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遂宁八:高峰山八卦与老子

丘陵

<p class="ql-block">蓬溪县高峰山顶的古建筑群是国家文保单位,又是国家4A的高峰山景区的核心。这些古建筑是初建于唐贞观二年(628)的佛教广教寺。位于蓬溪县城以北约20km的文井镇内,与射洪、西充交界,故有一山座三县之称。</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向四周望去,川中浅丘蜿蜒绵亘,郁郁葱葱,似乎都向突兀耸立、古木森森荫翳蔽日的高峰山涌来。高峰山海拔547m,与周边浅丘相比,只是深丘罢了。以前的人认为高峰山形象凤凰,所以又叫高凤山。寺庙也叫高凤寺。</p> <p class="ql-block">但佛寺命运多舛,兴废不断,还遭兵燹,到清末依旧小庙一座,时有道教师徒王源清(1919仙逝)、范明清住在庙内进行道教活动。民国廿一年(1932)10月,驻西充、蓬溪的国民革命军29军第一路司令李炜如,拍卖包括高峰寺在内的两县公产。范明清募集资金拍下高峰寺。正式变佛寺为道观。李炜如为此树碑一通于山门南侧,(下图)碑文最后强调高峰山道观及山林受政府保护严禁偷盗砍伐。</p> <p class="ql-block">范明清正式主管高峰山后,于1933~1947年连续两次大规模扩建,兴建灵官殿、三清殿、玉皇殿等十余殿堂,230多间房舍,所有建筑均为木结构,按八卦布局,连成一体,酷似迷宫。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要员、社会名流为道观题写匾额、对联多达300余张(副)。道观香火盛极一时,堪与川西青城山比肩。</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1950年3月25日,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副主任秦仲方、刘聚奎发布告,严令对高峰山建筑、文物和山林进行保护。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尤其是文革中高峰山遭严重破坏。不幸中的万幸是有机关单位占用道观,房屋因此基本完好。改革开放后才对五、六十年代造成的损失进行补救重建。</p> <p class="ql-block">走进山门左转,我被严实保护的黑木桩吸引,以为是一段珍稀的硅化木,抬头一看墙上白纸红标题《古树火灾警示》。原来这是树龄1300多年的柏树和黄葛树,在2017年5月31日凌晨,因电线短路引起火灾被毁。同时山门、灵官殿、三清殿被烧塌,偏殿厢房不同程度受损。过火面积430㎡,其中文物建筑280㎡。这木桩警示游人和道观人员,“牢记防火安全,切勿粗心大意”!唉,现在山门等过火建筑虽修旧如旧,但已经少了280㎡文物,我们所见这部分只是膺品而已。白纸下面黄纸是对“八卦迷宫”的介绍。八卦迷宫,正是高峰山景区的第一大风景。</p> <p class="ql-block">高峰山道观以三清殿为中心,建在狭窄的山顶上。虽多为一层,但从山门开始逐渐升高。配殿、厢房及其他外围生活用房多为两三层,这是充分利用川中方山丘陵地貌的杰作。高峰山与浅丘一样,是1.4亿年前形成的厚层砂岩与页岩相互重叠而成,岩层倾角很小,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低矮的方山丘陵,山顶是坚硬的砂岩,山顶四周多为峭壁徒崖。山顶建成大型殿堂后,其余建筑只能建在边缘或崖下,要保持所有屋脊高度大体相当,大殿周边只有修成楼房。 </p> <p class="ql-block">进入八卦迷宫,如不注意看游览路线指示牌,只需转两三个弯就会迷失方向。比如这图两排房,左边是外廊式,两面采光,右侧为内廊,一面采光。两排房之间有天桥、楼梯连通。</p> <p class="ql-block">这两幢房都是外廊式,房门错位相对。高峰山房门总数多达400余道,其中有真门假门、活门死门、机关暗道门等等。游人按路线指示方向走,进出的门都是真门活门。无需担心此路不通。</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更显房屋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我只感叹,房屋建筑自有八卦在,只因身在八卦中,不识八卦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除了转弯抹角、上上下下的明道外还有暗道。我们终于走进了这条神秘的暗道,这右边有密集的栅栏窗透进几丝光线,远处黑暗中有绿色地灯指向出口。摸索着向阴暗的左侧看了好一阵,终于知道这是一排粮仓,每个仓下有个出粮口,仓门在楼上。把粮仓放在如此神秘的地方,看来范道长当年是有危机意识和防护意识的。</p> <p class="ql-block">高峰山房间多,门多,窗户也多。窗户除最简单的木条栅栏外,还有极为繁杂的窗花,如这排房的窗户很值得细看。</p> <p class="ql-block">看出左边窗上的玄机了吗?上面嵌入了“道德五千言,无根在上玄”十个字,点出了《道德经》的精髓。右侧窗上是什么呢?哈哈!“万福来朝万福来朝”!住在这房里的,可能不是等闲之辈。</p> <p class="ql-block">从八卦迷宫出来,向王、范师徒的碑亭走去。图为范明清道长的碑亭,俗称“范师亭”。亭高6.5m,宽64.3m,进深10.5m,为重檐歇山式。</p> <p class="ql-block">亭内挂满匾额对联。进亭第一块匾《为善最乐》是前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书于1942年2月15日。此匾后的《山中逸士》匾,是1938年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王缵绪题写。亭门坊背面《接武重阳》匾是前民国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于1942年3月5日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范明清当年大兴土木的时候,范明清及其五位高足,都是社交干才。他们不仅将原来的小佛寺变成5200多㎡的大道观,还与民国军政大员和社会名人频繁交往,使其为高峰山题匾额送楹联。经文革大破坏,劫后余存的匾联仅剩30来张(副),实在令人扼腕,难以言说。</p> <p class="ql-block">亭内有水墨壁画22幅,都是仙道故事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离开范师亭,沿高峰山南侧西行,途中见高峰山寨南寨门。这是建于明代的高峰山寨的防预设施。东南西北四门及连接四门的垣墙,是就地取材用青砂石条砌成,至今基本完好。有几部影视片在此取景,是景区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过南寨门一座金山矗立在万绿丛中,原来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前571~前471)的像。这像高36m,堆砌19889块石料雕琢而成。如此高大体量是同类作品的首位,因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成为与八卦迷宫齐名的高峰山景区双绝风景。</p> <p class="ql-block">司马迁《史记》为老子立传,最后说他留下“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留下了一个历史迷团。东汉末年道教创立,把写《道德经》的李耳尊为教主,称太上老君。</p> <p class="ql-block">老子雕像左侧护坡墙上刻有老子前世、诞世和后世,从公元前6世纪到13世纪(宋代)为止的81副化身图。所有化身故事都是道教徒编的,其中包含道佛两教争端中为提高道教地位的故事。如“化胡说”,说佛教始祖是老子投胎而来,受老子教化的结果。其实历史上的老子与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人,佛教传入中国时道教才创立。唐高宗、中宗崇佛,抑禁化胡说流传,宋真宗崇道,此说又大兴。可见81化除与百姓好恶有关外,帝王的偏好起了更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道教自东汉后期在川西创建以来,分化出不少派别。高峰山道观的开山祖师王源清属全真派,高峰山是全真派道观。因此老子像右侧护坡石墙上就雕刻了“全真七子功行图”。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在山东传教时把三教合一(道家内丹、儒家孝行、佛家见性)的理念和践行方法传授给门徒和信众,王重阳羽化后,他先后招收的七个高足弟子,将道教全真派撒播开去。全真派成为道教各派中的后起之秀。</p> <p class="ql-block">看过天下第一的老子像后,沿石梯而下,回头再看看老子像,想到他的“81化身”和他玄子玄孙的“七子功行”,不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说的“无”“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吗?不知其他游客看过老子像两边美术作品“玄之又玄”的内容后会有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石梯快到底的地方有座高峰山西门牌坊,其背面《蜀中名山》题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的墨宝,书于2023年。</p> <p class="ql-block">牌坊正面额题《川北胜景》,为于佑任手迹。那是当年他为高峰山道观题写匾额的字,范师亭里未曾见到的匾,却在牌坊上见到了,算是高峰山送给我的离别留念。</p> <p class="ql-block">告别高峰山后,又看了一个蓬溪县的全国文保单位鹫峰寺塔就与遂宁挥手告别了,感谢遂宁留给我美好的第一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