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早就念着要去庐山——大半是为心里那点挥之不去的“情结”,更幸得能和最好的朋友一道奔赴。念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想和她并肩亲见;盼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妙,要同她边走边叹;就连“天生一个仙人洞”的险峰风光,也早约好要一起去寻。</p><p class="ql-block"> 最难得的是和她同行的这份“心有灵犀”——好多感受不用多言,瞥见一挂飞瀑、摸过老别墅的砖墙,哪怕只随口说句“这地方真有意思”,彼此就懂那份触动。不单是诗里的庐山勾人,那些沉在时光里的故事更让人惦记:拉着她逛美庐别墅,聊起曾有的过往;走过老别墅群,一起琢磨墙上藏着的旧时模样,连几次庐山会议留下的印记,都成了我们不用刻意找话的闲聊茬口。</p><p class="ql-block"> 揣着满肚子念想、和挚友并肩站到庐山脚下,才明白这份“同行”多珍贵——十几天一起看山看水,一起摸老建筑上的岁月痕迹,倒真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也恰恰是这份“身在此山中”,还有身边最懂的人作伴、不用多言就相通的心意,才更懂它的好:既有山水的清灵,又有历史的厚重,这一趟,不单把心里的“情结”酿成了踏实的感慨,更添了段和挚友心照不宣的庐山时光。</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与好朋友相约庐山,同年同月同日一个机场出来我俩居然照出两张不同照片</p> <p class="ql-block">刚从庐山机场出来,转乘缆车上山。初遇庐山,便一头撞进漫山云雾里——缆车穿行其间,山影在白茫茫中忽明忽暗,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境,竟在第一面就切身体会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锦绣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平底陡壁的山谷。</p><p class="ql-block">这里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得名锦绣谷。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游历此地,并写下“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包括天桥、好运石、险峰、谈判台、梵音泉、猪头峰、礼贤门等,谷中奇石林立,形态各异,如雄狮长啸、猛虎跃涧等,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年过七十的我们,去庐山前总担心体力不够,尤其怕锦绣谷那段路。做功课时想着把路分成两段走——先从锦绣谷走到仙人洞附近出来,下次再专门逛仙人洞。没想到当天半天就顺顺当当从锦绣谷进、直接从仙人洞走出来了,体力比预想的好多,特别惊喜。</p> <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在险峰</p> <p class="ql-block">有天无桥,是一处巨大的断层,崖上有一块褐色巨石伸向深涧,远远望去似一断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战败后逃到此地,金龙化作虹桥助其脱险,待他过桥后桥断,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产物,因远看形似鹰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传说绕石转圈可带来好运,转一圈得官运,两圈得财运,三圈得桃花运,因此也被称为“好运石”,是游客热衷打卡、触摸祈福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猪头峰</p> <p class="ql-block">观妙亭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寻找曾帮助过他的周颠仙等人,派使者上庐山,因寻找未果,便在此地修建了“访仙亭”。后来,原访仙亭被毁,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将领夏斗寅在原访仙亭基地旧址上重新修建一亭,并将其更名为“观妙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1930年蒋介石在原址重建五角石亭,初名“新访仙亭”,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蒋介石因在此连称三声“妙”而将其更名观妙亭。此外,关于“妙”字,还有多种解释,如景色美妙、周颠为朱元璋定天下出的计策高妙、朱元璋借周颠骗人骗得绝妙等 。</p> <p class="ql-block">庐山访仙亭的建立与朱元璋的一段传说有关。相传朱元璋称帝后突患热病,御医束手无策,此时庐山仙人洞的赤脚僧持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赠送的温良药至,朱元璋服后病愈。他大喜过望,派使者到庐山寻找仙人,使者在仙人洞附近只见到苍岩巨石上刻的“竹隐寺”三字,未见仙人踪影。朱元璋得知后,便下旨在刻处旁建“访仙亭”,以表达对仙人的敬意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梵音泉是谷中的一处清泉,泉水流淌,声音悦耳,仿佛梵音阵阵,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天然山石掉落形成,因行人经过此处需低头弯腰,形似古时作揖,取“礼贤下士”之意得名。相传蒋介石曾在此迎接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高傲的马歇尔也需低头而过,成为一段历史趣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国共关系关键节点的见证:1946年6月至7月,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在此就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军队整编、东北问题等核心分歧进行最后谈判。谈判虽未达成实质共识,却直接反映了战后国共从“合作建国”走向全面破裂的关键转折。</p><p class="ql-block"> 马歇尔调停的重要场所:当时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为调解国共冲突多次参与庐山谈判,谈判台也成为美国介入中国内政、试图维系国共“联合政府”格局的历史现场,折射出战后初期的中美关系与中国政局特点。</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天然洞穴,洞高、深各约10米,传说曾是吕洞宾修仙的地方,因此得名“仙人洞”。洞内有“纯阳殿”,供奉吕洞宾塑像。洞外有著名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石松(又称“石松”),还有蟾蜍石等景观,是观赏庐山云雾、奇峰怪石的绝佳处,充满了自然奇趣与神话色彩,也是庐山人文与自然景观交融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天桥瀑布</p> <p class="ql-block">石松堪称匡山一奇景。此处左侧峭壁巨石凌空而卧,似剑直插锦绣谷,又宛如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为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充分展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此处为旅游、摄影之佳处。</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赐建的碑亭。周颠是一位传奇人物,相传他在朱元璋征战过程中多次提供帮助。朱元璋称帝后,为感念周颠的功绩,在庐山修建了这座御碑亭,亭内的石碑上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详细叙述了周颠的生平事迹及其与朱元璋的渊源。周颠是南昌属郡建昌人,14岁患颠疾,常在南昌乞食,元至正年间,他逢新官到任必谒见并告以“告太平”。朱元璋亲帅舟师复取南昌后,多次遇到周颠,周颠不仅言行奇异,如能在被蒸烤后安然无恙,还在朱元璋西征九江时,预示其行军顺利并随船前往,途中显露出必胜之兆。朱元璋认为周颠仙人在鄱阳湖之战中显灵助明军获胜,战后便在庐山建亭立碑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花径曾是庐山历史上三大名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 。公元817年,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在此写下《大林寺桃花》,因此花径又被称为“白司马花径” 。1929年,李风高发现刻有“花径”二字的巨石,后集资建亭 。1953年,花径拓建为公园,现有花径亭、景白亭、花卉陈列厅、白居易草堂等景点 。</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曾经去过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的静,是竹林密匝匝裹出来的——竹影扫阶、叶声绕屋,连风都慢半拍,是能让心沉进纸页里、提笔就有诗的“幽寂”。</p><p class="ql-block">而这次庐山白居易草堂的味,是花径衬出来的——在如琴湖、花亭边,少了几分孤静,多了些花草的软、山水的活,是身临“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清灵”,热闹里藏着松快。</p> <p class="ql-block">唐代元和十二年(817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游庐山大林寺,见暮春时节山寺桃花盛开,写下《大林寺桃花》,并提笔留下“花径”二字,此后这里被称为“白司马花径”。</p><p class="ql-block">1929年,湖北汉阳人李凤高(字拙翁)游大林寺时,发现了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刻(相传为白居易手书),李凤高为保护这一古迹,邀集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于1931年建造了花径亭,将“花径”石刻置于亭中,同时还建造了景白亭,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再现了桃花胜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庐山花径公园内的“白司马花径”石刻,是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被峰岭围抱,森林蓊蔚,环境幽雅。湖心有一座名为“孔雀岛”的椭圆形小岛,通过一道红色的九曲桥与岸边相连。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偶有游鱼嬉戏,冬季还可能见到候鸟栖息。湖边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从黄山松、云锦杜鹃到冷杉、铁杉,层次丰富,四季色彩变幻。</p> <p class="ql-block">如琴湖曾经是一个冰窖,一个囤冰之地。大地回暖后,这里一直是个溪水潺潺的水洼,旁边曾经伫立着大林寺。白居易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咏大林寺桃花。1961年,人们在靠近冰溢口筑起大坝,形成一个状若琵琶的人工湖。夜深人静时,山坡上的水注入湖中,尤如人拨琴弦,故而得名如琴湖。</p> <p class="ql-block">公元816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曾与友人同游庐山大林寺,见此处暮春时节桃花盛开,有感而发写下《大林寺桃花》 。1929年,庐山隐士李凤高偶然发现一块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头,经考证为白居易手迹 。为保护这一遗迹,李凤高邀集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于1931年在“花径”石刻旁修建了花径亭,并在附近兴建了景白亭 。景白亭为尖顶方亭,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有陈三立撰、吴宗慈书的《景白亭记》石碑,详细记述了建亭始末 。</p> <p class="ql-block">忆琴亭位于湖心岛东端,水榭位于湖心岛西端,它们通过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如琴湖是1961年利用西谷天然洼地筑坝而成的人工湖 。湖心岛因有许多人工饲养的孔雀,也被称为孔雀岛 。岛上的忆琴亭和水榭为如琴湖增添了景致,与周围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成为游客游览如琴湖时的重要景点 。</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的大气,是站在1200多米的岭脊上,左揽五老峰、右拥太乙峰,身前敞着一道巨壑直对鄱阳湖——像把千里湖光、万重山影都拢在眼前,风过处全是开阔辽远的气势,难怪让人记挂着常来。它的壮观从不是细碎的景,是日出时红光漫过湖面、染透云絮的铺陈,是云雾翻涌时,壑口吞进半湖烟、吐出满岭岚的磅礴,站在这儿,连心境都跟着敞亮起来。</p> <p class="ql-block">刚上含鄱口时,整个人都裹在雾里——眼前白茫茫一片,鄱阳湖、五老峰、汉阳峰全藏得没影,心里还暗觉可惜。没等多会儿,雾竟慢慢散了,先是鄱阳湖的轮廓隐隐透出来,接着左边五老峰的尖儿、右边汉阳峰的棱,一点点从云里露出来,刚攥着劲儿高兴,还没到20分钟,云雾又涌了回来,刚见着的景致“唰”地又被裹严实了,这忽隐忽现的劲儿,倒更让人记牢了那会儿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从远处看去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得名“五老峰”。</p><p class="ql-block"> 五老峰海拔1436米,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以雄奇险秀著称,是庐山观云海、日出、日晕蜃景的绝佳地点,也是俯瞰鄱阳湖的好地方。五峰中以第三峰最险,奇岩怪石千姿百态;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p><p class="ql-block"> 五老峰是河洛文化的摇篮之地,古代研经传道的五老曾在此携《河图》《洛书》藏经授典。李白曾在此写下“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朱熹也曾在五老峰下建白鹿洞书院,历代文人墨客的登临题咏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p> <p class="ql-block">通往含鄱口的路段30度左右的上坡,刚到入口就问下山人“远不远”,那人笑着说“不远,一会就到”,我们听了后就高兴的往前走。后来挚友说,刚我们走后那人就念叨“得给老人家点勇气”——原来他是怕我们打退堂鼓。路其实真得走一阵,走几步歇几步也有点累,但两边全是高大的日本柳杉,又直又壮观,加上空气特别清爽,在停下来照几张照片倒也不知不觉走到含鄱口。</p> <p class="ql-block">牯岭镇隶属庐山市,牯岭镇的镇域面积为1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万人海拔1164米。牯岭镇三面环山,一面临谷,为多成因复合地貌,年平均雾日190多天,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交通方式有缆车,观光车需要拐396个弯,晕车的承受不住。</p><p class="ql-block">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此,1894年获租地建别墅,后改名牯岭,1953年建镇,2016年归庐山市管辖。牯岭镇原有1500多栋别墅,现有636栋风格各异的近代别墅,汇集了英、美、德等24国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牯岭镇街心公园 ,位于牯岭街中心,建于1954年,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有曲径小道、蘑菇亭,中央的半月形大花坛上有一座石牛雕塑,是牯岭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赶上一年一度电影节</p> <p class="ql-block">庐山电影院循环播放免费爱情电影</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挺有味道的庐山咖啡书屋</p> <p class="ql-block">美庐别墅位于牯岭镇河东路180号,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34年巴莉女士将其赠送给宋美龄,1948年蒋介石题写“美庐”二字刻于院内孤石上。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两层,附楼一层,建筑面积996平方米,庭园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 </p><p class="ql-block"> 曾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见证了庐山军官训练团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唯一一栋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都曾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庐林一号别墅位于庐山东谷的芦林湖畔,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59年夏,毛泽东登上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时,原住在“美庐”。江西省委领导人考虑到毛泽东从“美庐”去开会地点路途较远,于是在1960年为其建造了芦林一号别墅,1961年夏季竣工。由武汉中南设计院设计,采用石块与钢筋水泥整体浇制相结合的结构,主体为“四合院”式,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庭院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别墅中间有个约340平方米的矩形天井,四边是内走廊,朝内庭全为大玻璃窗,建筑风格中西合璧。</p><p class="ql-block">1961年中央庐山工作会议和1970年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曾在此别墅工作、休息和居住。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也曾在这里商讨过党和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芦林一号别墅改为庐山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内藏品丰富,以明清书画、民国瓷器为特色,镇馆之宝为清代许从龙绘制的《五百罗汉图》。</p> <p class="ql-block">庐林一号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庐林一号院秋天快来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碑园,位于庐山东谷海拔1040米的芦林湖畔,与庐山博物馆、“芦林一号”(毛泽东同志旧居)毗邻。 </p><p class="ql-block"> 该诗碑园于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而建。园内碑上镌刻着毛泽东手迹《七律·登庐山》《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和古诗多首。诗碑园依坡而建,面对芦林湖,景色优美,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庐山基督教礼拜堂(美国教堂)1910年由安徽省安庆美国圣公会兴建,属于早期基督教堂建筑的规范格局之一,建筑面积约400平米。以哥特式建筑为底蕴,采用青石板铺瓦,充分展现石构建筑的力度与雄浑之美,内部铺设地板,彩色玻璃窗户具有浓厚基督教色彩。</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蒋介石、宋美龄常来此做礼拜。</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曾改作舞厅,几次庐山会议期间是中央领导人开会间歇的活动场所。后恢复教堂原貌,成为庐山老别墅故事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庐山“万国建筑”风貌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庐山大厦位于庐山牯岭掷笔峰下,是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成于1936年,原为国民党中央党校“传习学舍”、军官训练团旧址,由蒋介石亲笔提写“庐山传习舍”,1946年改为“庐山大厦”。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曾在此发表抗日宣言。建国后中共中央曾三次在庐山召开会议,大多与会代表都下榻于此。</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顺坡而建,前面的大半部为四层,连接的后半部为三层,是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主体占地面积约18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抗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庐山会议旧址曾经召开过三次会议。</p><p class="ql-block">1959年庐山会议:原定议题为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纠正“左”倾错误,后因彭德怀写信引发会议转向,从反“左”转为反右,开展了对彭德怀“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61年庐山会议: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工业、粮食、财贸和教育工作等,通过了《工业七十条》等重要文件,为国民经济调整提供了政策依据。</p><p class="ql-block"> 1970年庐山会议:即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原定讨论宪法修改草案等议题,林彪集团借机鼓吹“天才论”和设立国家主席,会议批判了陈伯达,间接批评了林彪,暴露了林彪集团的野心。</p> <p class="ql-block">庐山诗词博物馆里展示了16000余首诗词 。据统计,共有3500多位文人在庐山留下了这16000多首诗词 </p><p class="ql-block"> 馆内的典型诗词有很多,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毛泽东的《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等 。</p> <p class="ql-block">石刻博物馆英式建筑。庐山现存的各类石刻多达1300余通,可分为摩崖、碑刻、墓志、塔铭、建筑附属刻铭五类,以摩崖和碑刻居多。庐山石刻存储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文圣山”最直观生动的诠释。将重大史事勒之于石,写一部最坚实而凝重的“史记”,藏之名山,垂于后世。在庐山,与一块石头相逢,就会穿越一段历史,巧遇一个传奇。</p> <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由中宣部批准兴建,1992年1月6日对外开放,邓小平题写馆名。馆区总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由一组纪念性建筑群、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四周的绿地组成。</p><p class="ql-block"> 主馆:高26米,为外四方内八角形建筑,分三层,底层为影视厅,二层为瞻仰大厅,厅内设周总理全身汉白玉座像,三层为观景台。 </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附馆造型呈“人”字形,与附馆前的牌坊形成“八一”图形,内设“人民总理周恩来”主题基本陈列,由立志求学、革命历程等五个部分组成,用多种展陈形式再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习仲勋下榻</p> <p class="ql-block">汪东兴旧居</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旧居</p> <p class="ql-block">陈诚别墅</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旧居</p> <p class="ql-block">张自忠和平别墅</p> <p class="ql-block">庐山山顶多留了一天,纠结半天选了黄龙寺,黄龙潭、三宝树景区,顺着柳杉遮天的小路走,地上的创意题字格外有味道,“青春没有售价,庐山就在脚下”的洒脱,“颜驻苍茫三宝树,树阴烟壑一霞深”的诗意,还有“风吹日晒,自由又自在”的随性,笔墨间尽是巧思。台阶缓得很,一段平路一段浅阶下坡路,不知不觉走完全程,林子里静得很,只听得到脚边的风声,走到潭边看水更舒服,最后还能去电站大坝坐观光车。挺满意这次选择。</p> <p class="ql-block">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银杏树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 。而柳杉相传是明彻空禅师建黄龙寺时栽种,也有说法认为是自然残存的野生植株 。1974年8月,南京林业学院教授叶培忠先生用生长锥测得柳杉树龄大约为600年,银杏树龄大约为1500年,与现在的说法也较为吻合。三宝树银杏是1607年,柳杉621年</p> <p class="ql-block">柳杉807年</p> <p class="ql-block">庐山黄龙寺位于江西庐山玉屏峰麓,是庐山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龙潭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崖上跌下,水流沿着石壁裂隙喧腾飞跃,汹涌澎湃直泻潭中,水花四溅。潭边瀑下之石块崖壁上青苔遍布,终日林荫遮蔽,盛夏时节清新凉爽。峡谷石壁上留有“龙泉”“静听”等石刻字样,为静坐观瀑佳境。</p><p class="ql-block">相传黄龙潭中曾潜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时常引发山洪,祸害百姓。后来,高僧彻空禅师云游至此,驯服了这条黄龙,并在离黄龙潭不远处修建了黄龙寺,以镇群蛟。</p> <p class="ql-block">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如今仅见一潭。潭上平列着一排一丈多高的巨岩,彼此乱杂形成瀑床,泉源来自长冲、芦林之水,终年流淌不间断。</p><p class="ql-block">相传潭里有条乌龙,性情温顺,修炼从善,乐施好助,每逢大旱,便为山林喷云生雾,催降甘霖,因而深受民间崇敬。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山民们都会到这里来祭祀。</p><p class="ql-block">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曾在此取景拍摄水帘洞外景,使得乌龙潭更加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星龙索道地处庐山西部景区,上站位于电站大坝,下站在西线景点悬索桥,可直接通往石门涧景区。乘坐该索道,游客还可沿途观赏列宁石、铁船峰、U型谷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庐林大桥位于江西庐山芦林湖大坝坝面,是一座桥坝一体的建筑。1954年开始筑坝蓄水,1957年建成。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用石块和水泥浇筑而成,最大坝高33.8米,坝顶长112米,宽12.5米,体积达3万立方米。桥高约30米,桥身上段有5个桥孔,溢洪时,五孔喷流,似五条龙飞吼而下,形成壮丽的人工瀑布,旁边左右各三个桥孔为装饰孔。具有供水、防洪、交通等功能,是庐山牯岭镇居民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同时也方便了景区内的交通。</p> <p class="ql-block">庐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正规化科学植物园,位于江西庐山,由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于1934年创建,现由江西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属亚热带东部湿润型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1.4℃,年平均雾日193天,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占地面积5000余亩,形成“一园四区”格局,即庐山本部、鄱阳湖分园、山南分园和南昌科研中心,迁地保育植物超9000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00余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去庐山,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电影节,活动设在牯岭镇街心公园,起初为了方便,我订了镇上的酒店。但眼看行程期间山顶有雨,而酒店又不提供接送服务,便临时改订了万国别墅区的民宿——卫立煌旧居。事实证明,这真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庐山别墅群现存636幢,涵盖16国建筑风格,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我们住的这片区域更是名人故居云集,前后左右便是邓小平、郭沫若,习仲勋,陈诚,张自忠等名人的旧居,离美庐别墅,周总理纪念馆非常近,置身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更惊喜的是这里交通格外便利,花70元买一张一周有效的观光车票,就能畅达山顶所有景区,就连去牯岭街也只需坐一站路 ,完全不用担心出行不便。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居住的民宿,要爬些楼梯</p> <p class="ql-block">对面就是后来住的民宿,曾经陈锡联旧居。这个南方的早饭还比较和胃口。但是我们居住的几天有两次从未听炸雷,大雨。幸运雨非常人性化,没耽误我们的行程。大雨饭店进水,炉子都无法做饭。只好乘车去牯岭镇吃早饭。</p> <p class="ql-block">庐山山顶晚上两场大雨,平生第一次听见这么响的炸雷,把手机放在桌子上战战兢兢录了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265别墅也就是我们居住民宿对面,可以吃早点和晚饭的地方是张群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出门吃晚饭发现陈锡联旧居改建的民宿不用爬楼。改住265。年过七旬的我们,可以说挑战了极限,在庐山顶把自然、人文与红色印记逛得透彻。自然上,走锦绣谷、登含鄱口赏奇峰云海,到仙人洞见“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阔;人文里,访美庐别墅、白居易草堂,念着“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逛庐山博物馆、石刻博物馆品历史;红色足迹也没落下,庐山会议纪念馆里回望过往。山水、文脉、红色记忆全触达,超出这趟行程预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