兴国少年时曾跟舅舅读了两年私塾,后来因生计问题便没再读书。据说,他的五子杨文榜和长孙杨春儒聪明好学,深得塾师器重。清咸丰年间,这叔侄二人到郧阳府参加了院试,结果杨文榜名落孙山,杨春儒则考上了秀才。<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杨春儒虽然考上了秀才,但在后来的科举中却屡屡败北,在村里以教私塾了却一生。不过,按照当时的例规,秀才享有免除赋税和徭役、见官不跪、屋脊可以修得高大一点等待遇。传说,杨春儒的后代,以自己家的屋脊修得比别人家的高大而炫耀了几十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解放前,马家岗村在教育比较落后的情形下,仍涌现出了不少读书人。例如,马万瑞,庐山干训团毕业,地方官员;杨寿山,襄阳师范毕业,职业教师。 清末的私塾先生 马家岗村杨氏三房院老宅(清末杨春儒私塾) 杨氏三房院老宅后门(因南水北调需要不允许拆建) 二、艰苦办村小,深山出俊鸟<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马家岗村的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互助组,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之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于是,村里办起了农民扫盲班、夜校。当时,马家岗村没有小学,学龄儿童需要到临村上学。个别读到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则需要到镇里和县里去读书。<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1960年代,马家岗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决心克服困难,建设自己的小学。他们在第二生产队的山坡上披荆斩棘,拆迁坟墓,开辟道路,平整场地,开始学校建设。党支部书记周德山不管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抽出时间到学校施工现场参加劳动,协调解决问题。没有石料自己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砖块就干打垒,大队把最好的木料,都运来给学校做门窗、房梁。<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教室建好后,房瓦却不够用,有的社员就献出了自己家修房的备用瓦。冬天来了,北风呼啸,学校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那时玻璃是计划物资,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何况马家岗大队也没有买玻璃的钱。社员们纷纷从家里拿来大大小小的塑料薄膜,钉在窗户上,为学生遮挡风寒。<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就这样,马家岗大队群策群力,因陋就简,终于建起了拥有二十多间房屋,七个教室的小学。<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具备了基本的硬件设施后,马家岗大队将几个有文化的人派到小学当老师,并从下乡回乡青年中选拔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里。马家岗大队(村)小学的设立,彻底解决了本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到1970年代,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入学巩固率达到了100%。<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除了开展小学教育以外,马家岗小学也是村民集体活动和政治学习的阵地。1963年以后的二三十年间,马家岗村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勤劳苦干,使这里成为我国柑桔的新产地。全国著名柑桔专家章文才教授等人来到马家岗小学和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马家岗大队党支部书记周德山被评为劳动模范,成为中共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生源的减少,马家岗小学与蒿口小学合并。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第二期移民搬迁,马家岗小学被拆除。<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几十年来,从马家岗村走出了许多学有专长,颇有建树的人才。例如:<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1.马里钿,襄阳师专毕业,职业教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2.杨全祥,襄阳师专毕业,职业教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3.马里生,武汉师范学院毕业,政府官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4.杨立友,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政府官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5.杨立志,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历史学二级教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6.杨德中,军事医学科学院毕业,美国医学研究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7.马成珍,汉江师范学院毕业,职业教师,校长。<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8.杨洪斌,湖北大学毕业,政府官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9.杨艳,湖北大学毕业,央企官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10.杨瑞,解放军后勤学院毕业,军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11.杨立鑫,四川大学毕业,瑞士联邦学院医学博士后。<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12.刘开国,同济医科大学毕业,主任医师。</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13.杨逍,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职业教师,教授。</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14.杨涵,武汉大学毕业,央企官员。</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15.杨成虎,解放军二炮学院毕业,军官,政府官员。</div></div> 解放后建设的马家岗村小学 废弃的小学教室 1960年代马家岗村的大学毕业生马里钿老师(右) 三、高质量建成华师武当山中学<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马家岗村虽然大部分土地被淹没,绝大多数人口移民外地和后靠安置,但其文脉似乎源远流长。二期移民之初,地方有识之士彭治和等人筹划在马家岗、孙家湾等村建设武当文化旅游园区,其中就有教育项目。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园区建设被搁浅或调整。<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丹江口市人民政府、湖北昶安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征得马家岗村委会同意,决定在该村建设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2020年8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正式开学。<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占地面积300余亩,建筑总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按照国家级示范学校以及华中师大规范性合作办学标准进行建设而成。学校能满足6000名学生就读,其中初中部60个班,2400人;高中部90个班,3600人。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科技楼、图书馆、艺术楼、体育馆、运动场、学术报告厅等设施配套完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建校以来,该校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把学校办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幸福生活的家园、教育创新的示范园。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硕士研究生9人。2024年,该校获授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称号。<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二三百年来,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之所以能够从仅有一个私塾先生的小山村,发展成拥有现代化中学的新农村,村民素质空前提高,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重视教育发展,注重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大门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鸟瞰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武当中学誓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