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庆节第三天,一大早就赶往孤山,与其说是游览,不如说是一场约定俗成的拜谒。绕过西湖的喧嚷,步入孤山东北麓,人声便渐渐滤去了。秋日的阳光透过高耸的林木,洒下清冷而明亮的光斑。脚踩在落叶上,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每一步都在叩问着时光的回音。我来寻的,不是一座普通的亭子,而是一个萦绕千年的梦——放鹤亭。</p><p class="ql-block"> 亭子悄然立于眼前,并不张扬。它是一座四角方亭,黛瓦朱柱,在周遭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沉静。若非亭额上“放鹤亭”三字,你或许会将它当作山间一座寻常的歇脚处。然而,正是这份寻常,蕴藏着极不寻常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步入亭中,目光立刻被那块巨大的石碑吸引。那是康熙皇帝的御笔,《舞鹤赋》的碑刻。龙飞凤舞的字迹,彰显着皇家的气度,但这气度在此处,却奇妙地化作了对一位布衣隐士的崇高致敬。我轻轻抚过冰凉的石面,指尖仿佛触碰到历史的纹路。一位是九五之尊,一位是山野之人,却在“鹤”这个意象上达成了精神的共鸣。鹤,高洁、超逸、不染尘俗,这不正是林和靖一生的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倚着亭柱望向四方,思绪便不由得飘远了。仿佛看见千年前的此刻,那位名叫林逋的处士,正漫步于此。他在这里植梅,三百株梅树,是他相看两不厌的“妻”;他在这里放鹤,那只通人性的白鹤,是他呼唤相随的“子”。眼前这片空地,想必就是他与鹤嬉戏的乐园。据说,每当有客来访,童子便开笼放鹤。鹤唳之声穿云裂石,回荡在湖山之间。远在湖舟之上的林和靖,闻声便知有客,即棹舟而归。这是何等的风雅,何等的默契!人与鹤,人与梅,人与自然,已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独立于红尘之外的完美宇宙。</p><p class="ql-block">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笔下这咏梅的千古绝唱,写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魂魄?无需广厦万千,只需这一片山,一湖 water,数点寒梅,一只仙鹤,便足以安放他那丰盈而孤高的灵魂。他的孤独,是自愿的选择,是精神富足到极致后,对俗世的婉拒。这放鹤亭,便是他精神世界的坐标原点。</p><p class="ql-block"> 亭畔的梅林,枝干遒劲,在秋日里蓄势待发。可以想见,若在深冬雪后,此地必是寒香袭人,恍若仙境。那时,林处士或许会在此温一壶酒,看梅花与雪花共舞,听白鹤于云端长鸣。这该是怎样的神仙日子?</p><p class="ql-block"> 离亭不远,便是林和靖的墓冢,简朴而安宁。他最终与他挚爱的孤山、梅鹤长相厮守了。亭柱上,林则徐所题的对联道尽了一切:“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是啊,他真正的诗稿随他而去,不留片纸,这是彻底的“隐”;但正因他有这“梅妻鹤子”的清名与气节,这座孤山,乃至整个西湖,便因此而永远不再孤独了。</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太阳又羞涩躲入云中,湖面泛起淡淡的烟霭。回望放鹤亭,它静静地伫立在苍茫晨蔼里,像一位不言不语的守护者。我并未见到真正的鹤,但我知道,那只鹤早已飞越了时空,栖息在每个向往自由与高洁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此行,我寻的不是一座亭,而是一种可能——一种将生命活成诗篇的可能。放鹤亭,放飞的何尝是鹤,那是一个灵魂对天地人间,最优雅、最彻底的拥抱。</p> <p class="ql-block"> 不抽烟的鲁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