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三大阅兵“刘老庒连”的庒字多写了一点了吗?</p><p class="ql-block">在九三大阅兵的战旗方队中,一面印有“刘老庒连”字样的战旗格外引人注目。不是因为它的设计有多华丽,而是旗面上那个特殊的“庒”字——比常见的“庄”字多了一点。这绝非笔误,而是一段英雄历史的鲜活印记。</p><p class="ql-block">“刘老庒连”的前身是江苏丰沛一带的游击队,1941年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1943年3月18日凌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该连在刘老庄陷入日军重围。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士们浴血奋战,直至全部壮烈牺牲,用82条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战后,当地82名青年参军重建连队,沿用“刘老庒连”的称号,而“庒”这个当时当地的习惯写法,也随着战旗一同传承下来。正是这份对历史原貌的尊重,让这个特殊的汉字成为了唤醒记忆的钥匙,让后人在驻足凝视间,读懂了先辈的热血忠诚。</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刘胡兰题字“的”字用错了吗?</p><p class="ql-block">由九三大阅兵中的“高老庒连”庒字用法,我立即连想到毛主席为刘胡兰两次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八个字承载着对一位15岁女烈士的最高赞誉,却也曾让不少人产生疑惑: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此处为补语理应使用“得”而非“的”,难道是这位语言大家出现了笔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途中,听闻刘胡兰面对铡刀高呼“怕死不当共产党”的事迹后,深受震撼,挥笔写下了首幅题词。10年后,因首幅题词在战乱中遗失,毛主席应请求再次题写了同样的内容 。当时,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尚未完全定型,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的”“得”二字作为助词使用时存在广泛通用的情况,用“的”连接中心词与补语,符合当时表达逻辑,并非语法错误 。</p><p class="ql-block">此外,毛主席作为精通语言艺术的大家,对文字的运用向来精准。此处选择“的”而非“得”,更暗含着深刻的情感考量。“生的伟大”中的“的”,将“伟大”升华为对刘胡兰生命本质的定义;“死的光荣”则将“光荣”定格为她牺牲行为的固有属性,彰显出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崇高价值,让文字更具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 。</p> <p class="ql-block">△乾隆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是天下第一大错别字吗?</p><p class="ql-block">因为文字发展的历史原因而导致后人不认识前人字的现象,在历史上不在少数,著名地是乾隆皇帝为承德避暑山庄题写的《避暑山庄》四个大字,其中的“避”字,直到今天,还被许多人被认为是天下第一错别大字!</p><p class="ql-block">到过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的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乾隆皇帝写了天下第一大错别字:《避暑山庄》牌匾的“避”字写错了。</p><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解说中,和网络上的解说中,这个“错”字好像也有特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牌匾错字典故避暑山庄牌匾“避”字多一横的典故,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其一、避讳说。“避”字在古代有“躲避”“逃亡”之意,康熙皇帝为避免此字的负面联想(如战乱、逃亡等),特意多写一横,改为“辟”字,寓意“开辟”“开拓”,象征国家繁荣稳定,而非逃避现实。</p><p class="ql-block">其二、书法艺术说。康熙皇帝精通书法,多写一横可能是为了平衡字的结构或增强视觉效果。在书法创作中,细微的笔画变化常被用于调整字的重心和美感,这一横可能出于艺术考量而非笔误。</p><p class="ql-block">其三、历史背景说。当时正值清朝与沙俄交战,国家面临外部威胁。康熙皇帝希望通过这个字表达“不逃避困难,积极应对挑战”的决心,多写一横成为一种政治隐喻,体现皇帝的担当。</p><p class="ql-block">无论哪种说法,这一“错字”已成为避暑山庄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意义。</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所有解说都不是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清代以前的避字就是这么写的!避暑山庄匾额为康熙皇帝于1711年所题,其中“避”字右侧的“辛”字下方多了一横 。但在康熙题字的时代,“避”字这种写法久已约定俗成 。从汉隶到魏碑,从王羲之到欧阳询、赵孟頫等书法家的作品中,“避”字多一横的写法较为常见 。《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将“避”字规范为少一横的写法,此后这一写法逐渐成为标准 。但不能用后世的文字规范去衡量前朝,康熙所写的“避”字符合当时的书写习惯,绝非错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