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在惠山古镇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大山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国庆的喜庆氛围与百年文脉悄然交融。一群年轻人手持二胡,弦弓轻颤间,《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便漫过白墙黛瓦,而他们身后,正是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 的雕像——这位曾在黑暗中用琴弦倾诉人生、创作《二泉映月》的民间艺人,以毕生对音乐的执着,为这片土地埋下了深厚的艺术根系。此刻,年轻的琴音不仅是对祖国的深情告白,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阿炳当年在街头巷尾拨动的弦音,如今化作了新一代人对家国情怀的传承,古老的惠山脚下,传统民乐与赤子之心共振,让节日的温暖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音乐响起来。观众们坐在凳子上,众多年轻人拉着我和我的祖国二胡欢快的的音乐,一个是中国的柔情,一个是世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所谓“我的祖国”,不只是课本里的文字,不只是节日里的口号,它是此刻的风、是耳边的旋律、是所有人脸上那份安静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欣赏一下現场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在恵山古镇的小河边。灯笼还挂着,红黄相间,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水面如镜,倒映着树影、桥影、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屋檐。小船划过,划开一片涟漪,也划开了昨夜的喧嚣。我坐在岸边的椅子上,什么也不想,只是看着。这一刻的宁静,不是逃避,而是积蓄——像极了这片土地,历经风雨,却始终温柔地流淌。</p> <p class="ql-block">石桥上,竹篮与花卉静静垂落,灯笼在晨光中褪去了夜的热烈,显得格外温润。我踏上桥面,脚步很轻。桥下河水清澈,映着两岸的老屋与新绿。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讲的故事,说桥是连接的象征,连接此岸与彼岸,连接过去与未来。如今我站在这里,仿佛也成了那连接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小河依旧宁静,树影婆娑,灯笼随风轻摆。我沿着岸边慢慢走,看阳光一点点洒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一艘小船悠悠驶过,船夫哼着不知名的调子。这画面太美,美得不像现实,可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在我的祖国,在我脚下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我停下了脚步。一边是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一边是写着“CHEWAY”的现代外墙,中间是一池静水,倒映着天空与建筑。水中央那个红黄气球雕塑,像一颗跳动的心。我笑了——这不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写照吗?脚踩传统,眼望未来,心中那点热烈,从未熄灭。</p> <p class="ql-block">在惠山古镇路口,舞狮的彩头静静摆放着,狮子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随时要跃起。几位游客在拍照,孩子们围着花坛跑跳。阳光洒在石板路上,也洒在那对狮子身上。我蹲下身,轻轻摸了摸狮头,心里默念:醒狮已醒,不只是仪式,更是精神的昂首。</p> <p class="ql-block">“永月楼”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台阶上的花团锦簇,银色雕塑在中央静静伫立,像一位守望者。我拾级而上,脚步不自觉地放慢。这楼不只是一座建筑,它像一句承诺:愿月常明,愿楼常在,愿这片土地上的美与尊严,永远被珍视。</p> <p class="ql-block">桥头的圆形牌匾上写着书法字,笔力遒劲,旁边是黄橙相间的花束与竹编篮子。我凑近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家”“和”“万”“事”“兴”。风拂过,花枝轻颤,像是在点头。我站在那儿,久久没走——原来最深的爱国,就藏在这些细碎的温柔里,在每一个被精心布置的角落,在每一盏为节日点亮的灯笼中。</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整天,脚步有些累,心却格外轻。我掏出手机,拍下最后一缕夕阳下的水影。没有发朋友圈,只是存进了相册,标上三个字:我的国。</p>