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镇远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自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设县开始已有2280多年的历史。西汉时属武陵郡。汉高祖五年始设沅阳县。隋、唐置梓姜县。宋高祖绍兴元年置镇远州。“镇远”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古镇是贵州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p> <p class="ql-block">镇远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yuán)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fēi)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 160 余处。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明清四和院建筑群体如波叠涌,参差坐落于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屏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城北屏障。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端直苍阔如屏风”,因此得名。重岩叠障,雄伟险峻。若登临石屏长城,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烽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拜谒东方战神,感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领略厌倦战争,祈盼和平的真谛;在石屏山可俯瞰镇远古城太极镇全景,它是“山雄水美”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祝圣桥是镇远县城地标性建筑,原名“溪桥”,后因为康熙大帝祝寿,改为“祝圣桥”。它不仅在贵州,甚至在西南地区都是比较长的一座桥。这座桥全是青石建造而成,桥墩是明代的,而桥身却是清代的,它的始建年代是明初洪武二年,据说当时因为舞阳河爆发山洪,该桥数次被冲毁。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隔河远眺青龙洞与祝圣桥,山光水色,翘翼飞檐、雕梁画栋,一幅“宋元明画山居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祝圣桥不仅曾是小城连接阳河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通道,桥中央的亭子叫魁星楼,亭内原有的三幅对联,其中一幅是“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地桥来”,说明镇远是西南要道,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朝贡物品都要经过这个桥走水路才能入中原,而“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风使,西来滇海庆去多”则道出祝圣桥重要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城东的中和山,是贵州古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是一座贴崖古建筑群;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全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 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 漫步古城头,举目远眺,宛如一组鬼斧神工的巨型浮雕,又像一幅淡抹素描的水墨画卷。青龙洞,以峡谷奇峰、云景水色为韵;以"雄、奇、秀、幽"为特色而名扬天下。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有“西南悬空寺”之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古镇中元禅院,原名“中山寺”由镇远知府黄希英建于明嘉靖十年,为传播佛教思想。现存的建筑有中元洞山门、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等组成。内有:如来玉佛、千佛、弥勒佛、文殊、普贤、净瓶观音、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地藏菩萨、韦陀等菩萨和十八罗汉等艺术品。中元洞的门楣上横刻“入黔第一洞天”六个硕大的篆字。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层用砖石垒砌起墙,上层雕有栏杆、窗棂,十分精密细致。殿后的圆拱门上刻有“渐入佳境”四个字。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元禅院”,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现存的建筑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都是清末的建筑,占地约845平方米。山门由两块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树“月月桂”,尚未有专家能确定种属,非常稀有。中元洞的门楣上横刻“入黔第一洞天”六个硕大的篆字。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殿堂,下层用砖石垒砌起墙,上层雕有栏杆、窗棂,十分精密细致。殿后的圆拱门上刻有“渐入佳境”四个字。大雄宝殿后是藏经楼,宏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望星楼建于千佛岩上,重檐六角攒尖顶楼阁,底层裙檐为围绕千佛岩的回廊,二层有天桥与藏经阁相通。登上三楼凭窗眺望,夜间府、卫两城万家灯火,宛若繁星,故得名。其基础处理手法巧妙灵活。个柱脚因岩就势,长短不一,高低错落立足于千佛岩上,楼、岩结合浑然一体,望星楼仅有一尺平地做基址,而是建在锥形崖体上,妙手天成。</p> <p class="ql-block">中元洞石门内为天然洞,俗名观音堂,又称“丹台玉室”。山崖上的中元洞有北、西、南三个洞口,洞内有前人题刻的摩崖、诗碑多处,中元洞洞门左面石壁上有“奇石仙缘”四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元洞的深度不大,左侧有一形似卧榻的石台,传说武当山著名道士张三丰云游到此修炼的石床,石床上方有张三丰离开时酷似包袱、雨伞、草鞋等“遗物”的钟乳石,形神俱灵,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中元禅院中元洞俯瞰镇远古城,㵲阳河穿城(镇远古城)而过,河水蜿蜒,自西向东呈“S”形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风貌。㵲阳河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举目眺望七孔石拱桥祝圣桥,横跨㵲阳河,北牵石屏山,南接中河山,将镇远古城“太极镇”老街与青龙洞中元禅院古刹连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公祠是由镇远江西吉安籍人士捐资修建,内供奉着南宋吉安籍爱国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牌位,上书“宋文信国公神位”,昔日江西老表常聚此品茗饮茶。每年夏历二月初二,客居镇远的江西老表便集资在此举办庙会。统称“文会”,开展祭祀活动,谈文赋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龙洞景区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青龙洞共有单体建筑36座,共6个部分组成,依次为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书院、玉皇阁、万寿宫、香炉岩。青龙洞由中元洞、万寿宫、玉皇阁等组成。洞在悬岩峭壁间,石门傍水敞开,门上石匾横刻篆书“入黔第一洞天”。</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紫阳书院坐东向西,背依中河山石崖,依崖傍洞,贴壁凌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石径通连,曲廊如带,紫阳书院尤其如此。 紫阳书院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称“朱文公祠”,建成不久即改称“紫阳书院”。是为了纪念宋代朱熹及传播儒学而建的。成了黔东地区以传习儒家文化为主旨的教育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青龙洞万寿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约1735年)的万寿宫,即江西会馆,由赣籍商人筹款修建。因江西福主孙逊长寿而得名。长寿贡是一组南北延伸的高封火墙四合院,有山门牌坊、戏楼、厢楼、杨泗将军殿及抚州府客堂、许真君殿和南昌府客堂与吉安府之文公祠等单体建筑组成。其山门砖雕,九仙塑雕以及戏楼木雕和对联皆为工艺上乘,其妙不可言。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万寿宫古戏台,是目前贵州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戏楼之一台,特别是戏台上木制雕饰精美的戏楼,堪称青龙洞一绝。戏楼台沿有镂雕《杨家将》中十余段戏文故事。戏台上方为浮雕云龙藻井。正壁为浮雕福禄寿喜图。后台及耳房为化妆和休息间。左右回廊与厢楼相连。廊上额枋有八仙人物图雕。庭院两侧厢楼为官绅士商及家眷听戏的包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青龙洞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依洞傍崖,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画栋雕梁,青瓦红墙,错落有致,曲径回廊,庭院幽静。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下吊”、“借用”、“附岩”、“嵌入”、“筑台”等多种工艺,使其呈现出“嘲中建楼”、“楼中藏洞”、“欲露先藏”、“欲扬先抑”,底层吊脚,阁楼悬空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老君殿建于圣人殿南侧一座独立小石山上,其底层支柱全部吊脚将小石山罩住。整座殿宇为三重檐歇山顶吊脚楼穿斗式建筑。底层为过厅,中、上两层殿堂均半壁花窗装饰,外沿有栏杆围廊。老君殿顶层原供祀老君(李耳)等“三清”神像,中层供祀雷神(殷太师闻仲)塑像,其顶层高于山前潕阳河面近60米,为整片青龙洞古建筑群的次高点。由此可以凭栏远眺镇远府、卫两城风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香炉岩是脚插舞阳河的一个形似香炉的奇特巨岩,与青龙洞一组古建筑只有一条8米宽的公路相隔。岩顶建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小亭,因其棚中装有“鸳鸯戏莲花”藻井,可俗称“莲花亭”。其临河一面崖壁上,镌有“沂元光”三字,相传为孔明所书;“乾坤入钓竿”。曾是历代文人游览题咏,借景抒情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位于㵲阳镇民主街,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门临大街,地势较高,门前直铺88级宽石台阶。始建于清代,为纪念海神妈祖和作为福建同乡会馆而建。整座建筑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由石台阶、山门、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两厢、侧院客堂、厢房、戏台等建筑组成。山门为砖砌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牌楼,高9米,宽5.7米,石条门,门楣中有镂刻行书直竖石碑,上书“天后宫”三个大字。由山门进入天后宫后,看到的是正殿前空地。正殿与戏台相对而设,再与两侧厢房和廊庑围合成方整的院落空间,构成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区域。建筑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屋面以青瓦覆盖。殿内供奉“海神”妈祖,镇远天后宫做为祭祀海神妈祖和福建商人聚会之所,反映了清代镇远商贾云集,航运发达的盛况,同时也表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之间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爱国名将林则徐,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古镇最让人惊艳。掌灯时分,以“S”形穿城而过的舞阳河里波光潋(lian)滟,张灯结彩的游船缓缓行驶在水面上,坐在船上迎着扑面而来的微风欣赏着两岸错落有致、飞檐翘脚的石桥城垣,别有一番江水渔火的诗意。舞阳河是镇远的灵魂,波涛深清,倒影两千载风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镇远这块浸润着 㵲阳河之灵气、独领风骚的神奇土地,自秦以来,始终受到历代王朝的垂青,一直处在黔地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前列。那些星罗棋布在城中和乡下的庙宇、古巷、石桥、民居、码头、墓葬和城垣,在夕阳下,在秋风中仍然默默地诉说当年的繁华和沧桑。有毓秀的山,有灵性的水,自然就有链接山水、沟通往来的桥梁,千姿百态,见证着古今。名城镇远昔时曾为南方丝绸之路上水陆通衢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是镇远的一大特征,它标志着这座古城曾经是交通枢纽。 卫城有五座码头,主要是供军事用, 府城有七座码头,主要是供商贸用的。这些码头系着街道,系着小巷,系着深宅大院,系着兵营关卡,让镇远人凭借 㵲阳河通向长江。通向大海。今日的码头是古城水上游项目的登船点之一。画舫游船设施豪华,为游客提供观光,小型会议、休闲、娱乐服务,让中外游客在观赏古城水上风貌的同时,聆听苗侗天籁之音,领略古城镇远两千多年的历史和时代风貌,感受古城身后的文化底蕴,在山水中重温历史,欣赏沿河如画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武陵山脉怀抱中的镇远古镇建筑非常有特色,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的古街古巷曲径通幽。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其建筑风格皆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古镇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古街巷、古民居、古城墙等历史文化遗产,古香古色,宁静安然。是苗族、侗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地。</p> <p class="ql-block">古城区入口的牌坊,两面牌额分布镌刻着“石屏巨镇”、“滇楚锁钥”。镇远古城境东界湖南新晃,南临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地区的石阡,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