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中之圣•李时珍故里

文华胡同

<p class="ql-block">李时珍故里位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雨湖岸边,该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历史上曾是蕲州治所和蕲春县县城,具有重要行政与文化地位。李时珍在此完成《本草纲目》的编纂基础,并在此行医、采药。‌‌这里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的出生、逝世及安葬地。景区依山傍水,现存李时珍纪念馆、陵园、博物馆等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讨论。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太医院判。自1565年起,他多次赴武当山、庐山等地采集药物标本,走访民间医师,历时27年完成《本草纲目》,收录药物近两千种、药方万余条,该书于1590年成稿,另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明廷曾敕封其为"文林郎",其故里遗迹现为展示其医学成就的重要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后来钻研孙思邈的《炬医传承》,守旧创新并传承《炬医传承体系》。一炬圣火仁医传承,备前人之美尽华夏而弘之。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1593年,李时珍逝世。</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从小就喜爱医药,立志悬壶济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在三十岁时已经成为当地名医。后楚王聘李时珍到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推荐其上京任太医院判后,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一年后辞职回家,在此期间,李时珍阅读王府和太医院中大量的医书,医学水平大增。</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讨论,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被后世尊为“药圣”。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p> <p class="ql-block">漫步医圣故里,置身湖光山色,游人不禁会生发怀念之情。作为一代名医,李时珍花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走遍名山大川,冒着生命危险亲尝百草,撰写的《本草纲目》记下近两千种药物,一万多个药方,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药知识,以及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生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p> <p class="ql-block">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在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p> <p class="ql-block">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p> <p class="ql-block">除《本草纲目》外,李时珍的医学著作还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等,他的有些医学著作已经失传。</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陵园,陵园中有大门、莲池、拱桥、陵台、花场、药圃、六角亭、陈列室、石碑坊和墓地,旁边是一片荷塘,每到夏季,满塘荷花,清香无比。离荷塘不远处矗立着李时珍半身塑像,塑像后是李时珍墓石碑坊,以及李时珍夫妇与李时珍父母合葬墓地。</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夫妇合葬墓与李时珍父母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后得文学家、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作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最早版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1593年,李时珍辞世,享年76岁。</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偶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时珍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庞鹿门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一本集体著作。</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本集2025.09.23摄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雨湖岸边李时珍故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